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闻百科,有趣实用的生活常识!

手机版

有趣实用的生活常识!

当前位置:首页 > 星座解梦

传统节日:阿昌族的风俗习惯(阿昌族传统节日和风俗)

时间:2023-05-03人气:作者: 佚名

传统节日:阿昌族的风俗习惯(阿昌族传统节日和风俗)

文章目录:

1、传统节日:阿昌族的风俗习惯

2、阿昌族的传统节日 习俗活动有哪些

3、阿昌族火把节的节日风俗

4、阿昌族人民的传统节日:阿露窝罗节

5、藏族传统节日的历史渊源及风俗习惯

6、猜你喜欢:

1、传统节日:阿昌族的风俗习惯

阿昌族是当今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中国云南省和贵州省,根据人口调查,阿昌族人口总数为三万九千余人。那么,每个民族有每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和民俗文化。那么,阿昌族有着什么样的风俗习惯呢?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民族文化

阿昌族的歌谣、故事、传说等口头文学十分丰富。民间流传着不少优美的传说,如长篇叙事史诗《遮帕麻和遮咪麻》;长篇叙事诗《曹扎》、《铁匠战龙王》;风俗故事《谷稷》、《亲堂姊妹》、《胯骨》;动物故事《麂子和豹子换工》、《老熊撕脸皮

2、阿昌族的传统节日 习俗活动有哪些

在我国少数民族当中有着自己的传统节日和习俗活动,那么在阿昌族中哪些传统节日呢?又有哪些习俗活动呢?接下来就跟随本期的少数民族的节日一起来看看吧!

阿昌族的传统节日

撒种节和尝新节

撤种节和尝新节,是阿昌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三月十日和八月十五日举行。届时,家家户户都按照传统的习惯,打扫庭院,房屋,准备鱼肉,米线,酸性食物和米酒,再到地里拔上一蔸籽儿结得最大最多的芋头,砍上一颗结了双穗的玉米,然后把玉米和芋头捆扎在一根三、五尺长的竹杆上,放在堂屋的左角或右角。随后,用新谷舂成米蒸成饭,杀上一只肥鸡,摆在祭桌上,缅怀祖先。

这一天,阿昌族人还要接回出嫁的姑娘,全家团聚。饭后,男子穿着蓝、黑或素色对襟短上衣,黑色长裤;妇女着合襟上衣,裙、系围腰,颈上挂银质项圈,项圈上系有银链、银须、银元等饰;少女则将辨子盘于头顶。大家聚集于村寨前后唱歌跳舞,热闹异常。

撒种节和尝新节的起源已久。相传,很久以前,阿昌族人民中有个老婆婆,每年八月中旬,庄稼成熟的时候,她总是把颗粒饱满的各种谷物的良种,选留下来,到来年插种的时候,送给别人。由于她经常帮助村里村外的人家,提高耕作技术,因而受到人们的爱戴和尊重。

一年八月,老婆婆在即将收获前死去。人们为这位终身勤劳的宽厚老人没有吃上自己种的粮食,穿上自己织好的新布衣服就离开了人间而感到伤心。于是就把她生前种的稻米,豆类、蔬菜做成香喷喷的饭菜,把她织的布做成新衣,敬献在老人灵前。

以后,每年家历八月十五日,阿昌族家家户户都要把屋子收拾得干干净净,用当年收的稻米、豆类、瓜果等做成饭吃一顿,这样就形成了阿昌族的尝新节。老婆婆死后的第二年三月,人们把她留下的种子,撒到地里,千是每年农历三月十日,又形成阿昌族的撒种节。直到今天,阿昌族人民还利用媳妇回娘家过撒种节的机会,交流农种物品种,以达到增产丰收的目的。

会街

会街,是阿昌族人民的传统集会,多在每年农历九月中旬举行。阿昌族信仰小乘佛教,会街原属宗教集会。传说“个打马”(阿昌语,意思是菩萨)在上天取经的路途上,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把经书取到,并决定九月十五日返回人间。阿昌族人民为了迎接“个打马”的归来,便扎起青龙、白象,由男女青年收斋米,煮出斋饭供斋。以后,逐渐演变成民族节日。

届时,男子穿蓝、黑或白色对襟上衣,黑裤,斜背一个“筒帕”,打包头,脑后留一尺多长的包头布,已婚女子穿袖长而窄的对襟衣和遮往膝盖的裙子,裹绑腿,缠黑布或蓝布包头。姑娘们多是将一根发辨盘于头顶,用二指宽的布围在辨子里,胸前并排四个银纽扣,扣上挂四根长长的银链,戴银沧花和项圈,耳环等首饰。会街期间,主要是耍自象,舞青龙。白象和青龙是村寨里的艺人用竹木精心编扎的,一般是竹木做架,纸糊身,布做象鼻。耍白象时,一人藏在自象的肚里,双手拉动连着象鼻带有滑轮的绳子,象鼻子就上下左右的甩动起来。青龙,由盛装打扮的小伙子挥舞,表演各种动作。

会街开始,人们给白象、青龙系上红绸,各村寨的男女老少簇拥着耍白象,舞青龙的队列,敲锣打鼓绕寨一周,然后来到广场,将白象、青龙围在中间。顿时,象脚鼓声,锘锣声,镲声齐鸣,人民跳起欢快豪放的象脚鼓舞。跳时,敲镲者始终和击象脚鼓者斜对着,双脚前后左右跳跃挪动,腿时蹬时收,身体象波浪一样起伏。跳着跳着各往前跨一大步,接着退回往下一蹲,一跨一退一蹲连续三次。情绪达到高潮,镲声连续的“镲镲镲”地打着,拿着树枝起舞的男女也发出一片欢呼声。围观的群众热烈鼓掌欢迎。此时,白象的鼻子甩得更勤,舞青龙的小伙子也更加起劲。

窝罗节

窝罗节是梁河地区阿昌族盛大的民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初四,梁河地区的阿昌族从四面八方汇集在一起,围绕着“窝罗”台方如痴如醉地跳起窝罗舞。“窝罗”台高约1米,4米见方,中央矗着两块约6米高的牌坊,牌坊顶端中央架着一把巨大的木刻满弦弓箭,意示人类始祖遮帕麻用这把神箭射落了妖魔腊訇的假太阳。左牌坊顶端绘着光芒四射的太阳,右牌坊顶端绘着皓月碧空。太阳月亮下面绘制着阿昌妇女服饰的各种彩色图案,意示遮米麻给阿昌人民纺织的龙衣凤裙。

节日从纪念人类始祖天公地母遮帕麻和遮米麻重整天地、为民除害、造福人类发展到歌颂党、歌颂社会主义、歌颂阿昌人民的幸福生活。节日期间,各民族代表队表演节目,还举行阿昌族的传统体育刀舞、棍术、拳术以及对歌、春灯等活动。节日欢快隆重,热闹非常。

火把节

阿昌族都过火把节,云龙漕涧阿昌族的火把节在农历六月二十五举行,以献五谷神,祈求五谷丰登为主要内容。梁河、户撒地区的阿昌族的火把节在农历六月二十四举行。

进洼

汉语称“关门节”,每年六月到九月四个月间,正值农闲时期,在一般情况下,信徒们都到各村寨的佛寺中静坐参佛,听经说法,过佛寺生活,此间还不能进行结婚嫁娶。

出洼

汉语称“开门节”,进洼三个月期满,一年一度的佛寺生活宣告结束,恢复正常的生活。出洼要举行盛大的集会。

烧白柴

农历十二月举行。为使佛像暖和,各佛寺所属群众,晚上在佛寺附近,将木质成白色的木柴堆成“井”字形,燃起熊熊大火,和佛像一起烤火取暖,求佛保佑。

换黄单

农历十月,各佛寺所属群众,将做好的黄单,给佛像换上,并将旧黄单取下,以示虔诚。

泼水节

阿昌族的泼水节与傣族的泼水节日期相同,但过法不一样。每年清明节后的第七天,是阿昌族泼水节的开端。这天上午,男女老幼穿上节日盛装,采来鲜花,女的插在头上,男的别在胸前。下午四时左右,全寨的中青年男子汇集在一起,前面一人舞着户撒刀,后面几个人跳着象脚鼓舞,浩浩荡荡,一路鸣枪,向山里进发。上山后,放完鞭炮就采花(桑剑花、杜鹃花之类)。大家手拿鲜花,在山上尽情欢跳。大家跳够了,又敲着象脚鼓回村。村里的妇女早已准备好苏子粑粑。当听到采花队伍鸣铜炮枪报信时,立刻挑选十来个姑娘端着苏子粑粑往村外迎接。采花的男子向姑娘们献花,姑娘们请他们吃粑粑,然后同歌同舞回村。回到村里,他们把采来的鲜花扎成花塔、花轿,围着花塔和花轿歌舞到深夜。

第二、三天是浇花水。男子敲着象脚鼓、芦锣、钹镲,扛着彩旗在前面开路,姑娘们在后面排成一条龙到河里挑水浇花塔和花轿。并用清水喷洒花轿里的“佛”。第四天青年男女敲着象脚鼓到井边互相泼水祝福。泼水非常讲究文明礼貌:男:“今天浇花水?”女:“浇给点。”男:“你的衣服象鲜花,怕给浇脏了?”女:“你一浇,我的烂衣服就更好了。”

共同协商好后,男的先在女的肩上或后衣领上浇一点清水,女的照样浇一点还礼。从不勉强,更不互相追逐,随心所欲的乱泼。泼水节是男女青年的社交活动。他们互相泼过水后,就邀约到山坡上对唱。歌词内容丰富,天上地下,花鸟虫鱼,无所不及。如《十二属扮花名》男:“二月里来什么开?花中绣出什么来?什么得吃碎米子,天亮寅时报更来?”女:“十月里来茶花开,花中绣出酉鸡来。小鸡得吃碎米子,天亮寅时报更来。”……大家你一句我一句,一起对到夕阳西下才回家。

若是小伙子看中哪个姑娘,到了深夜十二点,又到她家门口吹葫芦萧,姑娘若对小伙子也有好感,就把门打开,让小伙子进屋坐在火塘的上方,跟姑娘对歌:男:“草地相连水相交,今晚相逢非陌生。”女:“郎是细雨从天降,妹是清风就地生。”男:“结交要学长流水,莫学露珠一早晨。”女:“你我如同板栗树,风吹雨打不运根。”

第四天晚上,小伙子相约去串村。他们刚进这个村,就被这个村汇集在一起的姑娘们请到一姑娘家去安睡。姑娘们则到另一姑娘家去,照着来的小伙子的人数,一个杀一支鸡,然后,煎、炒、煮、炖……做成八样菜,以她们高超的烹调技术,引起小伙子们的爱慕。

到了夜里两点,一个碗装一个鸡头,一个碗盛满米酒,一双筷子,一人一套摆上圆桌,姑娘才去请小伙子进餐:“来串的小伙子啊,我们做了点饭菜,请去尝一尝。”小伙子原本是去“串”的,一来就请去睡觉,岂能睡得着!躺在床上睁着眼睛,竖着耳朵,静候发落!这下可好了,但又不敢冒失,于是装着不好意思不开腔,姑娘们见没动静,再请一遍,小伙子人才齐声说:“我们厚脸皮去吃吧!”大家起来跟着姑娘们走。

入席后,互相说些客套话,又是男一句,女一句对歌到天亮。小伙子要回村了,临走前,把事先凑好的鸡钱藏在墙缝里或是压在碗下,留给姑娘们去找。然后,各人拿着自己碗里的鸡头告别姑娘……他们通过这一活动,播下了爱情的种子。

耍白象

耍白象是阿昌族传统节日-一会街的一项主要内容。阿昌族信小乘佛教,耍白象迎接他们最信奉的“个打马”菩萨的灵魂回到人间。解放后,阿昌族人民自己改革了全街,把会街集中到国庆节期间的三天中来过。盛大的封建宗教集会,变成了要白象欢庆佳节的活动。白象用木料做架,纸糊身,布做鼻,一人藏在白象肚里,双手来回拉动连着象鼻、带有滑轮的绳子,众人绕着白象跳象脚鼓舞。

3、阿昌族火把节的节日风俗

中国自古就有重视风俗的传统,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正恰当地反映了风俗因地而异的特点。风俗是一种社会传统,也会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这就是所谓的“移风易俗”,下面小编就来给你们介绍一下阿昌族文化火把节的节日风俗。

阿昌族火把节一般是在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左右,这是一个众多民族庆祝的传统节日。其中以彝族的火把节最有特色,除此之外白族,纳西族,基诺,拉祜以及阿昌族同样都有庆祝火把节的习惯。

说到火把节,自然与火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它是人们对于炎帝和火的崇拜记忆。在古老的历法中将火历又称为十月历,直到目前为止,中国西部,北部以及西北部还有许多远古先民在使用这种历法,而它的源头则可以一直追溯到炎黄时期的炎帝。

炎帝又被称为赤帝或是烈山氏,与神话中的火神不同,炎帝是一个曾经真实存在的民族始祖,生活在距今四千多年前的陕西一带,所谓的炎黄子孙就是指炎帝和黄帝的后代。在许多古书中都曾出现过关于炎帝的记载。《管子.轻重篇》中记载炎帝发明了钻木取火,《左传.昭公十九年》中记载炎帝发明了火历,而《左传.哀公九年》《淮南子.汜论训》《史记.三皇本纪》三部书中指出了他是所有以羊、牛、火为图腾和以姜氏为姓的部落先民的共同祖先。国外神话与中国神话

在历史记载中,观测星辰而发明历法,钻木取火教会人类用火,死后被封为灶神这几大荣誉都被冠在了炎帝身上,这显然不是偶然,它充分证明了人们对于火和炎帝的崇拜。

实际上所有庆祝火把节的民族大都有这样一个特点,就是以牛,羊和火为图腾。他们都是古老的羌人后裔,而羌人的祖先就是炎帝。每当火把节的时候,人们一般都会在回忆“刀耕火种”的同时祈求五谷丰登。人们都会杀猪宰牛祭祀炎帝,然后在夜深之后点上火把在村寨周围大肆庆祝。

与阿昌族的火把节相比,彝族和纳西族的火把节更加具有特色和神话传说,关于这两个民族的火把节故事,会在之后的彝族和纳西族系列中陆续登场。

4、阿昌族人民的传统节日:阿露窝罗节

阿昌族文化包罗万象,在中国民族文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原始古朴的阿昌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就是阿露窝罗节,阿露窝罗节神秘奇特,不仅是大型的娱乐活动,也是一种独特的文学。那么,大家就随小编一起去了解一下阿昌族人民的传统节日:阿露窝罗节吧。

阿昌族民族传统节日,叫“阿露窝罗节”。它由窝罗节和阿露节,合并而来。“窝罗节”是阿昌族的重要节日,同时盛行于云南省德宏州梁河县、潞西市和保山市腾冲县、龙陵县及大理州云龙县阿昌族大部分地区。

“窝罗节”源于阿昌族的蹬窝罗习俗。“窝罗”

5、藏族传统节日的历史渊源及风俗习惯

每个国家,每个民族由于地域与人文的不同都有自己的特色及传统节日。传统节日是人文文化最具代表性的,传统节日经过千百年的传承与延续经久不衰。而藏族文化主要的表现也是藏族节日,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藏族的节日,习俗及历史渊源。

一、藏族民俗节日

1、藏历年

藏历年的确定,是与藏历的使用有密切的关系的,藏历年的正式使用,是在九百五十多年前,即农历丁卯年(公元一0二七年)开始的。从此,藏历的用法便沿袭下来。

藏历年是藏族传统节日。每年藏历正月一日开始,三

6、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