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小麦干叶是叶枯病,多在小麦抽穗期开始发生,小麦叶枯病又分为黄斑叶枯病、雪腐叶枯病和链格孢叶枯病,其中黄斑叶枯病是主要的发病类型。连续的阴雨天气特别容易发生叶枯病,一般的地块发生率在5%左右,严重的地块发生率达到了60%以上。在小麦生长期必须合理施肥,合理的施肥能为小麦增加抵抗力。
一、小麦干叶是什么病
1、小麦干叶是叶枯病,叶枯病主要在小麦抽穗期开始发生,小麦的叶枯病分为黄斑叶枯病、雪腐叶枯病和链格孢叶枯病。黄斑叶枯病是主要的发病类型,它发病迅速,对小麦影响非常大。当田间土壤过于湿润时或者小麦长势较弱时就会容易发生叶枯病,叶枯病在小麦的整个生长期都有可能发生,特别是小麦灌浆期最严重。
2、连续的阴雨天气也会容易发生叶枯病,一般的地块发生率在5%左右,比较严重的地块发生率在60%以上,因此一定要做好防治工作。预防时首先要选用抗病能力强的品种,深翻土地时要让病残体腐熟分解,用病残体沤肥时,一定要充分腐熟后再施用。同时一定要注意磷肥和钾肥的合理施用,发病比较重的地块要实行轮作。
3、在小麦的生长期必须要合理施肥,小麦的基肥和追肥很重要,合理的施肥能为小麦增加抵抗力,在发病较重的地块可以实行轮作。播种前可以用种子质量为0.15%的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进行拌种,这样可以有效预防叶枯病发生。
二、小麦干叶症状和防治方法
1、小麦叶枯病主要危害小麦的叶片、叶鞘、茎秆、穗部,发病初期叶片上有一些较小的不规则叶斑,一般呈纵向发展。随着逐渐扩展后,病斑的中部就会出现淡绿色,当多个病斑联合后就会导致叶片枯死,病斑上会出现一些黑色的小粒,这是病斑的分生孢子器。一般病斑的蔓延方向是从下而上,非常严重时叶片就会全部变黄且枯死。
2、治疗小麦叶枯病时一般以后期的预防为主,这样可以减少许多不必要的损失,在小麦抽穗期前后可以使用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进行喷施,或者用1:1:140波尔多液进行喷施。同时一定要注意小麦田间的通风情况,为小麦提供适宜的环境。
3、小麦叶枯病发生程度与叶片蚜量有一定关系,蚜虫刺吸叶片会造成伤口,并分泌蜜露,这样有利于叶枯病菌侵入和扩展,加重病害发生程度。因此,一定要及时防治小麦蚜虫,减轻叶枯病发生流行程度。同时也要掌握小麦叶枯病病情发生的流行动态,在病害发生流行初期就要开始用药。
蚧壳虫怎样才能彻底消灭,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消灭蚧壳虫要在植株发病初期的时候,及时使用专用的杀虫药剂(比如蚧必治)对植株进行喷洒治疗,一般每隔5-7天连续喷洒两次就能彻底消灭。定期为植物剪枝,植株的通风透光性会增强,能减少病虫害的发生率。定期为(0)人阅读时间:2023-03-21聚谷氨酸对根系的作用,对植物有什么作用
聚谷氨酸对植物的根系具有一定能力的保护作用。聚谷氨酸是自然界中微生物发酵产生的水溶性多聚氨基酸,其结构是谷氨酸单元通过α-氨基和γ-羧基形成肽键的高分子聚合物。聚谷氨酸还可以提高农作物对于盐碱地的抵抗(0)人阅读时间:2023-03-21打白飞虱最有效的方法,打白飞虱最佳时间
打白飞虱可以用烯啶虫胺、噻虫嗪、呋虫胺、吡蚜酮噻虫啉等药剂,或者使用混合联苯菊酯。使用时要注意噻嗪酮只能杀卵,不能杀成虫,它必须混合其它农药一起使用。白飞虱其实就是白粉虱,养殖花卉时经常可以在植株上看(0)人阅读时间:2023-03-21红壤的改良措施,红壤的形成原因 在红壤形成过程中,主要特点是
一般增施氮磷钾等矿质肥料能有效的改良红壤,施用石灰能降低红壤酸性,从而达到改良红壤的目的。种植稻米、茶、丝、甘蔗和柑橘等作物以及施用绿肥能够提高红壤的有机质含量和氮素肥力,改善红壤。同时合理的耕作方式(0)人阅读时间:2023-03-21蚧壳虫怎样才能彻底消灭,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消灭蚧壳虫要在植株发病初期的时候,及时使用专用的杀虫药剂(比如蚧必治)对植株进行喷洒治疗,一般每隔5-7天连续喷洒两次就能彻底消灭。定期为植物剪枝,植株的通风透光性会增强,能减少病虫害的发生率。定期为..2023-03-21聚谷氨酸对根系的作用,对植物有什么作用
聚谷氨酸对植物的根系具有一定能力的保护作用。聚谷氨酸是自然界中微生物发酵产生的水溶性多聚氨基酸,其结构是谷氨酸单元通过α-氨基和γ-羧基形成肽键的高分子聚合物。聚谷氨酸还可以提高农作物对于盐碱地的抵抗..2023-03-21打白飞虱最有效的方法,打白飞虱最佳时间
打白飞虱可以用烯啶虫胺、噻虫嗪、呋虫胺、吡蚜酮噻虫啉等药剂,或者使用混合联苯菊酯。使用时要注意噻嗪酮只能杀卵,不能杀成虫,它必须混合其它农药一起使用。白飞虱其实就是白粉虱,养殖花卉时经常可以在植株上看..2023-03-21红壤的改良措施,红壤的形成原因 在红壤形成过程中,主要特点是
一般增施氮磷钾等矿质肥料能有效的改良红壤,施用石灰能降低红壤酸性,从而达到改良红壤的目的。种植稻米、茶、丝、甘蔗和柑橘等作物以及施用绿肥能够提高红壤的有机质含量和氮素肥力,改善红壤。同时合理的耕作方式..2023-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