见闻百科,有趣实用的生活常识!

手机版

有趣实用的生活常识!

当前位置:首页 > 星座解梦

立夏吃乌米饭的传说与故事

时间:2023-06-12人气:作者: 佚名

立夏吃乌米饭的传说与故事

文章目录:

1、立夏吃乌米饭的传说与故事

2、立夏要吃豌豆糯米饭称人习俗传说

3、除夕的传说故事有哪些

4、关于寒衣节的传说故事

5、立夏吃黑米饭习俗的由来

6、猜你喜欢:

1、立夏吃乌米饭的传说与故事

中国的饮食文化可讲究了。立夏一来,有个习俗就是吃乌米饭。夏天吃乌米饭可以祛风解毒,健脾益肾,长期食用还有延年的功能。在夏天不容易中暑,还有防止蚊虫叮咬这一说法。那么,为什么要吃乌米饭呢?想知道吗?接着往下看吧。

据说,乌米饭最早出现于唐代,那时叫“青精饭”,是道家求长生不死的食品。杜甫《赠李白》诗曰:“岂无青精饭,使我颜色好。苦乏大药资,山林迹如扫。”清朝诗人屈大均也有“社日家家南烛饭,青精遗法在苏罗。”苏罗指苏浮山。乾隆年间《本草纲目拾遗》载有“王圣俞云:乌饭草乃南烛,今山人寒食挑入市,卖与人家染

2、立夏要吃豌豆糯米饭称人习俗传说

关于节气的食俗有很多,临近立夏节气怎能不知道有关于立夏的食俗呢?据说,立夏要吃豌豆糯米饭称人的习俗,那么相关传说有哪些呢?接下来就由老黄历来告诉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立夏要吃豌豆糯米饭称人习俗传说

我国中原各地流传着立夏要吃糯米豌豆饭和称人的习俗,据说与阿斗有关。

三国蜀汉鼎盛时,辖区远至滇中,但在一些少数民族头领中,有些人并不十分心悦诚服,建宁(今云南曲靖一带)彝族头领孟获便是其中的突出人物之一。等到刘备白帝城病逝之后,诸葛亮受命托孤,辅佐幼主,多次出奇制胜,七擒七纵,制服了这位桀骜不驯的孟获,使他不得不对蜀汉幼帝和诸葛先生拜服。

后来,诸葛亮病重,临终时特地召来孟获,当面嘱咐他说:“我死后,你每年今日要去看望幼主阿斗一次。”这天正是立夏时节,孟获是个直性爽快人,一经答应,就要做到,从此,每年立夏日都要往成都拜见蜀主刘禅。

数年后,晋武帝司马炎灭了蜀国,把阿斗掳到洛阳,孟获不忘诸葛亮所嘱,每年立夏日仍然带了亲兵护卫前往洛阳看望阿斗。此人粗中有细,唯恐阿斗被亏待,每次都要亲自用大秤称量阿斗体重,一再告诉晋武帝,如有丝毫差池,他是绝不答应的。

武帝见他如此认真,便想出一个主意,知道阿斗喜欢甜的黏食,每届立夏,便命人早早煮了豌豆糯米饭给他吃,此时新豌豆上市,又甜又香,做成饭,糯香可口,阿斗至少要吃两大碗,等孟获来称人,都比上年重上几斤。难怪阿斗要“此间乐不思蜀”了。

从此,立夏点食豌豆糯米饭和称人便在民间传开,相沿成俗。

3、除夕的传说故事有哪些

除夕是每年的最后一个夜晚,许多人称之为大年夜和除夜等等,是辞旧迎新,万象更新的一个节日,许多人在这一天都要守岁。除夕这个节日其实是有许多的传说的,不知道大家听说过没,接下去就让老黄历来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除夕的传说故事有哪些吧。

故事一:七郎射夕

传说古代有一只四角四足的恶兽——夕,当大雪封山,夕聚会到附近祸害乡邻找食物,每到腊月底,人们都整理衣物扶老携幼,到附近的竹林里躲避夕。 这年,村子人在准备避难时,一位好心的婆婆救了饿晕在路边的孩子,并带到竹林躲避夕。婆婆告诉孩子,夕追到这,看到人们在伐竹就匆忙走了。

孩子一思索,告诉大家,他有办法除掉夕,让大家多砍一些竹节带着,回家后各家的门外挂一块红布。

等到夕再次来袭,孩子出面吸引夕的注意,让村民往火里扔碎竹节,可大家因为害怕,都僵住了。这个瞬间“夕”用他的角把孩子挑了起来重重的甩在了地上。村民们听到孩子落地的声音反应过来,纷纷往火里扔起了竹节。由于是砍伐不久,湿湿的竹节遇到旺火纷纷爆裂,噼里啪啦的响了起来。“夕”听到这响声掉头鼠窜,没有再损坏村里的东西。

夕被吓跑了,住户家因为门前挂的红条,夕没有进所以保住了,但是那个救了村庄的聪明孩子却死了。而这一天就是正月初一。这个聪明的孩子,他的名字叫做七郎。 因为“夕”没有死,所以每年的腊月三十,大家都守着碎竹节等待着,希望早日除掉“夕”。据说这就是除夕之名的由来,而挂红布、点竹节,逐渐演化为后世的贴福字、放炮竹。

故事二:熬年守岁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

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故事三:春联门神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

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好心愿。为了祈求一家的福寿康宁,一些地方的人们还保留着贴门神的习惯。据说,大门上贴上两位门神,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

在民间,门神是正气和武力的象征,古人认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禀性和不凡的本领。他们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们的天性和责任,人们所仰慕的捉鬼天师钟馗,即是此种奇形怪相。所以民间的门神永远都怒目圆睁,相貌狰狞,手里拿着各种传统的武器,随时准备同敢于上门来的鬼魅战斗。由于我国民居的大门,通常都是两扇对开,所以门神总是成双成对。

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以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相传,唐太宗生病,听见门外鬼魅呼号,彻夜不得安宁。于是他让这两位将军手持武器立于门旁镇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没有鬼魅骚扰了。其后,唐太宗让人把这两位将军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这一习俗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

4、关于寒衣节的传说故事

寒衣节是一个祭奠先亡之人的祭祀节日,这一天正好是寒冷冬天的到来,关于寒衣节还有这样一个蔡伦造纸和蔡莫烧纸的传说故事。那么,本期的老黄历就带大家一起来看看关于寒衣节的传说故事。

关于寒衣节的传说故事:

中国民间传说蔡伦刚发明出纸时,买卖很好。蔡伦的嫂子慧娘就让丈夫蔡莫向蔡伦学习造纸。回来开了一家造纸厂,但蔡莫造的纸,质量不好,卖不出去,二人很着急。后来,慧娘想了一个办法,摆脱了困境。

某天的半夜,慧娘假装因急病而死。蔡莫伤心欲绝,在她的棺材前悲哀不已,他边烧纸边哭诉:“我跟弟弟学造纸,不用心,造的纸质量太差了,竟把你气病了。我要把这纸烧成灰,来解心头之恨。”

他烧完了又抱来纸烧,烧了一阵之后,只听见慧娘在棺材里喊:“把门开开,我回来了。”这可把人们吓呆了,人们把棺材打开,慧娘装腔作势地唱道:阳间钱能行四海,阴间纸在做买卖。不是丈夫把纸烧,谁肯放我回家来?

慧娘唱了很多遍说:“刚才我是鬼,现在我是人,大家不要害怕。我到了阴间,阎王就让我推磨受苦,丈夫送了钱,就有许多小鬼帮我,真是有钱能使鬼推磨。三曹官也向我要钱,我把全部的钱都送了他,他就开了地府后门,放我回来了。”蔡莫装作糊涂:“我并没有送钱给你啊?”慧娘说:“你烧的纸就是阴间的钱。”这样一说,蔡莫又抱了几捆纸,烧给他的父母。

在场的人们一听,便以为烧纸有很大的好处,都向蔡莫买纸。慧娘慷慨地送给乡亲,这事一传十,十传百,远近的乡亲都来买蔡家的纸,烧给自己死去的亲人。不到两天,积压的纸被抢购一空。慧娘“还阳”那一天正是农历十月初一,因此,后人都在十月初一祭祀祖先,上坟烧纸,以示对祖先的怀念。

十月初一,有的地方还有祭牛王的习俗。相传这一习俗起源于春秋秦国。某日,秦文公命人砍倒一棵梓树,梓树忽然化为一头牛。秦文公令人追杀。牛一下跳入水中,再也没有上来。人们就立“怒特祠”祭祀此牛神。怒特,是高大健壮、威风凛凛的公牛。这样的公牛,在人们的心目中,有着驱疫辟邪、保护牛类的功能。

5、立夏吃黑米饭习俗的由来

乌米又称高粱黑粉真菌俗,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乌米的由来是从我国古代就已经有的,经过岁月的洗礼,如今生活在都市的我们基本上也只能从书籍了看到他们身影,下面小编就为大家介绍下立夏吃黑米饭习俗的由来。

乌米饭,唐代称为青精饭,又名乌饭,阿弥饭,是一种紫黑色的糯米饭,被喻为我国历史悠久、颇具盛名的饭食品种。据传初为道家所创,按照道家食疗营养古方用南烛树叶浸米蒸者而成的饭食。

南烛树又称乌饭树,人食其树叶汁能强筋益颜。采集野生植物乌桕树的叶子煮汤,用所煮的汤将糯米浸泡半天,然后捞出放入木甑里蒸熟而成。这种饭油亮清香,据说吃乌米饭可以祛风解毒,防蚊叮虫咬。据《本草纲目》记载:乌药叶属樟科类植物,性温和,味微苦,叶气香,可入药,上理脾胃元气,下通少阴肾经。所以吃乌米饭还具有食疗的功能。

最初听说乌米饭,与那个美丽的感情故事《宝莲灯》有关,一碗乌米饭,使沉香母子熬过艰难岁月,终得团聚。最早见于文献中食用乌米饭的食俗大约出现在唐代,其做法各个时代不尽相同,唐代陈藏器的《本草拾遗十种》记载说:“乌饭法,取南烛木茎叶捣碎,渍汁浸糯米,九浸九蒸九曝,米粒紧小……袋装,可以适远方也”。大诗人杜甫在《赠李白》中就有“岂无青精饭,使我颜色好”的佳句。青精饭又叫云南烛饭,也就是乌米饭。

到了宋朝,南宋林洪《山家清供》一书中,也记有青精饭的制做方法:“按本草南烛木,今名黑饭草,又名旱莲草,即青精也。采枝叶岛汁,浸上白好粳米,不拘多少,候一二时,蒸饭曝干,坚而碧色收贮,如用时,先用滚水量以米数,煮一滚即成饭也”。“其作饭法:以生米白粳米一斛五斗舂治,淅取一斛二斗。用南烛木……杂茎皮煮取汁,极令清冷,以溲米,米释炊之……”。

清朝诗人屈大均也有“社日家家南烛饭,青精遗法在苏罗”的诗句流传下来。乾隆年间《本草纲目拾遗》载有“王圣俞云:乌饭草乃南烛,今山人寒食挑入市,卖与人家染乌饭者是也”。乌米饭就这样一代一代传下来,如今已成为民间传统的美食了。

在中国浙江、江苏、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地,人们至今保留着农历四月吃乌米饭这一古老的习俗。有的地方在清明寒食节吃,而更多的则是在四月初八这天吃。

关于乌米饭的来历,各地有许多传说。在杭州一带人们传说,战国时期,孙膑被庞涓陷害,被关进猪舍,为瞒过庞涓爪牙的监视,老狱卒用乌饭树叶煮糯米,捏成一个个呈乌褐色的极像猪粪的饭团子,偷偷送给孙膑吃。孙膑吃了这种饭团,不但活了下来,而且身体更 加强壮了。终于逃出了监狱,报了仇。因为孙膑第一次吃乌米饭正值立夏那天,所以杭州一带流传立夏吃乌米饭的习俗。

农历四月初八,是江苏溧阳人的【乌饭节】。在这里还有一种说法是,从前有个老太太爱吃烤鹅,每次要吃鹅,就在巷子里放上烧红的铁板,巷子两头,一头放碗酱油,一头放碗香醋。把鹅赶进巷子里,烫得鹅两头奔跑,跑到这头吃口酱油。跑到那头吃口香醋,不一会儿就成了烤鹅。

老太太死了后,阎王把她打入地狱,罚她下油锅,走滑油山。她的儿子就是有名的目莲和尚。目莲和尚知道妈妈在阴间受苦,常送饭给妈妈吃,但每次送去都被许多小鬼抢光,妈妈根本吃不到。目莲到山上采了乌饭草,泡成黑水,煮了饭送去。阴间小鬼一看饭是黑的,不敢吃,母亲这才吃到。后来溧阳人便年年吃乌米饭纪念目莲这位孝子,“吃乌饭”的习俗就流传了下来。

每年四月初八,当地人互相赠送乌饭。如果村里有人死了,初八那天,大家会把乌饭送到死者家里,表示悼念。所以一到四月初,村里的年轻人就到几十里远的馒头山上采集乌饭草,除了自己家烧乌饭用的之外,余下的挑到镇上去卖。

6、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