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闻百科,有趣实用的生活常识!

手机版

有趣实用的生活常识!

当前位置:首页 > 星座解梦

福州独具特色的传统节日:拗九节 福州拗九节民谣

时间:2023-12-25人气:作者: 未知

福州独具特色的传统节日:拗九节 福州拗九节民谣

文章目录:

1、福州独具特色的传统节日:拗九节

2、独具特色的基诺族传统风俗文化

3、独具特色的传统食品:厦门炒面线图片

4、福州传统节日 半旦节是什么时候

5、独具特色的瑶族传统节日“赶鸟节”

6、猜你喜欢:

1、福州独具特色的传统节日:拗九节

每年的时间到了农历的正月二十九这天是独具福州文化特色的传统节日“拗九节”。经过漫长岁月的发展已经成为重要的地方节俗。而在这个节日的背后福州民间有着两段传说故事,正是这些故事才让这个节日增色不少。

每年阴历正月廿九日,是福州传统的“拗九节”。福州民间称正月初九为上九,十九为中九,廿九为后九,故此节又称“拗九节”。福州方言中“后”与“拗”谐音。福州人认为,逢“九”不顺利,因此每年这天,岁数逢九或九的倍数的人都要过“九”。

家里要为其煮“拗九粥”与太平面,以祈其逢凶化吉,除去晦气,羁上好运,平安地跨过“九”的门槛。已婚妇女也要为父母送上一罐“拗九粥”,以示其不忘父母养育之恩及对父母的孝敬之情。

福州的“拗九节”历史悠久,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地方节俗。“拗九节”主要是从民间流传的《目连救母》故事而来。据传,古印度僧人目连之父常年经商,家中骡马成群,财宝无数。其母青提则反之,她最恨出家人。目连一心向往佛、法、僧。

长大后,一次他外出经商,临行时对其母说:“孩儿出外求财,母亲在家要积德积善,对出家人要如同对孩儿一样。”其母应允。谁料目连走后,其母依然如故,凶悍地把登门化缘的僧尼全都赶走,吝啬到一顿饭也不肯布施。

半年后目连返家,听说其母对出家人极不友好,遂向其母查问原因,其母一听大怒,斥道:“你竟不信你母亲?我要是对出家人不好,七日之内不得好死,死了坠入阿鼻地狱!”七天后其母果然暴死。

目连大恸葬母,随后他抛弃了荣华富贵,归依释迦牟尼,修成了阿罗汉,成了佛祖的十大弟子之一。目连经打听知道其母死后果真坠入阿鼻地狱。他在地狱找到已变成饿鬼、正受苦刑的母亲,悲哀异常,当即用钵盛饭喂其母。可饭未入口即化成火炭。目连悲号涕泣。

如来佛见目连至孝,便对他说:“你虽修成了罗汉,但靠你一人的力量救不了你母亲,须广造盂兰盆会,使天下饿鬼全能吃饱,你母亲才能得救。”于是目连请十方僧众广设盂兰盆会,超度众饿鬼,其母方得脱离地狱。

目连每天送饭奉母,饭屡被小鬼吃去。后目连设法煮了表面难看的“拗九粥”送去,小鬼见状就不吃了。其实“拗九粥”是用荸荠、花生、桂圆、红枣、红糖、芝麻等一起煮成。从这天起,青提才吃到儿子送来的粥。这天是正月廿九日。乡人赞叹目连的孝心,遂仿其孝行。于每年正月廿九日煮“拗九粥”孝敬双亲及邻里长辈,并相沿成俗流传至今。

“拗九节”又叫“送穷节”,意送走穷神。传说上古颛顼、高辛时,宫中生一子,不着完衣,宫中号为穷子,他后正月晦日(即正月初六)死,宫中葬之,相谓曰今日送却穷子。旧时以阴历正月晦日为送穷日,后不知如何演变,至明、清改为正月廿九日。早年每逢这天,福州城总是挨家挨户大扫除,清理家中破烂尘秽,并将之作为垃圾倒掉,谓之送穷。

由此看来,“拗九节”既是敬老爱老助老的孝顺节,又是除病灭灾送穷奔小康的节,是值得提倡并加以发扬光大的。

2、独具特色的基诺族传统风俗文化

基诺族位于我国云南,他们有着独特的传统文化。基诺族风景秀美,有着丰富的资源,没个少数名族都有着属于自己名族特有的风俗,而这些风俗也是经过不断的传承在存留至今。那么,你知道基诺族的传统文化风俗是什么吗?下面的基诺族文化为您解答。

基诺是本民族的自称,过去史籍文献记载中汉译为“攸乐”。基诺族人全部聚居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州的一座大山上,根据其生活习惯、节日习俗、服饰装饰、族源和历史沿革等各方面的情况,于1979年经过民族识别,由国务院批准公布为我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是我国认定的第五十五个少数民族。

关于基诺族的来源,没有文字记载。基诺族人尊奉诸葛亮,传说是诸葛亮南征部队的一部分人,是从普洱、墨江甚至更远的北方迁来的,经过世代的繁衍发展,到新中国成立时还尚未形成一个定型的阶级社会,基本上还处在原始社会末期向阶级社会过渡的农村公社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基诺族人直接进入到社会主义,彻底改变了刀耕火种、刻竹记事、以物易物和祭鬼治病的落后面貌。如今,基诺族自己的干部、大学生、医生、商人和农业科技人员都已成长起来了。

基诺族待客真诚,在民间一直保留“生分熟吃”的习俗,即捕获到猎物之后,凡是见到捕获者的人,生时都可分一份,熟时都可去吃,直到吃完为止。饮酒也是如此,只要客人不放杯,主人一定要奉陪到底。在民间一直保留以酒代罚之习,凡违反了村规寨法或做错了事的人,一般要罚其10碗酒,重者要罚当事人两头猪、百余斤大米和几十斤酒,请全村老少共餐一顿。过去基诺族有过成年礼之俗。孩子过成年礼时,要膘牛,牛肉用芭蕉叶包好,分送给寨子里的各家各户,以示庆贺。

基诺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原始宗教,但对祖先的崇拜居主要地位。传统节日以过年为重,具体时间由各村寨自定,但多在农历腊月间进行。过年或祭祀时,家家都要宰杀畜禽置酒备肉,以传统的剽牛活动最为隆重。届时由几个小伙子持刀先砍牛脚,而后割下牛臀部一块肉祭祀,余下的牛肉大家分食,与此同时还要用牛瘦肉、皮、血、苦胆、蒜、辣子、酸笋、槟榔、绿叶、酒做一种名为“克勒刹”的凉菜,与3只鸟和飞鼠干巴等组成礼物,送给邻近村寨的寨王家,并顺颂赞美之词。

剽牛后各家的家长都要到长老(家族长)家祭祖过年,长老要设宴款待,按规定入席。祭祀活动还有烧地祭、尝新节和吃谷魂,每次祭祀一般都要杀猪、宰狗。狩猎祭要按猎获物的大小、凶猛程度分为三个等级,祭视的规模也根据等级的不同而有所区别,所有猎物必须在祭祀后才能食用。

基诺族普遍信仰原始宗教,崇拜自然,崇拜祖先,相信万物有灵。过年或祭祀时,家家都要宰杀畜禽置酒备肉,以传统的剽牛活动最为隆重。祭祀活动还有烧地祭、尝新节和吃谷魂,每次祭祀一般都要杀猪、宰狗。狩猎祭要按猎获物的大小、凶猛程度分为三个等级,祭祀的规模也根据等级的不同而有所区别,所有猎物必须在祭祀后才能食用。

太阳鼓是基诺族最神圣的祭器和乐器,每个村寨一般有两面,即公鼓和母鼓。基诺族视太阳鼓为神灵的化身、村寨的象征,认为它能保佑全寨人丁兴旺、五谷丰登。平时将其供放在卓巴和卓生(地位仅次于卓巴的另一长老)家里,任何人均不得随意触摸、敲击。只有卓巴宣布过年时和过年跳大鼓舞时,以及某些特定的场合才能敲击。

3、独具特色的传统食品:厦门炒面线图片

这个世界上有着几十亿的人,每天要吃的东西也是数不胜数的,为了吃而生活的人相信你们的身边也有着不少。可是那些为了吃上一口厦门炒面线而专门跑来厦门旅游的人才是真爱啊。

那么,本期一起了解厦门小吃炒面线。

福建炒面线是福建厦门独特的汉族小吃,属于闽菜系。系原“全福楼”、“双全酒家”所创。烹制的方法是选用上等面线放在七成热的油锅里炸至赤黄色,捞上盘后用开水去油腻待用,以瘦肉、冬笋、香菇为配料,切成丝炒过,和以扁鱼、虾沥,酌加绍兴酒,然后再把炒过的面线拌配料再炒。吃时以沙

4、福州传统节日 半旦节是什么时候

半旦意味着一年过去了一半,是福州文化中独有的村庆节日,是一年之中最隆重的节日之一,在当地是比春节还要热闹的节日。那么,本期的老黄历就带大家一起来看看福州传统节日半旦节是什么时候。

半旦节是什么时候:

不同的村庄所定的日子各不相同,一般都集中在每年的七月之后到次年的清明前后。

福州话常根据读音把“半段”说成“半旦”,做半段的民俗盛行于马尾、晋安、仓山等福州城郊及闽侯县大部分平原乡镇,彰显了福州人热情好客的淳朴乡风。“做半段其实是做半丈”,“半丈”即“五尺”,“五尺”在福州方言里是“有吃有喝”的谐音。

“半旦”这个民俗表示一年过了一半,一般多在农历七月中旬后及八月期间,村民为庆祝上半年的丰收,答谢农忙时亲友的“换工”等帮助,在自己自家大院或大堂内,摆个几桌呼朋引伴地让亲戚朋友来自己家吃喝。

“做半旦”这一村庆活动,作为一种社交活动的载体和形式,密切了村与村间的联系,增进了亲朋好友间的情谊。没有送礼,不收红包,今天你来吃我的,明日我去吃你的,彼此机会均等,每村一年办一次。“做半旦”的酒席上,大菜小吃一应俱全,举杯推盏间热情洋溢,好不热闹温馨。

“半旦节”是一个以“友情”为主题的民俗活动,村人呼朋唤友,不论认识与否都可来聚,图的就是一个喜庆热闹,分享主家喜悦。作为浓郁淳朴的乡村习俗,“做半旦”的经久不衰,体现出福州人底子里的热情与好客,福州人虽不善言表,但他们用“半旦”这样豪放的习俗以表心意,有酒有肉,五湖四海皆朋友。

5、独具特色的瑶族传统节日“赶鸟节”

瑶族的赶鸟节是瑶族文化的一个传统节日,也是瑶族的特色节日,赶鸟节当天,瑶族的人民要做粑粑,大家聚在一起唱歌、跳舞等等。赶鸟节也是瑶族众多节日当中一个非常有特色的节日,也是瑶族文化的体现。那么,大家对于瑶族的赶鸟节是否了解呢?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从民族文化的角度一起来学习学习吧!

瑶族赶鸟节的简介

瑶族赶鸟节在每年的二月初一,到了这一天,不管天晴还是下雨,方圆五、六是里的山寨男女青年,穿上宝蓝衬白镶边的节日民族服装,扎着彩色的头帕,套着绣花的鞋袜,撑着青布洋伞,一伙伙、一群群,聚会在山头。甜蜜地对唱情歌、山歌、猜字歌、谜子歌,从日出到月起。

瑶族赶鸟节的来源

每年农历二月初一是瑶族的“赶鸟节”。相传很久以前,瑶族山区林木茂密,很适宜鸟雀的繁衍生息。以五谷为食的山雀、野鸡……成了瑶山早玉米、早春作物的头号大敌,人们年年有种无收,只能靠野菜过活,官府的钱水粮源也枯竭了。这一消息惊动了皇帝,皇帝颁下圣旨:谁人制住鸟害,赏岭9架,免税9年。圣旨传谕了9山9岭99寨,山主和耕山人都想着办法。有个叫细妹的瑶家姑娘,聪明伶俐又有一副好嗓子,她只要向着山林歌唱,鸟雀就羞得不敢开口,歌声住了,它们还在天空盘旋,追寻歌味,迷得不想飞去。

二月初一那天,细妹带着平日里向她学唱歌的青年们,一路唱一路引着鸟儿们离开瑶山,鸟儿被歌声迷醉,一醉就是半年,等到醒来飞回瑶山,坡地上只剩下旱禾英、包谷秆、蕃薯藤,耕山人早已把粮食收进了寨。这一年,9山9岭99寨没遭鸟害,都得到了好收成。

皇帝嘉奖下来,功劳却被一个贪婪的山主谎领了。第二年开春,皇帝派使臣请山主赶鸟,山主却毫无建树,眼看鸟儿把播下的种子都快吃光了,细妹不忍让大家错过播种的时节,开了金口,于是鸟雀乖乖地听她调动。这一实情惊动了使臣。使臣回京禀呈皇帝,皇帝便高兴地把瑶山赐给了细妹。于是瑶家人就将农历二月初一这天定为赶鸟节。

瑶族赶鸟节的内容

瑶族赶鸟节那天,村寨里的青年男女都聚在一起,甜蜜地对唱情歌、山歌、猜字歌、谜子歌,从日出到月起。渴了,喝一捧清泉;饿了,吃几个粑粑。鸟雀忘了归巢,唱歌人不想回寨,直到夜露湿透了头帕,他们才男送女,女送男,送过岭,送过山,送一程唱一段,快进寨门了,才含情脉脉,依依不舍地分开。

这一天,青年们忙着赶会对歌,寻找知音,老年人便在家里,把连夜舂出的糯米粑粑,捏成铜钱大小,戳在竹枝上,插在神坛边或堂屋门旁;名叫“鸟仔粑”。说是鸟雀啄了粑粑,就会把嘴壳粘住,再也不会糟蹋五谷了。到晚上,瑶家人还走村过寨地串火塘,品尝各家的“鸟仔粑”,祈祷不生天灾人祸,辛苦一年能有一个好结果。

瑶族赶鸟节是瑶族的传统民间节日,同时也是瑶族青年男女交流感情的日子,大家在一起欢歌笑语,老年人在这一天祈福今年能有一个好收成,是瑶族民俗,是瑶族人们代代相传的特色的瑶族文化。

您可能也喜欢:

神秘的瑶族医药文化

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剧种:侗戏

浅谈茶山瑶的服饰文化

掠过梦境边缘的旋律“牛腿琴演奏”

6、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