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闻百科,有趣实用的生活常识!

手机版

有趣实用的生活常识!

当前位置:首页 > 星座解梦

福州的民间习俗都有哪些? 福州有哪些风俗民间风俗

时间:2023-04-20人气:作者: 未知

福州的民间习俗都有哪些? 福州有哪些风俗民间风俗

文章目录:

1、福州的民间习俗都有哪些?

2、福州元宵节习俗有什么

3、关于福州中元节的习俗

4、福州冬至习俗有哪些?

5、福州清明节民间习俗大盘点

6、猜你喜欢:

1、福州的民间习俗都有哪些?

在古代随着人类的迁徙,福建等地才开始慢慢进入人们的视野。不过由于当时的交通落后,信息的闭塞,家伙少年宫福建地区又远离中原政治权力中心。所以后人们在漫漫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当地民间以福州文化为代表的一些传统习俗。

戏曲

闽剧俗称福州戏,流行于福州方言地区。闽剧是明代末年的儒林戏和清中叶以来的江湖戏与平讲戏这三种不同艺术风格的戏种,互相渗透融合,并吸收了徽戏和昆曲而形成了以唱逗腔的儒林戏为主的综合性多声腔剧种。闽剧表演动作强烈,粗犷,如舞台上常有三赶三追,扁嘴憋脸,抖手颤腿,耍发甩须等表演程式。但也有部分生、旦其动作较为细致典雅。

佳节

福州除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以外,还有许多独有的节日。农历正月二十九,福州要过“拗九节”。这天清早家家户户都用糯米和红糖,再加上配米煮成“拗九粥”,用来祭祖和馈赠乡亲。已嫁的女儿要送上一碗“拗九粥”回娘家孝敬父母,福州俗语“逢九必穷”,认为人年龄上的“九”或“九”的倍数要交穷运,必须设法送穷。

寿诞丧葬

福建重视给长辈祝寿。福州传统是男庆九,女庆十。比如男人六十大寿,必须提到五十九岁那一年做,因为“九”与“久”谐音,象征着长寿。此外,在正寿前一天,必须先做“镶寿”。即在寿诞前一天,把小辈们送来的寿烛在祖先灵前全部点燃,三碗寿面分别插三朵纸花,族内小辈对过寿者叩拜,然后落座喝酒赏乐。小辈如果有钱,可请儒道设堂念经,替过寿者向北斗星求福寿,称“拜斗”。

福州丧葬习俗十分繁琐和奢侈。当逝者弥留之际,亲人必须将其床上蚊帐拆卸掉据说是为了让死后的灵魂好出窍;逝者断气后,必须为死者更衣,并在大门口“贴白”放炮。然后派人四处报丧,再准备好装满土沙的大脚桶,将素烛点燃后插在桶内,将其放置逝者床前地上,仿佛为死者奔赴黄泉路上照明。逝者脸上需盖上白纸,以示阴阳有别。

信仰禁忌

福建民间普遍存在着对树木山石的崇拜。凡是较为古老的树木,都被看作为有灵气的神木。如枫神、榕神、樟神、松公等。其中榕树作为吉神化身而更受信仰。无论城镇乡村,大凡在浓荫蔽日的著名古榕下,都会有人在树下敬香,祈求平安。

福州的生活禁忌可谓无处不在。主人请吃饭是,往往将饭盛得山般高,客人尽可以表示吃不了这么多,将饭往主人饭碗里拨,但千万不要犹豫不决,更不要顺手将筷子插在饭碗上,这样极不吉利。因为福州在供奉灵堂棺头时,有一碗装得爆满的“丧食”,上面直插一双筷子。赴结婚宴席时,不能将盘碗重叠,否则就意味着重婚。

饮食与饮茶

福州菜是闽菜的主要代表,有着独特的风味。福州菜肴用料和调味均以地方材料为主,操作注重刀工、火候,色、香、味、形俱佳,烹调上擅长炒、熘、煨、炖、蒸、爆诸法,其主要特点是:一是善用糖。福州人煮菜,喜用糖调味,偏于甜、酸、淡用糖可以去腥,用醋是酸能爽口,适合福州炎热气候口味;淡是为了保存原味和鲜味。

二是常用糟。红糟是福建特产,福州菜肴有炮糟、淡糟、醉糟等十余种用糟法。此外,在调味品中也有用虾油。(三)多汤菜。福州菜善于以汤保味,有“百汤百味”之说。汤是闽菜的精髓。福州菜花色品种有2000种以上,其“佛跳墙”、“淡糟炒竹蛏”等都是名扬海外的名菜。

福建雨量充沛,多红黄土壤,具有种植茶叶的优越条件。绿茶、乌龙茶、红茶、花茶、白茶和紧压茶是我国六大茶类,除主要为少数民族饮用的紧压茶外,其他五大茶类福建都有大量生产,且几乎每县都产茶。福建茶叶生产历史悠久,南唐时闽北已有“北苑御茶园”,饮茶风俗为全国最盛之地,已成“家不可一日无茶”,形成独有的饮茶风俗。

2、福州元宵节习俗有什么

如果说春节之后还有什么让人特别期待的节日,想必第一个便是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中国人多地大,历史厚重,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也就多彩多样,不尽相同。那么福州的元宵节有什么习俗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福州元宵节的习俗

福州元宵节花灯会,始于汉代,至宋代被列为京都灯节的上品。元宵节这天,不仅灯市辉煌,还有摆设鳌山,供人玩赏的。全福州人山人海的,热闹非凡。记得去年元宵,我与我朋友一起去五一广场还有南后街逛,处处都挂着灯笼,还有纸质做的桔灯、菜头灯、莲花灯等,形态别致,色泽鲜艳,独具福州乡土生活气息,引人注目。

从春节至元宵前夕,在福州民间都有这样的一个习俗—送灯。知道为什么吗?因为 “灯”与“丁”谐音,取添丁之意。“天赐麟儿绘彩缯,新娘房子霞光增,宵深欲把金钗卸,又报娘家来送灯。”这首诗就描绘了当时福州人送灯的盛况。

从大年初七就开始闹元宵花灯,福州的南后街与南台台江汛专门出售各种纸质的花灯。分为挑的、扛的、还有其他特别的。如挑的有八角灯、球灯、西瓜灯;扛的有关刀灯、龙抢珠灯,后来还有机灯、战舰灯等;地上走的有猴骑绵羊灯、牧童骑牛灯、状元骑马灯;堂上挂的有宫灯、走马灯等。那灯市的盛况可用一首诗来概括:“华灯成市将元夕,色色精工费剪裁,几种寄供新岁玩,清光四壁照衔杯。”

除上面介绍之外,福州有的乡镇街道会在元宵之夜游灯上街,结合迎神赛会。在迎神队伍中,都有伴随着民间文艺活动,如舞龙灯、高跷、舞狮、地下坪、陆地行舟等。还有的居家百姓见迎神过境,就举灯放炮,祈求合家平安。再来看看其他各地的元宵节习俗。

【北京】

老北京最热闹的节日不是春节,而是元宵节。从农历正月十三到正月十七,北京的老百姓要整整娱乐五昼夜。老北京的元宵节,最重要的活动是赏灯。明代北京的灯市在东城灯市口,元宵夜,街道两旁列市,上至珠宝玉器,下至日用百货,一应俱全,各铺户俱张挂绢纱、烧珠、明角、麦秸、通草制成的各式花灯,供人观赏。到了清代,灯市遍布整个北京城。

【陕西省】

凤翔县於元宵节宴请女儿、女婿,称之“吃十五”。并送灯、送油,称之“添油”。

【江苏省】

武进区上元日绑缚芦苇成丈许之火炬,插於田间,称“照田财”,用来预卜早潦。火色白者为水,红者为旱。宜兴上元日,儿童戴鬼面具,屈脚振肩而跳,称之“跳鬼”。

【浙江省】

杭州民间传正月十五为上元天官赐福之辰,多斋素诵经,匍匐至吴山礼拜。海宁县元宵节以精致的菊花灯为最出名。上虞县少於元宵节晚上到戡恃月台上较量武艺。建德县人家有新娶媳妇的,於元宵节设酒祭床。

3、关于福州中元节的习俗

中元节是农历7月15日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在南方,亦称“鬼节”。节日这天,人们带上祭品,到坟上去祭奠祖先,与清明节上坟相似。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在福州文化中他们是怎么过中元节的。

在福州,七月十五日这天许多人家备菜蔬及纸钱,并延请僧道行超度仪式,然后将所备供品的一小部分散形于空野,以施无主孤鬼,谓之“施食”。南平、古田、尤溪、光泽、大田等地,也有十五日施食的习俗。在泰宁,十五日之夜,人们在房屋前后、谷仓前、果树下以及桥头、河边、路口等处,燃香点烛,焚化纸钱,供无家可归的孤魂用,以保地方平安。上杭旧俗,在十五日这天,城中竖起幡竹,以招亡魂。各家具斋饭,放置于幡竹下。祭坛上一道士端坐诵经,坛两侧道士奏鼓乐,观者如堵,俗称“做月半”,又叫“上台”。祭毕,斋饭多为贫民与乞丐取走。连城、长汀等地则在十五日夜焚香、烧金银纸,以祭祀野鬼。

农历七月十五日,俗称“七月半”、“做半段”。中元节,整个七月每一天均可活动。传说,目连为减轻其母罪孽,于是日邀十方僧众做盂兰会,以普渡超生其母。中元节日,家家举行家祭活动。除一般供品外,还须焚烧纸衣,供给祖先鬼魂在阴间享用。

福州“做半段”主要在近郊各乡。七月十五,一年至此已过一半,故称“半段”。“做半段”的时间,有的以十五日前后的半个月,有的更长。主要活动是定期轮流举行全村性的大宴会,分别宴请亲友,同时还要演几天戏,据说是演给神看的。“做半段”浪费甚巨,而且还伴随出现聚赌之风。

福州过中元节还有一种旧俗,即在此期间如果流行传染病,会被认为鬼怪作祟,于是便要“游塔骨”。“塔骨”是以竹编制成人的形状(比人还大),披上某种神的衣服、戴上帽子,古里古怪,然后人套其中扛着走。入夜,“塔骨”前呼后拥,巡游街坊抓鬼怪,连续七天。最后制一纸船,把捉到的作祟鬼怪关入纸船中,跑步呐喊着把纸船放到江中,让其顺流飘去,称为“出海”。

4、福州冬至习俗有哪些?

节气冬至的来临意味着一年的尾声就将过去,就要开始迎来新的气象,所以这天不仅仅是一个节气更是我们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在南方的福建福州地区自古就流传下来许多有关冬节这天的传统习俗,一起来看看吧。

福州的人民很早就有过冬至节的习俗。冬至节正值寒冬,天气总是晴天,所以在冬至到来的前些日子里,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用石磨加工冬至粉(福州方言叫“冬至擦”)的习惯。这种糯米粉一般是按糯米与晚米7:3或8:2比例搭配(视糯米质量好坏而定),磨前用水浸渍3~4天,每天换水,据说只有这样以后煮团团时

5、福州清明节民间习俗大盘点

宋人诗云:“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多纷然。纸灰飞作百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据小编了解,福州的清明节习俗有不同于其他地方。小编整理了有关福州清明节的习俗。想知道吗?那就接着往下看吧。

除了扫墓,折松枝和制作“菠菠粿”都是福州独有的清明习俗。

每年清明节前后,家家户户都要去郊外踏青,为祖先扫墓、压纸。扫墓,主要为祖先的坟地锄草、培土,有的人还会在坟边种一棵长青松柏或其它树木。扫墓的最后一道程序是压纸,就是在墓头上压一些冥钱纸,表示此墓已由后人祭扫过,或向路人表示:在此安息的前辈后继有人!有闽诗云:“坟前致祭酒三杯,点滴何曾到棺材;地下料应无币厂,只好人间造钱财。”诗句既幽默、诙谐,又道出了福州人为什么称清明扫墓为“压纸”的缘故。

扫墓毕,必须折松枝带回,插在家门口,向人们说明本户已履行了为祖宗祭墓的责任。不仅有折松枝,还有折柳和插柳的习俗。这些习俗共同之处就是暗含讨吉利。

扫墓的供品并不复杂,只有光饼、豆腐和面点等,但有一主味是绝对少不了的,即福州特制的“菠菠粿”,也叫“清明粿”。所以清明节前后,福州家家户户都要做菠菠粿,如今,街上粿店也大量出售菠菠粿。菠菠粿又叫清明粿,是用菠菠菜(生长于南方的一种野菜)捣烂压成青绿色的汁,渗入糯米浆内揉成粿皮,以枣泥、豆沙、红豆、绿豆或萝卜丝为馅捏制而成的。正宗的菠菠粿是用菠菠菜的汁做成的,而菠菠菜也有清热的药用价值。

谈到焚化纸钱。上世纪80年代,福州已严禁火种上山。事实上此前早已有人不焚不祭,只是压纸钱。一般纸钱是三张一叠。长房子孙多压左侧,次房子孙多压右侧。清明扫墓与踏青春游相随。由于山高路远就要自携酒菜,谓之“墓前饮”。近几十年,提倡火葬,福州人扫墓往往兄弟姐妹数家约好一起去给故去的亲人扫墓,这一天常常也是过年后的第一次的家族聚会。

清道咸间传教士卢公明着《中国人的社会生活》说到福州清明祭墓。“在祭台两端插上蜡烛,香火插在正中的香炉里。台上摆上若干酒菜,点燃香烛祭奠。家长主祭,跪下磕头三次,其余人依次同样跪拜。然后焚化纸钱,燃放鞭炮。取一杯酒撒在焚烧纸钱的死灰上。接着还要祭土地神。最后祭孤魂野鬼。供品中有144块叫做米斋的小糕。”福州清明多雨,正应了杜牧诗的意境“清明时节雨纷纷”。民谚“清明啼嘛节”,山上哭声起伏,闻之断魂。读来令人心伤肠断。

6、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