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闻百科,有趣实用的生活常识!

手机版

有趣实用的生活常识!

当前位置:首页 > 星座解梦

饶有风趣的锡伯族“抹黑节”(锡伯族泥巴节)

时间:2023-10-02人气:作者: 未知

饶有风趣的锡伯族“抹黑节”(锡伯族泥巴节)

文章目录:

1、饶有风趣的锡伯族“抹黑节”

2、有关锡伯族的爱情传说

3、锡伯族节日大全:锡伯族的民族化节日

4、新疆锡伯族的语言——锡伯语

5、揭秘锡伯族的由来与起源

6、猜你喜欢:

1、饶有风趣的锡伯族“抹黑节”

抹黑节是锡伯族的一个有趣的节日。在节日期间,人们都会成群结队、挨家挨户的去抹黑,只有被人抹到才能在来年大吉,而那时候你可以看到街上都是一群被抹得满脸黑灰的人在行走。

那么,下面随小编一起来看一下锡伯族文化吧!

抹黑节是锡伯族人民的一个饶有风趣、独具特色的传统节日。传说,每年农历正月十六日这天“五谷之神”要下凡巡视,人们互相往脸上抹黑,是为了祈求五谷不之不要把黑穗病传到人间,使小麦丰收,百姓平安。

所以这一天,人们起得特别早,把晚间准备好的抹黑布(抹锅底的黑灰)或毡片带上,走向大街伺机抹黑的对象。闲不住的年轻人成群结伙挨家串户去抹黑取闹。遇到老年人也不放过,不过要跪地施礼请安,再向老人额头抹一小黑点,以示尊敬。尤其是姑娘,很少有人能逃脱脸上不被抹黑的,此时姑娘们也毫不畏惧,用同样的手段往小伙子脸上抹黑。

锡伯族的“抹黑节”是锡伯人民因苦于小麦黑穗病之害而演变出的独特节日。每年正月十六日太阳未升起之时,锡伯族群众就要用预先准备好的锅底黑灰往脸上涂抹。亲朋邻居不相互串门,子侄辈首先给老人跪下,用锅灰往其前额点一点,然后,平辈之间相互乱涂,直到一个个都成为黑脸蛋为止。只有青年妇女不提倡脸上抹黑。这一习俗的用意在祈求老天爷开恩,不要让小麦染上黑穗病。

有关抹黑节的来历,锡伯族中流传着许多传说。相传很久很久以前,一个女人正在烙饼,因小儿拉了屎,她手忙脚乱间用面饼给孩子擦屁股。这一失误触犯了天条,玉皇大帝决定正月十六太阳出山时烧毁人类和粮食。这一决定传到土地神那里,土地爷动了恻隐之心,偷偷告诉人们,赶在天兵天将到来之前,人们都要往脸上抹黑,让玉皇大帝误认为人间已受蹂躏,从而取消天惩。

您可能还喜欢:

解惑:布依族可以和汉族结婚吗?

民间文化达斡尔族斡包节

解析:布依族图腾的象征意义

有声的文化,布依族铜鼓文化

2、有关锡伯族的爱情传说

锡伯族是我国56个民族中的一个,也是中国少数民族中历史最悠久的民族之一。在锡伯族文化的发展历史中,有着许许多多催人泪下的爱情故事,这个民族用实际行动告诉了我们爱情是不轻言放弃的。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锡伯族这些感人的爱情故事吧。

菱花和巴吐嘎热的故事

传说这个故事发生在今沈阳市新城子区石佛寺乡锡伯族聚居的拉塔湖村。叙说的是锡伯族巴吐家小伙子嘎热,与相邻的汉族杨家姑娘菱花相爱,一对恋人同破坏爱情的石龟精进行英勇斗争,最后消灭了石龟精,二人也战死了。歌颂了锡伯族青年为爱情不畏强暴和民族团结的精神。

宝奶奶的破枕头的故事。

传说这个故事发生在今沈阳市新城子区锡伯族聚居的北四家子村。讲的是一个定亲而未结婚的锡伯族姑娘,尽心侍候瘫痪在床的邻居宝奶奶,直到宝奶奶死去,她从宝奶奶贵罡的破枕头中得到一笔丰厚的遗产-金银首饰,但她却把金银全部分送给穷苦的人们。歌颂了锡伯族人高尚善良的品德。

灰土岗与回头岗的传说

沈阳新城子区兴隆台锡伯族镇所属新民村,此地原称“灰土岗”,锡伯族人又称“回头岗”。传说,在清康熙年间,从伯都讷(今吉林扶余)南迁盛京的锡伯官兵队伍中有个呼尔哈(何)氏名叫色伦保的青年人,常在此地北望祖宗故地伯都讷,并想念未婚妻瓜尔佳欧吉娜一家,后瓜尔佳欧吉娜一家来盛京给欧吉娜和色伦保完婚,同时有鄂、赵、卜三家一起跟来,这五家姑表亲在此地团聚。故将“灰土岗”改名“回头岗”,每年大年三十晚上,锡伯人都向北遥拜祖宗故地。

喜利妈妈的传说

传说在远古的时候,锡伯部落人出动围猎,留下名叫喜利的姑娘,照看老年人和儿童。围猎人一直不归,喜利姑娘战胜各种困难,消灭旱魔,保护了老年人和18个孩子,并把孩子们抚养成人,都组成了家族,保护了锡伯部落人繁衍兴旺。玉帝认她为女儿并封为“喜利妈妈”,后来演变成“喜利妈妈”,成为锡伯族人家世代供奉的女祖宗。传说反映了远古的锡伯人,战胜困难、打垮恶魔、生息繁衍中女人的地位和作用。

色普铿额的传说

传说,色普铿额瓜尔佳氏,是清末爱国将领,他曾率旗兵抗击过帝国主义的侵略。因清政府的腐败,对外妥协投降,他空怀壮志,只得把心血用在公益事业上。他和回族爱国将领左宝贵等在沈阳地方修桥、筑路,在灾年为贫苦人施粥解难等等。老百姓都知道色大人为民办好事,尊重他。据说,他家住在沈阳市新城子区尹家乡小营子村,至今当地群众仍然流传他的故事。

锡汉通婚的传说

旗民不通婚,是清朝对八旗满洲人规定的法令,编入八旗满洲中的锡伯人也必须遵守这个法令。传说,清末有名锡伯姑娘骑马打猎,因马惊不慎落水,被一名汉人小伙子救出,从此二人相爱,但姑娘的父亲是一位旗兵将领,不允两族通婚,逼迫女儿喝下大烟汤死去。汉人小伙子赶到,揭开姑娘棺材探看,见姑娘未死,有余气,便偷偷背回家调养。后二人逃往他乡,结为百年之好。传说反映了锡伯族对旧制度的反抗、民族团结和相互融合。当一名男子背对着一名女子笔直的将一只手的食指指向天空!!证明他在向上天起誓!这一生除咯这个女子他永不再爱!

猜你可能也喜欢:

云南哈尼族过年的习俗知多少?

哈尼族的火把节来历与习俗

你所不知的哈尼族语言特点

哈尼族的起源和历史由来

3、锡伯族节日大全:锡伯族的民族化节日

锡伯族是我国一个少数民族,锡伯族和其他民族一样,有着很多节日,节日中既有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也有本民族的传统节日,如:西迁节和抹黑节。了解锡伯族文化,就先来了解下他们的特有的节日吧。

锡伯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是“杜因拜专扎坤节”,也叫“四一八”节。其来历是锡伯族历史上的西迁。1764年4月18日,沈阳等地的锡伯族官兵及亲属共3275人受朝廷调遣,去新疆屯垦戍边。历经了一年半的长途跋涉,才来到伊犁河畔建立新家园。

为纪念这一重大历史事件,锡伯族同胞从四面八方汇集在一起,赶庙会,唱山歌,举行各种文体活动。四一八是锡伯族人民不可忘记的民族节日。每逢农历四月十八日这一天,人们都将隆重开展各种纪念活动,并把这一天定为自己的传统节日。这一天,锡伯族的男女老少都要穿上盛装,欢聚在一起,弹响“东布尔”,吹起“墨克调”,尽情地跳起舞姿刚健、节拍明快的“贝勒恩”。姑娘们的“抖肩”,小伙子们的“鸭步”惟妙惟肖,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抹黑节是锡伯族人民另一个饶有风趣、独具特色的传统节日。传说,每年农历正月十六日这天“五谷之神”要下凡巡视,人们互相往脸上抹黑,是为了祈求五谷不之不要把黑穗病传到人间,使小麦丰收,百姓平安。所以这一天,人们起得特别早,把晚间准备好的抹黑布(抹锅底的黑灰)或毡片带上,走向大街伺机抹黑的对象。闲不住的年轻人成群结伙挨家串户去抹黑取闹。遇到老年人也不放过,不过要跪地施礼请安,再向老人额头抹一小黑点,以示尊敬。尤其是姑娘,很少有人能逃脱脸上不被抹黑的,此时姑娘们也毫不畏惧,用同样的手段往小伙子脸上抹黑。

4、新疆锡伯族的语言——锡伯语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锡伯族当然也拥有着自己的语言和文字,锡伯族的语言和满族语言十分相似,有很多都是借用于满语。你了解锡伯族的语言吗?锡伯语是锡伯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锡伯族的社会形态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锡伯族有自己民族的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主要分布在新疆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霍城、塔城、巩留、伊宁,乌鲁木齐等地。与同语支的满语相比,80%以上词汇都借用于满语。据史料记载,清代以前,锡伯族使用一种“非清非蒙”的语言。

很多人认为,此语言叫“吉甫西”语,锡伯族被满族征服、编入满洲八旗之后,才逐渐改用了满语。在没有确切史料的情况下,对这种观点,当然不可轻下定论。1764年,一部分锡伯族军民迁到新疆伊犁,使锡伯语口语得到新的发展,并一直延续到现在。

元音有26个,分为单元音和复合元音,单元音有:j、ε、a、y、oe、u、o,复合元音有:i、ai、ui、oi、u、au、ou、ia、iu、io、y、ya、ua、uo。辅音有44个。锡伯语有自己的特点,即元音不分长短,复合元音较多,有元音和谐现象,但不严整,体词有数、格的范畴,名词有第三人称的反身领属附加成分,动词有态、体、式的范畴,虚词比较丰富。当今的锡伯语言文字乃满语满文的继续。

锡伯文字是一种拼音文字,也可称音素文字,创制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而完善于崇祯五年(1632年)后来在满文基础上略加改动而成的。

锡伯族文字共有40个字母:6个元音字母、24个辅音字母、10个拼写外来词的字母。字母的基本笔画有字头、字牙、字圈、字点、字尾,以及各种方向不同的撇和连接字母的竖线。书写顺序为从上到下,行款为从左至右,使用一般文字通用的标点符号。

居住在伊犁河谷的锡伯人处于多民族语言包围的环境中,为了生存他们不得不学习其他民族的语言,包括学习俄语。锡伯人一般都会讲汉语、俄语、维语。因此,伊犁的锡伯人被誉为“天才翻译”。

《察布查尔报》是中国目前惟一出版的锡伯文报纸。

猜你可能也喜欢:

哈尼族的火把节来历与习俗

你所不知的哈尼族语言特点

哈尼族的起源和历史由来

哈尼族的信仰是什么,你知道吗?

5、揭秘锡伯族的由来与起源

锡伯族文化的历史悠久,说起锡伯族的起源就要追溯到几千年。在几千年前,锡伯族还是一个无人知晓的小民族,经过漫长时间的的积淀和发展变革,锡伯族发展成了现如今我们所熟悉的模样。这其中锡伯族究竟经历了怎么样的历史呢?让我们来看看锡伯族的起源和由来吧。

历史上,锡伯族是个很少有人知晓、名不见经传的弱小民族,却有20多种不同的称呼和写法。如在西汉末年被称为须卜;东汉以后又被称为鲜卑、西卑、犀纰、胥纰、私比、师比等;北魏、隋、唐、宋时期则被称为室韦、失韦、失围;元代和明代前期被称为失必、失必儿;明朝后期和清代史书中,则把这个民族的族称写成实伯、斜婆、洗白、史伯、西伯、西北、席百、席北、席伯、锡北、锡卜、锡伯等。

锡伯二字最早出现在清太祖实录中关于乌拉部克锡纳都督被杀后,其孙“逃往锡伯部绥哈城”的记载,以后陆续见诸于《圣武记》等史籍中。此后的史书中,用锡伯二字的越来越多,辛亥革命以后基本统一使用锡伯二字。但锡伯族家谱中仍有使用西北等字样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认定民族成分时,使用了“锡伯”二字,这才有了统一规范的用字。

对于一个民族的名称,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种不同的写法,“锡伯”是本民族的自称,在用汉文译写这一民族名称时,除前述因少数民族受歧视而导致不负责任的随意性之外,还有一个翻译过程中经常出现的同音异形问题。

当初这个民族为什么自称“鲜卑”呢?《魏书·序纪》中记载了一个神话传说。相传锡伯族先民拓跋鲜卑,原雄踞大鲜卑山一带,过了67代到成皇帝毛时,已“统国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又过5代到宣皇帝推寅时,率众“南迁大泽”,即今之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湖地区,此地方圆千余里,是一个湖泊众多的沼泽地带,于是谋划继续向南迁移,但没等执行这一计划,推寅就死了。

到了第七代皇帝拓跋邻时,有一位神人进言,说这个地方荒凉而又偏远,不适合建都城,应该继续迁徙。这时皇帝邻已年老体衰,无力率众完成迁徙大业,于是将皇位授予儿子诘汾,称圣武皇帝,并命其率众南迁。在圣武皇帝诘汾奉命率众南迁过程中,遇到了重重磨难,“山谷高深,九难八阻”,这使诘汾对迁都产生了动摇,正在他想停止前进的时候,突然出现了一头“其形似马,其声类牛”的神兽在前头为迁徙队伍引路。

在这神兽的引导下,经过一年的时间才走出了困境,到达了匈奴故地。拓跋部人称这神兽为“鲜卑”兽,将其奉作为本部民众带来吉祥幸福的神兽来崇拜,为感其恩,以示永志不忘,遂将其图形镂铸于金属带钩之上,称为鲜卑部落带,又称神兽带,并将“鲜卑”作为了本部的名称。这是个神话传说,这类神话传说几乎在各个民族的蒙昧时期都有过,今天看来,完全可能是图腾崇拜的产物。

在海拉尔、大兴安岭、呼伦贝尔草原等广大地区有许多以“鲜卑”、“室韦”、“锡伯”命名的地名和山河名。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西迁伊犁的锡伯军民沿途留下了许多以“锡伯”为名的地名。如西迁锡伯军民路过的地方有被后人称为锡伯图、锡伯渡的,图是驻扎的地方,渡是渡河的河口,皆因锡伯人而得名。

猜你可能也喜欢:

锡伯族起名习俗与姓氏

锡伯族的传统体育项目有哪些

有关锡伯族的爱情传说

云南哈尼族过年的习俗知多少?

6、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