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闻百科,有趣实用的生活常识!

手机版

有趣实用的生活常识!

当前位置:首页 > 星座解梦

名人笔下的年俗 名人笔下的年俗故事

时间:2023-09-05人气:作者: 佚名

名人笔下的年俗 名人笔下的年俗故事

文章目录:

1、名人笔下的年俗 名家怎么过小年

2、河北承德人怎么过小年 有哪些风俗

3、旧时满族人怎么过小年

4、黄梅戏名家名人:黄梅戏吴琼个人资料

5、清朝皇宫里怎么过小年

6、猜你喜欢:

1、名人笔下的年俗 名家怎么过小年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写福字,二十五扫尘土,二十六炖牛肉……”在我国大部分地区,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要祭灶过小年,也有的是在腊月二十四或二十五的,不过不管是什么地方,什么日期,小年到了以后,农历春节就近在眼前了,处处都是欢乐喜庆的气氛。那么就让老黄历为你整理名人笔下的年俗,一起来看看名家怎么过小年。

冯骥才用花灯笼装饰房间

“年的氛围离不开装点。拿吊钱福字门花灯笼之类把房间里里外外一布置,年的架势就拉开了。记得在三十年前精神与物质都是最贫乏的时候,年根底下,下班回家,便会见到一卷花花绿绿的纸放在门槛前,打开一看,有剪纸楹联和吉祥图画,不用说,这是老友华非自写自画自刻自剪然后给我送上门来。他知道我这点年的情怀。”——冯骥才《春节八事》

陈忠实怀念祭灶神的五香圆饼

“到腊月二十三晚上,是祭灶神爷的日子,民间传说这天晚上灶神爷要回天上汇报人间温饱,家家都烙制一种五香味的小圆饼子,给灶神爷带上走漫漫的上天之路作干粮,巴结他‘上天言好事,入地降吉祥’。当晚,第一锅烙出的五香圆饼先献到灶神爷的挂像前,我早已馋得控制不住了,便抓起剩下的圆饼咬起来,整个冬天都吃着包谷面馍,这种纯白面烙的五香圆饼甭提有多香了。”——陈忠实《过年:家乡圆梦的炮声》

丰子恺在父亲带领下祭灶君菩萨

“腊月二十三日晚上送灶,灶君菩萨每年上天约一星期,廿三夜上去,大年夜回来。这菩萨据说是天神派下来监视人家的,每家一个。大约就像政府委任官吏一般,不过人数(神数)更多。他们高踞在人家的灶山上,嗅取饭菜的香气。每逢初一、月半,必须点起香烛来拜他。”

“廿三这一天,家家烧赤豆糯米饭,先盛一大碗供在灶君面前,然后全家来吃。吃过之后,黄昏时分,父亲穿了大礼服来灶前膜拜,跟着,我们大家跪拜。拜过之后,将灶君的神像从灶山上请下来,放进一顶灶轿里。”

“这灶轿是白天从市上买来的,用红绿纸张糊成,两旁贴着一副对联,上写‘上天奏善事,下界保平安’。我们拿些冬青柏子,插在灶轿两旁,再拿一串纸做的金元宝挂在轿上;又拿一点糖塌饼来,粘在灶君菩萨的嘴上。这样一来,他上去见了天神,粘嘴粘舌的,说话不清楚,免得把人家的恶事全盘说出。”

“于是父亲恭恭敬敬地捧了灶轿,捧到大门外去烧化。烧化时必须抢出一只纸元宝,拿进来藏在橱里,预祝明年有真金元宝进门之意。送灶君上天之后,陈妈妈就烧菜给父亲下酒,说这酒菜味道一定很好,因为没有灶君先吸取其香气。父亲也笑着称赞酒菜好吃。”——丰子恺《过年》

2、河北承德人怎么过小年 有哪些风俗

河北承德,是历史悠久的红山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有名的清王朝皇室行宫“承德避暑山庄”的所在地,是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在悠长的岁月中,承德人努力保护着老祖宗传下来的民俗文化,那么就让老黄历为你介绍,河北承德人怎么过小年,有哪些风俗。

在承德人的年俗文化中,进了腊月以后过的每一天似乎都和年有了关系。承德人大约都知道这首民谚:“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煮大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贴灶友,三十晚间靠一宿,初一初二走一走”。那咱们就先说说这二十三“糖瓜粘”是怎么一回事。

农历腊月二十三,俗称过小年。旧时,承德民间有“过小年祭灶王”的习俗。灶是指灶神,灶神是人们虚幻出来的一个神灵,他的司职是监管民间百姓吃喝。传说这天灶神要和所有的家堂神上天,到玉皇大帝那里去汇报工作,所以民间都要给灶神上供。

过去,承德多数人家的锅台后都供奉灶王的神位。小年晚上首先要供上一盘麦芽糖,又叫糖瓜,甜甜的,粘粘的,目的是把灶神的嘴粘住,免得他上天乱说;再有一碗草一碗料,是给灶神喂马的;还要把挂了一年的灶王爷画像的码子烧了换新的;在灶王爷画像的两侧,通常要贴上一幅“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的对联,和“一家之主”的横批。

因为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要做饭,谁家能避免抛米撒面之错呢?于是主人升上香就要跪下祷告了:“灶神老爷您要上天了,一年锅前灶后的对您若有得罪,千万要好话多说,坏话少言,向玉帝祷求保我一家平安……”祷告完毕,鞭炮齐鸣,就算把灶神送走了。

祭灶后,要把糖瓜分给孩子们吃。承德还曾流传一首辞灶歌:

灶王老爷上西天,好话多说赖话少言。

今年不济已过去,明年千万平平安安。

腊月二十三,粘糕、糖瓜粘一粘。

盘费齐备,草料俱全,早去早回好过年。

除了祭灶神,人们为了表示对灶神的尊崇,还规定了一些禁忌:不得用灶火烧香;不得击灶;不得将刀斧置于灶上;不得在灶前说怪话、发牢骚、哭泣;不得在灶前小便、吐唾沫;不得将脏污秽物送入灶内燃烧等等。

丰宁满族人把二十三过小年看作是过大年的一次演习,他们这一天最主要的活动也是祭灶神。丰宁满族人的灶神像一般供在外屋伙房门口相对的北墙上,且在祭灶这天还要同时祭天地爷,一般都是在东屋外墙垛这块贴一张天地爷像或摆个小佛龛,进行祭拜。

过去,孩子们都喜欢过小年,因为祭祀完了,这些供奉的东西就可以吃了。比如说肉,祭祀的时候,由萨满拉下来那么一点点切碎了,用筷子挑一挑,扬一扬,扔到锡斗里,象征性地给神了,大部分还是人吃了,所以祭祀一方面也有人们自己解馋的成分。

不过,丰宁满族人祭灶与汉族人不同的是,他们在腊月二十三把灶神送走,三十那天还要有一个相同的仪式再把灶神请回来。

3、旧时满族人怎么过小年

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是我国天津、北京一带的满族家庭祭灶“过小年”的日子,满族民间歌谣里就唱了:“二十三,糖瓜儿粘……”那么,旧时的满族人是怎么过小年的呢,八旗子弟们过小年的时候都要做些什么,就让老黄历为你介绍。

旧时每逢农历腊月廿三,八旗子弟满族家庭都要举行祭火神、祭灶王的仪式。满族文化专家介绍,祭火神源于满族的萨满信仰,而祭灶王主要是受汉族文化的影响,只是在祭祀时间和祭祀细节方面有着满族自身的特点。

一整套祭灶的传统仪式,据说包括“擦祭器”、“焚香”、“磕头”、“供糖瓜”、“放鞭炮”等情节,灶王爷像旁边贴有“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的对联一幅,而“供糖瓜”是希望灶王爷多吃点“甜的”,以便到玉皇大帝那汇报时能够“多多美言”。

专家介绍,糖瓜和关东糖是满族人喜爱的食品,古往今来,从未改变。所谓关东糖和糖瓜,是用麦芽、小米熬制而成的糖制品,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

清末满族人富察敦崇写的《燕京岁时记》中记载:“清代祭灶,供品中就有关东糖。”清宗室溥叔明在单弦《旧都新春》中写到:“说到那祭灶的贡品,敢情全都是一样,灶王爷是死心眼儿,专认关东糖。”

溥叔明的《旧都新春》是比较典型的介绍老北京旗人春节期间民俗风情的作品。可见,无论满族民间还是宫廷、王府,腊月廿三都要大量采购关东糖作为贡品,而汉族家庭多使用更加丰富的“南糖”。

关东糖最早流行于东北地区,后随着清代八旗子弟的迁徙,流传到华北等地,成为各民族都十分喜爱的糖类食品。现在,多数满族家庭已经不再祭火祭灶,但小年吃“关东糖”的习俗却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4、黄梅戏名家名人:黄梅戏吴琼个人资料

在黄梅戏文化中有着许多的代表人物有这么一个说法“五朵金花”在这“五朵金花”吴琼是这里面唱功最好的,可是他本人却觉得是因为小时候形象“惨不忍睹”。听起来是有点夸张,不过不难看出他的谦虚,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她吧。

吴琼1975年进入安徽省艺术学校黄梅班。在黄梅班里经历了五年的刻苦训练。1980年包括吴琼在内的五朵金花毕业了,同时进入黄梅戏剧院。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她无意中在资料馆门口听到了严凤英的《三年日月浓如酒》,她觉得这是她听过的最好听的段子了,于是开始学习严凤英的唱腔。她借来资料天天对着一棵小树练习,后来终于练成了。

那棵小树也比其它树先开花。随之她主演了《女驸马》,她把严凤英模仿的惟妙惟肖,就像活生生的小严凤英。这场演出获得了极大成功,还送到国外去演出。随后她又主演了由时白林作曲的《孟姜女》,从此后她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声音。由她主演的《凤灵》比马兰主演的《严凤英》还要早几年。吴琼曾被评为黄梅戏全国“十佳演员之一”。

那么它为什么会说自己小时候“惨不忍睹”呢?原来,幼时的吴琼是个“脸大大肥嘟嘟”的“胖妹”,笑起来脸上还有两个过分深陷的“酒坑”。在省艺校时求学时有一次室友们无意说的话:“吴琼胖得跟小猪似的只能演老旦”深深刺激了她。

于是她的生活就只有两件事:练功和减肥。最终,消瘦的吴琼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并且当上了刀马旦。不过,在被现场观众公认扮相俊美的吴琼,却始终没有得到导演的青睐。无论拍电视还是拍电影,嗓音条件极好的她要么被安排为主角配音,要么配唱主题曲。吴琼只得无奈地说:“我好像演了很多年的双簧。”

1992年,吴琼毅然离开黄梅戏[4]舞台转战歌坛,但发展成绩显然不及黄梅戏。虽然当时她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流行音乐上,但吴琼说:“我始终不会忘记黄梅戏,因为它是我的本。”同时她也在努力将传统与时尚、古典与现代的诸多元素融合到流行歌曲中,“像我的新专辑《仙女》中的很多歌曲,初听起来非常传统,但内在节奏与曲调却是流行的。”

吴琼一米五八,微胖,有一对迷人的大酒窝。头发不长。她以唱功见长,声音委婉、动听,如珠落玉盘余音绕耳,能高能底、能细能厚。她扮相俊美,举手投足恰倒好处。动作自然到位而不造作。能悲能喜,不管大戏小戏都能成功把握。1992年吴琼离开安徽调到北京中国广播艺术团改唱黄梅歌,在这里又是她收获的园地。

荣获全国第五次"五洲杯"青年歌手大赛第二名;"用我的心握你的手"获93-94年金度奖;"同心"获94中国mtv大奖赛银奖。其实用黄梅调谱写歌曲,既拓宽了黄梅戏的发展空间又扩大了黄梅戏在海内外的影响。听了吴琼的戏歌连唱,你会发现原来黄梅戏与歌曲有许多相通的地方;黄梅歌如此好听,会使你回味数年。特别是她的《脸谱》会让你三天不知肉香味。1994年吴琼由于母亲生病和其它一些原因离开了舞台,离开了观众。

1999年大山的女儿她终于回到安徽导演了和主演了百集黄梅戏《戏缘》。《戏缘》会让你过足黄梅经典隐。1999年吴琼在安徽省广播电台《戏曲教唱》栏目中,为广大戏迷教唱了《凤灵》选段《镜儿圆》。当时她还自谦的说她不是黄梅戏老师,可能教不好……1999年,安徽省黄梅戏交响音乐会在北京举行。吴琼又用她那浑厚的声音演唱了《哭城》选段。这时你会发现她的音色和音质又上了一层楼。同年吴琼俱乐部在安徽成立。

2003年吴琼重新回到了阔别十年的黄梅戏舞台,在合肥演出全本黄梅戏舞台剧《天仙配》和《女驸马》,近年又主演了《红罗帕》、《江姐》、《严凤英》、《贵妇还乡》等大戏。

【结束语】1980年毕业于安徽省艺术学校,后进入黄梅戏剧院,曾被评为黄梅戏全国“十佳”演员之一。曾在《女驸马》、《天仙配》、《无事生非》等黄梅戏中成功地扮演了女主角,在实践中逐渐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5、清朝皇宫里怎么过小年

小年是我国在农历春节前的一个重要节日,关于它的日期,大江南北不尽相同,但关于它的过法,大多数地区倒是都有祭灶神的习俗,不仅民间,连宫廷里也不例外。那么就让老黄历为你介绍,清朝皇宫里怎么过小年。

据说,原本小年的时间在农历腊月二十四,因为是个汉族传统节日,所以清朝是不过的。不过,清朝皇帝从雍正年间开始,每年腊月二十三在坤宁宫祀神,为了节省开支,就顺便把灶王爷也拜了。皇帝拜了以后,各王族、贝勒自然效仿于腊月二十三祭灶,自此开始有了官民在不同日子过小年的区别。

而旧时紫禁城中小年也祭灶,“灶间”就在坤宁宫。坤宁宫内灶间东壁上设有灶君牌位:“东厨司命神牌”。从雍正时开始,每年腊月二十三日祭灶:设供案,奉神牌,备香烛、燎炉拜褥,御茶房、御膳房设供献三十二品、黄羊一只。祭祀时,宫殿监奏请皇帝皇后诣佛前、神前和灶君前拈香行礼。跟宫中其他仪典一样,异常严肃。

《清朝野史大观》中有一处记载,未辨真伪,却十分好玩。乾隆时,祭灶日当天会在坤宁宫正炕上设鼓板,皇帝驾临后,坐到炕上,自行敲击鼓板,“唱访贤一曲”,皇后也会相和。这个“自弹自唱”的节目,如果曾经存在的话,也没能延续太久,此后便不再见诸记载。

6、猜你喜欢:

标签: 黄梅戏演员吴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