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闻百科,有趣实用的生活常识!

手机版

有趣实用的生活常识!

当前位置:首页 > 星座解梦

汉服核心之一:延续千年的冕服简介 冕服汉代

时间:2023-08-12人气:作者: 佚名

汉服核心之一:延续千年的冕服简介 冕服汉代

文章目录:

1、汉服核心之一:延续千年的冕服简介

2、续衽钩边,深衣之裳曲裾汉服简介

3、汉服褙子简介,汉服褙子的形制

4、猜你喜欢:

1、汉服核心之一:延续千年的冕服简介

冕服产生于西周时期,随着周礼的一次次复兴,处于汉朝至明朝的汉服体系中的核心。冕服的千年延续是对汉文化的坚守,其服装中所蕴含的汉族文化精神是我们要一代代永远传承下去的。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到汉服文化中一起了解吧。

冕服产生于西周时期,随着周礼的一次次复兴,处于汉朝至明朝的汉服体系中的核心。冕服的千年延续是对汉文化的坚守。

周代冕服种类有大裘冕、衮冕、惊冕、毳冕、希冕[絺冕]、玄冕等六冕,按照不同场合需要加以穿用。六冕在汉以后历代王朝的复礼思潮中,有时或以别的称谓形式出现。

六冕中,历代主要采用的是衮冕一种。衮冕是冕服当中,最华丽的服装,与其它冕服不同的特征,主要是冕冠的旒数(十二旒)及在衣裳所施的文章(十二章或九章,按照各朝代稍微不同)。作为六冕当中的首位冕服,大裘冕的象征意义最为崇高而又最具独特之处。全套冕服大致上由冕冠、上衣、下裳、中衣、袴、袜、舄、腰带(革带、大带)、弊膝、佩玉、绶、剑、圭等的十四种。

周代六冕的不同,可由十二文章的多少来加以区别。凡为冕服,例必有相应的“文章”。历来被普遍采用的文章之章目为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之十二章。

《周礼》始传六冕的楷模,继而订立六冕取名之准则与承载往后千古历代冕服之服色的用事、义涵,包括冕冠、冕服之衣及裳、冕服之足衣、冕服之坿饰、冕服之服章等之形与图的用「色」规制,皆缘自周礼冕服之制。

《易系辞》曰:「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尚书·舜典》:「…(天子)五载一巡狩,群后以朝,敷奏以言,明试以功,车服以庸。」《臯陶谟》:「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彰)哉。」可见黄帝尧舜时代已有冠服规制,而有此论功酬庸的相关文献。综此可知此种服章规范之施的崇高境界。

冕冠的文化内涵

1、延(冕版):冠上加「延」(綖)前圆后方,上玄下朱(纁),象天地之道。前低后高,以示俯伏谦逊。

2、旒:大裘冕无旒。冕以次,皆有垂旒,旒之数各有等差。旒之设,所以「蔽明」。义在不宜察察为明。旒之玉,周用赤、青、黄、白、黑五采。汉改以单色白玉珠。东晋用翡翠、珊瑚。明用各色珠,以组贯五采玉十二,象徵一年十二个月的极数。其余诸冕之旒都是奇数,属於阳数,亦即是吉数。《礼记·玉藻》云:“天子玉藻,十有二旒,前后邃延,龙卷以祭。”《礼记·郊特牲》又云:“祭之日,王被衮以象天,戴冕璪十有二旒,则天数也”。

历朝冕服用色:玄衣纁裳

「玄」是「黑」与「赤」两色的复合;而在中国哲学理论上,它是千古中华服色制度中最能象徵「天道」的思想色彩。先人以「玄拟天」,这在《周易》〈坤上六〉的爻辞中有所比拟:「龙战于野、其血玄黄」文言曰:「天玄而地黄。」前章已述,是因天道幽深而远,窥测维艰,如同一片「漆黑」。概以「黑中扬赤」内涵奥秘,与提供无尽的生活资源以育、以养、以造福众生。因而最尊隆的冕服采玄色,这是中国传统敬天畏天而「保民以王」的思想之显现。纁裳之用纁,文字载录首见於《周礼》之注文。《周礼》:「司服、掌王之吉凶衣服」注:「凡冕服皆玄衣纁裳。」纁色,即赤色、黄色、白色的复合色。

《后汉书·舆服志》:「玄上,朱绿裏」

《晋书·舆服志》:「皂表,朱绿裏」

《晋书·舆服志》:「皂表,朱绿裏」

《隋书·礼仪志》:「玄表,朱绿裏」

《唐书·车服志》:「黑表,纁裏」

2、续衽钩边,深衣之裳曲裾汉服简介

汉服服饰类型较多,曲裾是汉服的一种款式。表现为深衣后片衣襟接长,加长后的衣襟形成三角,经过背后再绕至前襟,然后腰部缚以大带。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到汉服文化中去看看关于曲裾深衣的介绍吧。

曲裾深衣是汉服深衣的一种,秦汉时期常见服饰。

深衣根据衣裾绕襟与否可分为直裾和曲裾。

曲裾深衣后片衣襟接长,加长后的衣襟形成三角,经过背后再绕至前襟,然后腰部缚以大带,可遮住三角衽片的末梢。这一状况可能就是古籍资料提到的“续衽钩边”。“衽”是衣襟。“续衽”就是将衣襟接长。“钩边”应该是形容绕襟的样式。

曲裾出现,与汉族衣冠最初没有连裆的罩裤有关,下摆有了这样几重保护就符合理并合礼得多,因此,曲裾深衣在未发明袴的先秦至汉代较为流行。开始男女均可穿着。

男子曲裾的下摆比较宽大,以便于行走;而女子的则稍显紧窄,从出土的战国、汉代壁画和俑人来看,很多女子曲裾下摆都呈现出“喇叭花”的样式。

慢慢地,男子曲裾越来越少,曲裾作为女子衣装保留的时间相对长一些。直到东汉末至魏晋,女子深衣式微,襦裙始兴,曲裾深衣自然也几乎销声匿迹。后来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大行其道的女服则是襦裙。

曲裾汉服的特点:

在今天看来,曲裾深衣有着别样的风韵。

汉代妇女的曲裾深衣汉代曲裾深衣不仅男子可穿,同时也是女服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服式,形象资料中有很多反映。这种服装通身紧窄,长可曳地,下摆一般呈喇叭状,行不露足。

衣袖有宽窄两式,袖口大多镶边。衣领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领,领口很低,以便露出里衣。如穿几件衣服,每层领子必露于外,最多的达三层以上,时称“三重衣”。

汉代妇女的曲裾深衣汉代妇女的绕襟深衣(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这张帛画中的妇女在脑后挽髻,鬓间插有首饰,老妇发上还明显地插有珠玉步摇。每人所穿的服装,尽管质地、颜色不一,但基本样式相同,都是宽袖紧身的绕襟深衣。

衣服几经转折,绕至臀部,然后用绸带系束。老妇穿的服装,还绘有精美华丽的纹样,具有浓郁的时代特色。在衣服的领、袖及襟边都钉有相同质料制成的衣边,与同墓出土的服装实物基本一致。

3、汉服褙子简介,汉服褙子的形制

汉服褙子,是汉族传统服饰的一种,源起于北宋。其样式以直领对襟为主,腋下开胯,腰间用勒帛系束,下长过膝,逐渐成为后世女子的一种常礼服。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到汉族文化中去了解关于汉服褙子及其形制吧。

褙子,又名背子、绰子,绣䘿,是汉民族传统服饰的一种。其样式以直领对襟为主,腋下开胯,腰间用勒帛系束,下长过膝,逐渐成为后世女子的一种常礼服。

宽袖褙子,只在衣襟上,以花边作装饰,并且领子一直通到下摆。窄袖褙子,则袖口及领子都有装饰花边,领子花边仅到胸部。

宋代受程朱理学的影响,人们的审美观追求质朴,宋代男子的褙子常衬于公服内,很少外穿。女子的褙子则外穿,并成为典型的常服款式。

“背子”,又名“绣?”,亦名“罩甲”,背子始创于秦,渐为庶民所采用。关于褙子的名称,宋代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褙子本是婢妾之服,因为婢妾一般都侍立于主妇的背后,故称‘背子’。婢妾穿腋下开胯的衣服,行走也较方便。今即世俗相承,由于背子束结、行动灵活自如,渐为武士所用,并与铠甲配合,成为军服,为历代军士兵卒所穿用,亦称“戎服”。

宋代的褙子为长袖、长衣身,腋下开胯,即衣服前后襟不缝合,而在腋下和背后缀有带子的样式。这腋下的双带本来可以把前后两片衣襟系住,可是宋代的褙子并不用它系结,而是垂挂着作装饰用,意义是模仿古代中单(内衣)交带的形式,表示“好古存旧”。穿褙子时,却在腰间用勒帛系住。宋代女子所穿褙子,初期短小,后来加长,发展为袖大于衫、长与裙齐。

宋代褙子的领型有直领对襟式、斜领交襟式、盘领交襟式三种,以直领式为多。斜领和盘领二式只是在男子穿在公服里面时所穿,妇女都穿直领对襟式。

明代妇女的服装,主要有衫、袄、霞帔、背子、比甲及裙子等。衣服的基本样式,大多仿自唐宋,一般都为右衽,恢复了汉族的习俗。其中霞帔、褙子、比甲为对襟,左右两侧开衩。成年妇女的服饰,随随各人的家境及身份的变化,有各种不同形制,普通妇女服饰比较朴实,主要有襦裙、褙子、袄衫、云肩及袍服等。

汉服褙子的形制:

褙子是一种由半臂或中单演变而成的上衣。形如中单,但腋下两裾离异不连。宋代盛行多为直领对襟,不施袗钮,腋下开胯,腰间用勒帛系束,下长过膝。男女均可穿,多罩在其他衣服外面穿着。后世多有沿革。

男子一般把褙子当做便服或衬在礼服里面的衣服来穿。而妇女则可以当做常服(公服)及次于大礼服的常礼服来穿。

褙子一般作为女装,但实际上男女皆可服之,因使用和时间的不同,其形制变化甚多。宋代男子从皇帝,官吏、士人、商贾、仪卫等都穿。妇女从后、妃子、公主到一般妇女都穿。

4、猜你喜欢:

标签: 核心  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