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闻百科,有趣实用的生活常识!

手机版

有趣实用的生活常识!

当前位置:首页 > 星座解梦

普米族的历史族源和由来传说 普米族发源地

时间:2023-08-09人气:作者: 未知

普米族的历史族源和由来传说 普米族发源地

文章目录:

1、普米族的历史族源和由来传说

2、普米族传统食品有什么

3、普米族文化:浅谈普米族的天文历法推算

4、普米族的神树是什么?

5、普米族语言文字历史与现状

6、猜你喜欢:

1、普米族的历史族源和由来传说

普米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是中国古代民族氐羌的后裔。那么,关于普米族的历史族源究竟是什么样的呢?接下来,就让我们通过普米族文化一起去了解关于普米族的历史族源和由来传说吧。

牦牛种说

最早从史料学的角度对“西番(普米)”进行考证的是方国瑜先生。方先生在《彝族史稿》中认为:“自岷江上游地区偏西南而下经大渡河至金沙江地带,古时居住着属于羌人的许多部落,其中徙笮(牦牛夷)为西番人(今称普米或藏族)先民。”后又在附说中提出分布在今越嶲、冕宁、石棉和峨边、马边之地的“勿邓、两林和董蛮、虚恨诸部为西番族”一观点与学术界商榷。

马曜先生在《云南各民族的由来和发展》中依据史料《后汉书?西羌传》中有关“牦牛种”的记载,认为“今西昌山有牦牛山,自来是以普米(西番)族为主的分布地区,且‘越嶲羌’又称‘髦牛种’则‘越嶲羌’中也有一部分藏族和普米族。”

何耀华先生在《川西南藏族史初探》一文中依据史料《太平寰宇记》“通望县有故牦牛城”,“阳台县、台登县郡旄牛故县地”认为早在两汉时期,旄牛夷就已聚居在今冕宁至盐源的广大地区。又结合《新唐书?南蛮传》和樊绰《云南志》中有关东蛮的记载,认为“普米族源于秦、汉时代之牦牛羌,唐、宋时期为勿邓、两林、丰琶诸部众多自称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元、明、清时期为西番的一个主要支系。今天云南兰坪、丽江、维西、宁蒗等县之普米族是宋、元时期西番众多支系中向南流徙进入滇西北地区的那一部分发展而来的。”

蒙默先生在谈及“东蛮故地与元明清东蛮故地的西番”时引用了方国瑜先生“筰人为西番先民”的观点,并又略作补充论证。蒙先生结合近世民族调查与清代文献《清史稿?四川土司传》和嘉庆《四川通志?土司志》,认为史籍所载四川西部的西番或番族其内涵是相当复杂的。分布在今四川西部今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一带的藏族;居住在茂汶地区的羌族以及云南丽江、兰坪、永胜一带的普米族其先民都是西番人。

格勒在论述“氐羌南迁与普米族”时结合普米族的传说和文献记载中关于牦牛种羌南迁路线以及普米语语言分布区域同考古发现的氐羌文化———石棺葬分布地点进行对照,认为“普米族是祖先牦牛种羌从甘青一带南迁时,经过横断山区南北流向的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进入越嶲或滇西地区。”

2、普米族传统食品有什么

养生是一种好习惯。中国自古喜欢研究饮食,一样食物有上百种吃法。食物流传下来的手法和做法,铸就了今日吃货大国。经过了上百年风雨的洗刷,一切事物物是人非。然而普米族传统食品依旧保存了下来,一起来普米族文化中看看。

普米族以玉米为主食,间食大米、小麦、青稞、荞子、洋芋等。玉米的食用方法是先将玉米用石磨磨成粉,用筛子去玉米壳层,分成三种食用,壳层一般作家畜饲料,较粗玉米碎粒,可拌入大米一起煮吃,也可先用锅煮成粥,再将细面拌进用锅烧煮食用。玉米面还可以煮甜酒、蒸粑粑,玉米还用来制作酥理玛酒、做糌粑炒面等熟食。

普米族一般习惯日食三餐。早餐多吃面食点心,喝酥油茶或盐茶,中午和晚上为正餐,多以玉米为主食。常用煮、蒸、烧、烘烤等方法制作米饭、烤饼、面片、面条等。

普米族的日常蔬菜种类繁多,有南瓜、茄子、西红柿、辣椒、韭菜、萝卜、蔓菁、青菜、大葱,此外还经常采集木耳、香菌(香菇)、蕨菜苦菜花、花椒等。

普米族普遍以饲养的畜禽为其肉食来源。常见的有猪、牛、羊肉,并能制作酥油、乳饼等乳制品。肉类多煮食和烤食,不习惯炒食。普米族擅长用风腌办法把猪肉制成猪膘肉或腊肉,以琵琶肉最为驰名。其制作方法是:将宰后的生猪掏去内脏,抽去所有的骨头,用盐巴和花椒撒在猪腹内,然后把猪腹。

缝合,风腌起来,就成了一头完整的腊猪,它的外形很象琵琶,因此也叫“琵琶肉”,这是招待客人的上品。

平时狩猎归来,也经常能吃到黑熊、野猪、獐子、鹿子、岩羊、雉鸡等野味,肉食多好煮吃和烤吃,不习惯炒吃。食具是别具风格的本勺、木碗和本盆。1949年后,普米族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他们与内地的交往日益频繁,内地的生活用品大量输送到普米族地区,普米族人民已经普遍使用瓷、塘瓷食具。

3、普米族文化:浅谈普米族的天文历法推算

中国自古以来就对天文历法有着非常多的了解,除年月之间的关系,还有四季、气温、物候和人事预测等等。在普米族文化中,关于天文历法的推算也有很丰富的知识。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看看关于普米族的天文历法推算。

普米族有丰富的天文知识,亦有其独特的历法。远古时代,普米族先民便密切注意天。地、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由于恒星的位置不变,可以用它作其它日、月、星辰运行的标志。因此,普米族先民经过长期观测,先后选择了黄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宿为“坐标”。二十八宿都是恒星,不仅是观测其它日月星辰位置的坐标,其中有些星宿还是普米族祖先测定方向。岁时以及季节的观测对象。

普米族以腊月初六、初七或初八为岁首,称“吾昔”节(意为新年)。他们推算“吾昔”节的日期并非按阴丁日历进行,而是以观测“处紫”(昂宿)的出没来确定的,因为“处紫”作为二十八宿之首,有些则以“苏多”(室宿)为开始。这两个星期相距5天,到底哪一宿为星首,无关紧要,各地从俗而定。关键是要以观测“处紫”来确定。“

处紫”星与月亮相遇之夜即过“吾昔”节。过去普米族是以二十八宿和月亮相遇来记日的,每到农历十二月初,普米族老人几乎每天晚上都要观测星宿的运行情况,以便确定年节,也就是以看“处紫”上中无作为一年之首。普米族认为,一般农历腊月初六、初七或初八的星日最吉祥,所以这几天就过年(即过“处紫”吾昔)。

“吾昔’市按古规一般过九天,现绝大部分普米族仍隆重过此节日,部分地区则由于社会历史原因的影响,也不再讲究了。

4、普米族的神树是什么?

普米族既有祖先崇拜,也有信仰藏传佛教,还残存着对自然的崇拜。每逢节庆、婚嫁、生育、出行、收割等日子,都要请巫师到神树下杀牲祭献,以便消灾去难,保佑安康。那么,什么是普米族神树呢?一起来普米族文化中看看。

通常在寨边山坡上划出一块“神林”,作为祭祀山神的场所。每个氏族在神林中选取一株作为本氏族崇拜的山神树,然后从众多的氏族山神树中选择一棵作为村寨的山神树。祭山神的日期和仪式各地不一。有的地方在农历三月或四月,有的在七月或十月,祭品有牛、羊或鸡。供祭祀用的牛在年前选定,一般为花牛,称为神牛。祭山神之日,全村参加,带苏哩玛酒、香柱、纸锞等,由巫师或小巫等作法念经,祈祷山神保佑本村人畜安宁,庄稼丰收。随后,将神牛宰杀,连同各家祭品一起供奉。

祭后聚餐,并各留些许神牛肉和内脏,带给家人分食,以庇佑安康。用鸡献祭的,一般以白鸡为贵。备油灯七盏或九盏,飞禽走兽面偶五十四个,村人自带苏哩玛酒、柏香、麻线等祭品。巫师在神树下焚松毛,诵经,祈祷山神福佑全村。用羊作祭品的,要先在羊角上抹酥油,撒糌粑,牵羊拜四方神灵,又将水酒洒到羊身上,羊身发抖,表示山神享牲,祭祀圆满。继而宰羊烧烤,参加祭典的每人一份。

普米族神明崇拜:普米族主伙天神创造了人类和万物,山神给人以定居和耕种之地,灶神左右家人兴衰,龙神释风降雨,因而把吉凶祸福与神明的好恶紧紧联系起来,在普米族的潜意识里和言行里无不表现出对神明的敬畏和虔诚。

普米族祭祀神明的仪式分为“祭山神”、“祭龙神”、“祭灶神”、三种。祭祀时首先向天神祈祷、礼拜、贡献各种祭品。普米族祖先崇拜:普米族相信灵魂不灭,认为人死后灵魂会回到祖先的发祥地或升入天堂,所以以各种方式进行祭祀活动,表明对祖先的崇敬。主要活动有:接祖(除夕)、送祖(从大年初三至十五)、清明上坟、中元节、祭房头、祭中柱。

普米族送替神:普米族称之为“缺青”或“缺代骨”。凡家庭不和睦,争吵多、病多、即家运不好时,常常举行这类祭祀活动,希望把恶神交给“替神”,让好运归自己。仪式一般在家中举行,全家人参加,要用一整天的时间。

普米族凶吉兆预测:普米族一般都相信预兆,有时根据预兆行止,或采取某些防范措施。普遍相信的预兆有:梦兆,如孕妇梦见刀、枪、剑、矛、虎、豹要生男孩子,而梦见蛇、鱼、虾则要生女孩子:物兆,如喜鹊叫为报喜,乌鸦、猫头鹰、狐狸夜间在房附近叫为报丧;人事活动兆,如上眼皮跳为凶兆,下眼皮跳为吉兆。

5、普米族语言文字历史与现状

在我国的少数民族中,有本民族文字的较少,民族中的通用文字一般都是汉文。那么,在普米族文化中,有没有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呢?接下来,关于普米族语言文字的历史与现状如何的了解,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普米族居住地分散,但各地方言差别不大,一般都能互相通话,这表明普米族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一个聚族而居、繁盛发展的时期。

尽管拥有自己的语言,普米族人在与周围民族和睦相处的交往过程中也掌握了多种民族的语言。普米人普遍兼通汉、摩梭、白、纳西、藏、彝等周边民族的语言。

普米族没有系统的文字,只有少数韩规(巫师)使用图画文字。固其始祖叫“丁巴”,所以也称丁巴文。少数普米族地区有原始的图画文字,但只有巫师——“韩规”能用以记载宗教仪式等。普米族信仰喇嘛教,喇嘛和“韩规”普遍用藏文作为书写工具,有的人曾经用藏文音标拼写普米语。汉字和汉文很早就在普米族居住区流传,到目前为止,汉字汉文是普米族传播文化的主要工具。

他们又曾用藏文字母来拼记普米语,用以记载本民族的历史传说、故事和歌谣等,但流传不广。后来多被巫师用以书写经卷。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普米族地区大都普遍使用汉文。

现今普米族语言文化流失的原因:

缺少资金支持;普米族群众对本族语言的重视不够;民族融合带来巨大冲击;没有相应的文字传承。

普米族语言文化传承的对策建议:

政府要重视加大投入;民众须提高认识;组建研究及保护普米族语言文化的专业队伍。

6、猜你喜欢:

标签: 普米族  传说  发源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