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闻百科,有趣实用的生活常识!

手机版

有趣实用的生活常识!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热点

社评:美对华加征关税闹剧,这次连台词都对不上

时间:2024-05-15人气:作者: 未知

社评:美对华加征关税闹剧,这次连台词都对不上

来源:环球时报

当地时间5月14日,美国拜登政府宣布对价值180亿美元的中国进口商品征收“严厉的”新关税税率,包括中国产钢铁和铝、半导体、 电动汽车、锂电池及部件、关键矿产、光伏电池、港口起重机和个人防护装备等商品。其中,对进口的中国电动汽车征收4倍关税,从25%提高到100%,中国太阳能电池的进口税也将翻一番,从25%提高到50%。此外,从2025年开始,美国进口中国半导体的关税将从25%跃升至50%。


拜登政府宣布对价值180亿美元的中国进口商品加征关税,图为拜登 资料图

在上届政府对华加征301关税依然存在的情况下,美方借所谓“复审”程序,在此前基础上继续对中国输美产品提高或加征关税,是对中国的严重挑衅。这种做法违背了拜登总统“不寻求打压遏制中国发展”“不寻求与中国脱钩断链”的承诺,也不符合两国元首达成的重要共识。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理解为是美方挑起的新一轮关税摩擦。

在宣布对华加征关税前,美方不断放风,试图抹黑中国相关技术和产品,这实际上是一种心虚的表现,试图通过舆论操弄掩饰其将经贸问题政治化、工具化的本质。必须再次明确,美方对华加征关税根本没有任何正当性可言。世贸组织专家组早已裁决301关税违反世贸组织规则,美方此次继续基于301条款对华加征关税,继续无视世贸组织权威和国际贸易规则,是错上加错。打着“产能过剩”的旗号对别国先进产业进行打压,以“公平竞争”为借口搞保护主义,是赤裸裸的霸凌霸道。

美方还以所谓中国“强制技术转让”和“知识产权盗窃”为名,加上所谓“产能过剩”来强化其对华加征高关税的合理性。这些都是一戳就破的脆弱谎言。在上述被加征产品的领域中,中国技术是先进的,根本不需要“强制”美国公司技术转让,更不存在“知识产权盗窃”。美国政治精英以“强制技术转让”和“知识产权盗窃”来污蔑上述中国产品的竞争力来源,就像是随手拿起一个剧本张口就来,连台词都对不上。

至于“产能过剩”指责,更是美国编造出来的谎言。凡是美国竞争力不足且对美国比较重要的产品,均可以被美方人为地贴上“过剩产能”的标签。事实上,所谓中国部分产品“过剩”,正是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和市场扭曲行为招致的结果。如果美国开放市场,这些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供需总体将更为平衡,美国对新能源产品的需求也将得到满足。


特朗普称如果是他,他会将关税提高到200% 资料图

正如本报此前在社评中提到的,考虑到目前中国出口到美国的乘用车数量“几乎为零”,新关税即便真的落地,也不太可能立即对中国电动汽车企业产生影响。锂电池和光伏产品同样如此。拜登政府在这个时间点上以夸张的姿态作出这一实际“没多大用”的宣布,给人的印象不是从真正的经济考虑出发而作出的慎重选择,更像是在选举年为了争取选民搞的政治秀,是基于美国国内政治需求所定制的关税拼盘。荒诞的是,当白宫传出可能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100%关税的消息后,特朗普立即表示,如果是他,他会将关税提高到200%。从中不难看出对华关税被当成一张牌,打来打去都是围着其国内政治利益转。

此外,美方对中国产个人防护装备加征高关税,尤其令人费解。在新冠疫情期间,全球个人防护设备短缺,中国对美出口此类产品,有力地帮助美国抗击疫情、保护美国人民健康。美方现在对这类产品征收高额关税,有强烈的过河拆桥意味。也正因为这样,美方这一次对华加征关税更令人反感和厌恶,充分暴露了美方霸权思维已发展到连“道貌岸然”都不要的地步。

中美关系不应成为美国国内政治的替罪羊,中国也不会成为反华势力无端指责下的沉默者。不管美方一些人有多指望能够获得中国的“理解”,这些关税切切实实损害了中国相关产业的正当发展权利,还试图压制中国发展的空间,中国必然采取坚决措施,捍卫自身权益。对此,美方不要自作聪明,更不要心存侥幸。

延伸阅读:

在中国试驾十几辆电动汽车 美记者:西方车企一败涂地

美国“insideevs”网站5月9日文章,原题:我去了中国,开了十几辆电动汽车,西方汽车制造商一败涂地

一些(西方)批评者坚称,中国在制造业能力——尤其是研发和销售电动汽车——方面的进步,只是想用自己的方式打入别国。批评者称,如果中国是真正开放的市场,中国消费者就会继续大量购买西方汽车,西方汽车的销量也不会急剧下降。然而,如果认为中国电动汽车行业的成功是政府强迫国民购买国内产品的结果,那就大错特错了,(这种想法)就像酸葡萄心理。

我在中国待了一周,参加了汽车行业的盛会北京车展。作为吉利集团的客人,我和其他几位国际记者试驾了十几辆汽车,并进行了许多重要交谈。实际情况远比“我们与他们”复杂微妙得多。有人说中国在电动汽车领域过度投资,拼命寻找倾销劣质产品的空间。这种说法显示是错误的。事实上,西方车企一败涂地,很大程度上是自己造成的。



凯文参加北京车展(截图自他的社交媒体账号)

抵达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后,我意识到一切是多么不同。到达区和任何国际大都市机场一样繁忙,但没有在美国甚至欧洲通常会听到的那种汽车引擎声和排气声。大部分汽车都是绿色环保的新能源汽车,品牌五花八门,有比亚迪、吉利,甚至还有西方品牌。整个国家都沉浸于电动汽车热,真是太壮观了。

我们开车从上海到杭州的吉利全球总部,乘坐的是一辆极氪009多用途汽车。吉利总部展示的最新车型中,不论价位高低,都令人难以置信——都是高科技、性能卓越的车子,是我在欧美制造商那里未体验过的。等到了(北京)车展现场,我发现自己见识太少。展会人头攒动:拍视频的网红、中国媒体、国际媒体……与美国国内车展媒体预览日那种空荡荡的“鬼城”景象截然不同。后来我才知道,这次车展有100多款新车型和概念车亮相。这与去年9月的底特律车展大相径庭。底特律车展只有一款全新车型,另外两款是已上市汽车的改款,没有一款是电动汽车。

而在中国北京,展厅里停满来自各家本土车企的全新电动车型。他们都想证明自己的实力,都很努力。任何一款价格适中的中国电动汽车的基本信息娱乐系统,都比(欧美)一些六位数价格的汽车更胜一筹。这是有原因的,中国的电动汽车现在已经非常好了,中国的城市基础设施也很完善。中国有很多电动汽车品牌,其中一些是与本土科技公司之间合作的产物。不管哪种类型都是联网的,充满高端处理器和先进技术,以吸引挑剔的中国买家。



凯文发文称,小米新推出的电动车人气相当高

从亲眼看到的情况,我明白了为什么中国自主品牌会有这么多人(追捧)。比如,理想汽车展台前一直排着长队。不过,西方品牌没享受到这种热度。我碰到的第一个展台是别克汽车的,可人都去哪儿了呢?那是北京车展第一天上午,10时还不到,该展台只有寥寥无几的观众。“中国驾驶”网络节目的威尔·桑告诉我:“中国人并不真正关心概念车。他们要的是能买到并马上开走的东西。”他解释了西方车企为什么在中国市场节节败退,部分原因是西方品牌无法快速实现电动化,提供的软件和产品也不行。

我感到尴尬,身在中国,却试图同情西方品牌,还以为他们被挤出中国市场是政治原因,而并非自己的过错。实际上,我感觉又回到上世纪80年代末,彼时美国制造商觉得可以向公众出售任何不太成熟的车型,而公众只需接受。现在,我看到这一幕在中国重演:西方制造商尤其是美国制造商,似乎根本没有努力。西方车企没有试图了解并满足中国市场的需求,只想卖掉自己想造的车。相比之下,中国本土汽车制造商在更努力地了解消费者的想法。中国消费者希望拥有大屏幕的联网汽车,于是,本土制造商想出办法,而且做得很好。

我们只会一个劲地抱怨,而中国一直在进步。

当(西方)汽车制造商、科技公司和监管机构对中企进行打压时,那种“这只是在保护我们的市场”的说法显得很空洞。相反,这给人感觉就像在哗众取宠,同时默认了无意努力做得更好。这不是在竞争,而是想把竞争完全拒之门外。所谓对网络安全的担忧并不能解决这个问题:与中企目前推出的产品相比,我们的产品糟透了。做工不行,联网也很差。

西方汽车制造商很少与科技公司深入合作,以服务于中国或其他国家的用户。在建立电池供应链方面,也没像中企那样抢占先机。他们似乎也不想通过产品线的不断更新和灵活性来迎合中国市场(或任何市场)。中国“不公平地”补贴的说法,与西方制造商误判中国市场、未能生产出中国消费者真正需要的产品,究竟有多大关系?为什么西方车企如此傲慢?



码头上准备出口的中国汽车(资料图)

即使美欧如愿以偿——打压了中国进口产品,最终也不会带来性能更好的汽车。这是赤裸裸的保护主义,在内心深处,西方车企高管和一些对华鹰派专家都明白,中国的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车比欧洲和美国品牌更有吸引力。我亲眼看到了,我们一败涂地。

标签: 加征  征收  社评  高关税  进口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