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闻百科,有趣实用的生活常识!

手机版

有趣实用的生活常识!

当前位置:首页 > 星座解梦

什么是内画(什么是内画壶)

时间:2023-05-21人气:作者: 佚名

什么是内画(什么是内画壶)

文章目录:

1、什么是内画 ,我国特有的传统工艺

2、中国传统工艺三绝之一:福州脱胎漆器制作方法

3、山西传统工艺,山西民间手工艺

4、我国元旦吃什么传统食物

5、中原传统工艺,灵宝刺绣的风格与工艺

6、猜你喜欢:

1、什么是内画 ,我国特有的传统工艺

内画是什么,内画是中国特有的传统工艺,是民间艺术的一种,其笔触精妙,格调典雅,是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直至现在,内化工艺以传承了几千年了。本期的民间艺术带你去了解什么是内画。

内画是我国特有的传统工艺,它的产生起源于画鼻烟壶。内画的画法是以特制的变形细笔,在玻璃/水晶、琥珀等材质的壶坯内,手绘出细致入微的画面,格调典雅、笔触精妙。现代内画艺术源于京派,分为京、冀、鲁、粤、秦五大流派,其中尤以冀派内画、规模最大、发展最快、影响最大,不久前已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冀派内画的发源地——河北衡水,还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内画之乡”。

内画,又称内画鼻烟壶,是中国一种特有的传统工艺,它的产生与高度透明玻璃的炼制、掏膛技术的成功是分不开的。内画的画法是以特制的变形细笔,在玻璃、水晶、琥珀等材质的壶坯内,手绘出细致入微的画面,格调典雅、笔触精妙。内画艺术分为京、冀、鲁、粤四大流派,是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8年6月7日,内画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内画的产生起源于画鼻烟壶。

元代蒙藏地区就已有吸闻鼻烟的习俗,到明万历年间,传教士利玛窦带入意大利鼻烟始,鼻烟便作为礼品在中国流传。

清道光年间,中国出现内画工艺,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京、冀、鲁、粤四大流派。

2、中国传统工艺三绝之一:福州脱胎漆器制作方法

福州,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城市,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有文明诞生了。在中国著名景点中福州又叫榕城,在历史的长河中基本上都是福建的政治中心。今天呢小编要为大家带来的是福州文化中脱胎漆器制作方法,希望大家喜欢。

(福建)福州脱胎漆器是具有独特民族风格和浓郁地方特色的汉族传统艺术珍品,与北京的景泰蓝、江西的景德镇瓷器并称为中国传统工艺的“三宝”,享誉国内外。

清宣统二年(1910年)以来,参加美国圣路易斯博览会、意大利觉兰多博览会、德国柏林卫生展览会、英国伦敦博览会和在美国芝加哥、日本东京,以及菲律宾、比利时、巴拿马等地举行的国际博览会,多次荣获特等金牌奖、头等金牌奖和最优奖等多种荣誉,曾被誉为“珍贵黑宝石”和“东方珍品”。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于2006年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福州脱胎漆器的最大优点是:光亮美观、不怕水浸、不变形、不褪色、坚固、耐温、耐酸碱腐蚀。福州脱胎漆器最大特点是:轻。

福州脱胎漆器所具有的这些优点、特点,是由其特殊的制作工艺、高超的髹漆技艺所决定的。作为脱胎技艺同髹漆艺术相结合的产物,福州脱胎漆器的制作颇为不易,从选料、塑胎、髹饰至成品,每件成品都要经过几十道、甚至上百道工序。工艺非常复杂,制作和阴干等十分费时,故一器之成往往需要数月,成品还需密闭在阴室里很久。

制作方法

福州脱胎漆器的制作方法有两种:一是脱胎,就是以泥土、石膏等塑成胎胚,以大漆为粘剂,然后用夏布(苎麻布)或绸布在胚胎上逐层裱褙,待阴干后脱去原胎,留下漆布雏形,再经过上灰底、打磨、髹漆研磨,最后施以各种装饰纹样,便成了光亮如镜、绚丽多彩的脱胎漆器成品了;二是木胎及其它材料胎,它们以硬材为坯,不经过脱胎直接髹漆而成,其工序与脱胎基本相同。

以花瓶制作为例,先预塑好泥胎或制作好木瓣胎模型;再用水裱上二层毛边纸;刷上脱离剂两道;髹上推光漆;然后成的分别髹上用生漆调细、中、粗灰数道;视器物的大小,用面粉调生漆裱上一次或二三次夏布或绸布;分别髹上用生漆调粗、中、细灰数道;用水冲去泥胎或脱去木瓣胎;用清水洗净胎内面,便成了脱胎漆器的"雏形"。每道工序都要阴干,每道髹漆在阴干后,都要用苏砖等干磨。"雏形"制成之后,还有好几道大工序。

髹饰技法

福州脱胎漆器的一个显著特征是"色彩瑰丽,光亮如镜",人们对它产生好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髹饰上的丰富多彩。其传统髹饰技法有黑推光、色推光、薄料漆、彩漆晕金、锦纹、朱漆描金、嵌银上彩、台花、嵌螺甸等;新中国成立后,又发展了宝石闪光、沉花、堆漆浮雕、雕漆、仿彩窑变、变涂、仿青铜等技法,并且把髹漆技艺同玉雕、石雕、牙雕、木雕、角雕艺术结合起来,使漆器的表面装饰琳琅满目。

福州脱胎漆器在我国传统的朱、黑等漆色基础上以"真金碾泥为色",即以真金、真银碾成金粉、银粉作调和料,解决了一般漆色干后变为黝黑、难与其他鲜艳颜料调和的困难,增加了蓝、绿、褐等多种鲜艳的漆色,且漆色经久不变;有的装饰还用上了刻银丝、刻金丝、螺钿、镶嵌等,使脱胎漆器更加精美。

漆画

福州脱胎漆器艺术的发展没有停留在漆器本身,通过艺人们的努力,它还衍生出一个新的画种--漆画。1964年,从美术院校毕业的一些美术工作者把漆器装饰工艺技法用于绘画,创作出了一批漆画作品,首次以独立画种参加全国美术展览,受到首都美术界和群众的瞩目,从此福建漆画从实用美术进入观赏艺术领域。

原来漆画是附着在漆器的器皿上,近几十年来,通过画家的努力,把漆器的一些装饰技法运用在平面上,来做成独幅画,这就形成了漆画。漆画使用大漆和其它一些特殊材料,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这是其它画种所不能替代的。

据介绍,漆画采用黑漆、朱漆、透明漆、金银、螺钿、蛋壳等材料和绘作、髹色、剔填、镶嵌、晕金等装饰手法,配以罩明、戗刻、打磨、揩擦、退光等工艺手段,使画面产生深沉古朴、瑰丽神奇、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加上漆画质地华美坚固,适用于建筑,是现代壁画的理想形式。

漆画是画在木板上的,但是它的画面不能直接接触木板,必须在画面和木板之间用生漆做一个严密的隔离层,这就是作底胎的功夫。这个画板由工厂生产制作,然后画家用熟漆在上面画画,干了以后画面上就有一种光泽,很漂亮。至于漆画的作画手段很多,整个脱胎漆器的工艺手段都可以用到漆画上。

【结束语】在历史上,福州脱胎漆器曾被收藏为宫廷珍品,新中国成立后又被列为珍贵的国家礼品赠送外宾,受到国内外人士的青睐,产品不仅畅销国内各省市,而且远销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

3、山西传统工艺,山西民间手工艺

可能在路上还会遇到画糖人的,又或者遇见捏小人的。这都承载了我们许多的童年回忆,甚至我们小时候也希望长大了选择这一行。本期小编就带你去山西文化了解山西的传统工艺跟民间手工艺。

核桃工艺品山西太行山一带盛产山核桃,这些核桃不仅美味营养,更是可以拿来制造工艺品。核桃自古以来就被人们赋予吉祥的寓意,因此这精致的核桃工艺品也颇受欢迎。这些富有吉祥寓意的核桃工艺品,被当成装饰品、纪念品或者直接就当成吉祥物,这样充满创造力的艺术品是您纪念珍藏的首选。

剪纸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

4、我国元旦吃什么传统食物

再过几天人们就将迎来2018年的元旦佳节,如今人们过元旦,大多是互致新年祝福,而在我国古代,元旦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日,这一天还要吃一些应节的传统食物,其中有一些现在还经常见到。那么就让老黄历为你介绍,我国元旦吃什么传统食物。

饺子

元旦吃饺子兴盛于明清时期的北方,当时已经被捧为“奉长上为寿”。明代的饺子如《正字通》所说,称饺饵、粉角、水饺子、蒸烫面饺。此外,还有水点心等叫法,清代北京旗人还把饺子称作“煮饽饽”。

年糕

又称粘糕,取年年高之意。在南方用糯米制成,北方则为黏黍。元旦吃年糕盛行于明清时代,尤以南方流行。明末《帝京景物略》卷二记载,正月元旦,“夙兴盥激,吃枣糕,日年年糕”。在南方,江浙的苏州、嘉定等地方志称“节糕”。

清顾禄《清嘉录》卷十二记载更为详细,说将黍粉和糖为糕,叫做“年糕”,有黄色和白色之别。大的一尺见方为“方头糕”,还有像元宝的“糕元宝”,用于除夕供先、亲戚朋友间的赠答。此外,还有细长的“条头糕”、宽大的“条半糕”。过节时富家雇人制糕,一般人可在糕店购买。

汤饼

汤饼是指古代凡小麦面制品用水煮的食品,后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卷九“饼法”中,讲了“水引馎饦法”,其中“水引”制法:“挼如箸大,一尺一断,盘中盛水浸,宜以手临铛上,挼令薄如韭叶逐沸煮。”

又说馎饦“挼如大指许,二寸一断,着水盆中浸,宜以手向盆旁挼使极薄,皆急火逐沸熟煮。非直光白可爱,亦自滑美殊常”。可知水引和馎饦属于同一类型食品,只是水引似今面条,馎饦似今长揪皮。

北宋《岁时杂记》说:“元旦,京师人家多食索饼,所谓年馎饦,或此之类。”由上可知,宋代元旦流行吃面条之类的食品。

5、中原传统工艺,灵宝刺绣的风格与工艺

灵宝民间刺绣是历经数代人的延绵传续的,也是中原文化的一大亮点,也是中原地区中有名的民间艺术。灵宝的刺绣多用于生活,因此也有生活实用性。那么灵宝刺绣的风格与工艺是如何?本期的中原文化带你去了解。

灵宝民间刺绣历经数代人的延绵传续,并不断发展创新,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地方风格,灵宝的民间刺绣多属生活实用型。凡日常生活用品和衣帽服装(以妇女、儿童为主),都以刺绣加以装饰。如衣服的袖口、衣领、裙边、围裙、窗帘、被面、帐沿、幼儿兜肚、童帽、手帕、袜底等等。这类物品,都被各种不同寓意的吉祥纹样所装饰,表现出妇女们对亲人的祝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刺绣,河南民间又叫“扎花”,工艺渊远流长。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经能够使用连环针法,绣出龙凤图纹。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中,出土了40件绣衣和一幅装饰内棺的铺绒绣锦,其针法之精密无与伦比。到了距今1000多年的宋朝,刺绣技艺已达到了极高的水平,我省的“汴绣”、“洛绣”均名扬天下,并在中原地区的广大农村传播、发展起来。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中的一份珍贵遗产。

刺绣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男女的衣着服饰、绣花荷包、扇盒、佩饰挂件、新娘的绣衣绣裤、披肩及绣花袜底;幼童的衣帽、布制玩具、虎头鞋等等,样样离不开刺绣,并以精妙的构思,细巧多变的针法,反映出河南妇女的聪明才智,成为精美的艺术品,不仅美化着自己的生活,而且体现出情爱和伟大的母爱。

在河南的民间刺绣中,以豫西地区灵宝县的民间刺绣最为突出。灵宝妇女,人人心灵手巧,刺绣手艺和剪纸的技能,都是“母女相传,代代传承”。以往,这里的农村姑娘,一般在十三、四岁时,便开始学习刺绣手艺,为自己准备嫁衣和各类绣品。

按当地的风俗,男女举办婚礼时,婆家只提供新房,床柜等大件家具,余者全都由娘家陪送。新娘的嫁妆中,除箱柜和被褥外,便全部是新娘的绣品,如披肩衣裙。被面、枕顶、床饰、帐沿、门帘、桌围、椅垫、绣花鞋及各式绣花鞋垫、袜底等等,另外一部分烟布袋、香荷包、钱包、绣花手帕等,则是新媳妇过门后,拜见长辈,接待蚰娌们的见面礼,并以此向公婆和前来贺喜的亲友们,显示自己的心灵手巧,给婆家人留下个好印象。

灵宝民间刺绣历经数代人的延绵传续,并不断发展创新,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地方风格,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

1、题材丰富多样,作品多属生活实用型

凡日常生活用品和衣帽服装(以妇女、儿童为主),都以刺绣加以装饰。如衣服的袖口、衣领、裙边、围裙、窗帘、被面、帐沿、幼儿兜肚、童帽、手帕、袜底等等。这类物品,都被各种不同寓意的吉祥纹样所装饰,表现出妇女们对亲人的祝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灵宝民间刺绣的图案纹样,一般多采用喜庆、吉利的象征。或是通过字音相同的“谐音”。表达对生活的美好祝愿。它融合了群众的欣赏习惯,渗透着豫西地区的民间风情。如“莲生贵子”、“喜鹊登梅”、“麒麟送子”、“鸳鸯戏水”、“并蒂莲花”、“凤凰戏牡丹”、“鲤鱼穿莲”、“百鸟朝凤”、“狮滚绣球”、“凤戏牡丹”等等。

2、传播爱情,表现母爱是作品的主题

灵宝又是戏曲艺术之乡,各种民间戏曲如“道情”、“河南梆子”,还有“皮影戏”等,深受当地群众所喜爱。因此,民间戏曲、皮影艺术中故事情节,服装、色彩和人物造型,都被直接或间接地移植到民间绣品中。最突出的内容是爱情故事。如“拾玉镯”、“柜中缘”、“粱山伯与祝英台”等,均被姑娘们精心绣制在荷包,枕头顶、门帘、帐沿、被面、床沿上。绣出的男女人物,形象朴实纯真,色彩艳丽明快,寄托着姑娘们对爱情生活、美满婚姻的快乐心情。妇女们给子女们绣制的童帽、兜肚、布老虎、香布袋等,更是倾注了全都的母爱。

6、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