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闻百科,有趣实用的生活常识!

手机版

有趣实用的生活常识!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热点

甲方爸爸要亲自催债,湖南三湘银行公开招聘催收人才

时间:2024-06-05人气:作者: 佚名

甲方爸爸要亲自催债,湖南三湘银行公开招聘催收人才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李明会 冉学东 北京报道

近日,民营银行湖南三湘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三湘银行”)发布《求贤公告》,公开面向全国引入7类高级人才,其中“高级催收管理人才”和“高级电催人才”格外引人注目。


湖南三湘银行公开招聘催收人才,图为银行资料图

《华夏时报》记者注意到,与以往第三方催收机构招聘催收人员多无学历、经验要求不同,三湘银行的这两类高级人才工作均要求应聘者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同时具备五年以上的相关工作经验。

无独有偶,一些股份制银行和互联网金融机构也在近期发布了招聘催收人才的相关公告。

作为银行业务中不可避免的环节之一,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催收都是银行批量转让打包给第三方机构处理。如今,银行作为“甲方爸爸”却亲自下场、公开招聘。

“这传递出银行自己建设催收团队的信号。”知名经济学者盘和林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当前催收市场越来越法治化,催收公司生存空间正在缩小,当然,尚未完全断绝,银行为加大不良信贷回收,势必要发展自己的“法治化”催收团队。

招聘催收团队

5月31日,三湘银行官方企业文化微信公众号发布《求贤公告》称,现为更好地实现战略发展目标,根据业务发展需要,面向全国引入各类高级人才,其中就包括“高级催收管理人才”和“高级电催人才”。

具体来看,高级催收管理人才岗位职责包括,制定和执行催收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督导逾期客户催收工作,及时跟踪后续情况;定期管理和分析催收数据,结合数据进行监控、分析各部门催收情况,制定和调整催收策略;管理并辅导业务部门完成各阶段的催收业绩指标。

高级电催人才岗位职责包括,制定和执行电催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负责管理电催团队;负责对不同风险程度的逾期客户催收工作进行督导并及时跟踪后续情况;定期对相关电催数据进行管理和分析,结合报表数据,监控、分析各部门催收情况,及时调整催收策略。

这两类岗位均要求应聘人员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有金融、法律等专业背景,且至少有五年催收工作经验,高级催收管理人才岗位需要有五年及以上催收管理工作经验。



图为三湘银行的招聘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华夏时报》记者调查发现,三湘银行同时还在招聘银行内催专员和外访催收员。

根据该行在某招聘平台公布的信息,银行内催专员负责经营贷逾期客户电话催收,记录催收结果并及时跟踪后续情况;对失联客户进行信息修复;根据工作过程中发现的难点问题、工作重点分析研究,提出有针对性并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完成业绩目标;完成上级安排的其他工作。

外访催收岗则负责信贷产品的外访催收工作,这也是外访催收员的核心职责,需要直接与欠款客户接触,通过上门拜访的方式进行催收。在按照公司催收工作流程实施催收、完成催收任务的同时,也要核实和更新客户信息、定期对催收工作进行总结,并协助客户处理逾期欠款。

从招聘要求来看,三湘银行在招聘台发布的岗位要求比公众号发布的高级人才引进要求宽松不少。其中,银行内催专员招聘要求大专及以上学历,具有经营贷、信用卡相关工作经验者优先;外访催收岗需要一年以上的互联网金融公司、银行外访催收经验,能接受出差,退伍军人优先。

对于三湘银行为何选择在此时多方招聘、大力引进高级催收管理人才及电催人才,《华夏时报》记者尝试联系该行招聘负责人,电话并未接通。

去年不良双增,逾期贷款率为3.61%

作为中部地区首家、全国第八家开业的民营银行,三湘银行由三一集团联合汉森制药等9家湖南省内知名民营企业共同发起设立,于2016年12月26日正式开业,注册资本金30亿元,注册地湖南长沙。

该行致力于“做深耕行业的产业数智化银行”,聚焦湖南本土、小额线上业务。去年三湘银行增收不增利,实现营业收入37.71亿元,同比增长8%,实现净利润3.29亿元,同比下降7%,净利润变动率居18家民营银行倒数第四位。

此外,截至2023年末,该行各项贷款余额371.05亿元,其中个人贷款占了大头,为281.71亿元,占比76%。从个贷结构来看,经营性贷款148.83亿元,占比40%;消费贷款132.88亿元,占比47%。

值得注意的是,三湘银行去年资产质量出现一定程度下滑。截至2023年末,该行不良贷款余额为6.50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37亿元;不良贷款率1.75%,较上年末上升0.22个百分点,为该行开业以来最高,其不良贷款率也位居民营银行前列。


图为三湘银行2023年年报截图

截至2023年末,该行逾期贷款余额为13.41亿元,较上年增加5.20亿元,逾期贷款率为3.61%,较上年末上升1.16个百分点。2023年,三湘银行计提贷款减值损失支出10.97亿元,而2021和2022年该行计提贷款减值损失均不到7亿元。

催收外包不审慎银行要担责

记者注意到,当前外包催收业务已成为金融机构新的“雷区”。

此前不少银行机构和非银机构都会将以贷款、信用卡欠款等为代表的不良资产外包,由此产生了专门负责催收的外包公司,俗称“催收公司”。催收公司与银行合作,在业内已是常事。

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不当催收的现象,欠款人被催收公司频频骚扰的例子并不鲜见。由于外包的催收公司运营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催收人员素质不高,欠款人与催收公司的矛盾接连上演,导致大量投诉,甚至引发民事、行政、刑事案件。

虽然欠债还钱天经地义,但任何行业都应合法合规,行为有度,催收也不例外。作为催收管理的第一责任人,银行要对催收公司损害借款人合法权益的行为负起责任。

“一旦外包团队有非法行为,银行就可能受到处罚并赔偿损失。”北京市盈科律师事务所律师王傲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首先,根据《银行业金融机构外包风险管理指引》第四条规定,“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应当承担外包活动的最终责任。”其次,根据《中国银监会关于进一步规范信用卡业务的通知》第十四条第二款的规定,对因催收外包管理不力,造成催收外包机构损害欠款人或其他相关人合法权益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承担相应的外包风险管理责任。监管部门将视情况追究相关银行业金融机构和人员责任,视严重程度采取责令限期整改,限制、暂停或停止其信用卡新发卡业务,以及实施其他相应的行政处罚等审慎性监管措施。

“并且,催收不当对于催收人员可能构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之一‘催收非法债务罪’。”王傲补充道。

“银行催收外包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银行处理不良资产,但也存在较大的法律风险。”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副秘书长袁帅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银行通过自己建设催收团队,可以提高服务质量、加强信息保护、确保合规经营和增强品牌影响力。

《华夏时报》记者注意到,除了要为不当催收担责外,银行卖出不良资产包的处理方式也开始变得不划算。

近日,史上最大的捷信消金个贷不良资产包转让完成,合计260亿元的不良资产包仅卖出19.6亿元。

有业内人士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现在不良资产不好处置,不良资产包卖价越来越低,银行或基于此,也希望将催收业务收回来,自己亲自做。

“银行自己建设催收团队可以在法律风险和业务效率之间取得更好的平衡。”传播星球APP联合创始人由曦对《华夏时报》记者如是说。

责任编辑:孟俊莲 主编:张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