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闻百科,有趣实用的生活常识!

手机版

有趣实用的生活常识!

当前位置:首页 > 星座解梦

文化浅谈:柯尔克孜族库姆孜艺术 柯尔克孜族乐器库姆孜的特点

时间:2023-06-18人气:作者: 佚名

文化浅谈:柯尔克孜族库姆孜艺术 柯尔克孜族乐器库姆孜的特点

文章目录:

1、文化浅谈:柯尔克孜族库姆孜艺术

2、浅谈民族文化:柯尔克孜族家庭制度

3、悠久的柯尔克孜族历史文化

4、柯尔克孜族名人有哪些

5、传统乐器文化:柯尔克孜族库姆孜

6、猜你喜欢:

1、文化浅谈:柯尔克孜族库姆孜艺术

音乐是我们生活中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之一,在每个民族中,也有着属于各民族的特色音乐艺术。其中,库姆孜是柯尔克孜族独有的古老弹拨乐器,“库姆孜”柯尔克孜族语意是“美丽的乐器”。那么,这个乐器在柯尔克孜族文化中有什么样的音乐艺术呢?

库姆孜历史渊源:

很久很久以前,在一个美丽的高山草原,树木茂密,动物穿梭,鸟儿欢唱,虫鸣唧唧。有一个名叫康巴尔汗的人来到了这里,一边捡柴火,一边欣赏美景。

渐渐地,天气热得像火炉,地面涌动着热浪,包围了山间万物。突然,森林着火了,滚烫的火舌吞噬了林中的动物。不知过了多久,火灭了,万物肃穆,一只羊倒在树下,肠子连在树上。忽然,一阵风吹来,啊,从那里竟然发出了一种动人的声响,那声音如同天籁,传入了康巴尔汗的耳朵,在心里萦绕不绝。他听啊听啊,对那声音着了迷,几乎忘记了时间。

不知过了多久,他往家走,一路都在琢磨着那声音。他太渴望再一次听到那天籁般的音符。于是,他找来红松木,用羊肠做弦,制作了一把琴。当他弹奏起来的时候,悦耳的声音也响了起来,他的心中一阵阵狂喜,给这乐器取名叫库姆孜。他弹的第一首曲子就叫《康巴尔汗》。《康巴尔汗》就成为库姆孜的经典曲目。

库姆孜最早流传于叶尼塞河流域,随着交往的扩大,逐渐传入其他民族和地区。

据国家民委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柯尔克孜族风俗习惯》记载,库姆孜早在汉代以前就传入匈奴。汉元帝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王昭君远嫁匈奴时,库姆孜被带回长安,当时人们问其名称时,昭君回答说:“浑不似”(见俞琰等著《席上腐谈》)。

在新疆吐鲁番的西边招和屯古高昌地区,发现了一张九世纪初的古画,画中有一小孩,所弹乐器,即是火不思(库姆孜)的前身。唐代,柯尔克孜族先民曾将这种乐器作为贡品献给唐王朝。随后,唐代又将库姆孜作为大唐乐器赠送日本。日本人林歉三氏撰文认为,日语中表示弦乐器的“库托”一词,即源于唐代输入日本的“库姆孜”。库姆孜成为日本弦乐器的始祖,这种乐器至今尚可见于日本(林歉三氏著《东亚乐器考》)。

2、浅谈民族文化:柯尔克孜族家庭制度

在每一个区域,每一个民族中,关于家庭制度的理解和具体办法都是不相同的,尽管在现在的文化中家庭制度有所弱化,但这还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要表现。今天,要介绍的是关于柯尔克孜族的家庭制度。具体就让我们一起到柯尔克孜族文化中了解吧。

柯尔克孜族的家庭为一夫一妻制。过去,受宗教影响,富者也有多妻的。男权很大,老年人威信最高,妇女受和男人平等对待。

旧式婚姻带有封建买卖性质,一般由父母包办。订婚有指腹婚、幼年订婚、成年订婚三种形式。娶妻彩礼至少要牲畜“一打”(九头)。

通婚范围不受氏族部落限制,直系亲属和近亲不能通婚,但有姑表和姨表婚等,并有与外族通婚现象。

好宾客,重礼节。两人在路上相遇,要用手抚胸躬腰互相问好。凡有来客,不论是亲戚朋友,还是陌生人,都热情款待。

生活中多禁忌。禁食猪、驴、狗肉和自死牲畜及一切动物的血;严禁在住宅附近大小便;谈话时不能擤鼻涕;忌讳骑快马到门口下马,因为这意味报丧或有不吉利消息;最忌撒谎、欺骗和赌咒。饭前饭后要洗手,洗手后手上的水不能洒,要用布擦干。

做客时,吃东西要留下一点,不能吃尽,以示主人招待丰盛。吃饭时,不许用手摸擦食物,也不允许用鼻子嗅食物,不能动别人的碗勺。

服饰方面忌坦露胸背的衣服,禁止穿裤衩背心在室外活动和作客等等。客人吃饭时,他人不能进屋或窥探。

客人告别出门时,要背朝门外退出。丧葬时将尸体用白布缠头和全身,实行土葬,由男子送葬。

3、悠久的柯尔克孜族历史文化

柯尔克孜族是我国的一个少数名族,关于柯尔克孜族,在我国汉文史籍很早就有关于其先民活动的记载,可以说它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柯尔克孜族是一个民风淳朴高山居民民族,大家了解这个民族吗?接下来就跟随小编一起来看看柯尔克孜族文化的民族历史吧。

柯尔克孜族的先民,史称“鬲昆”、“坚昆”、“契骨”、“纥骨”、“黠戛斯”、“辖戛斯”、“吉利吉思”、“乞儿吉思”、“布鲁特”、“纥里迄斯”、“纥迄斯”、“黠戛司”等。2000多年前,柯尔克孜族的先民就居住在叶尼塞河上游流域,后来逐渐向西南迁至天山地区,并与当地的突厥、蒙古部落相融合。

汉初,曾役属于匈奴,汉征服匈奴后,大部分摆脱了匈奴统治。一部分随匈奴西迁至今新疆天山和中亚一带。隋唐时受突厥统治。黠戛斯灭了回鹘,建立黠戛斯汗国,与唐关系甚密。时黠戛斯拥众数十万,胜兵八万,多次助唐征突厥和李克用之乱。

13世纪接受元朝统治,在叶尼塞河上游曾设万户府。为改变当地面貌。元从内地和西域把大量工匠和农民迁至谦州(今乌鲁克木河南鄂依玛克处之古城),进行陶冶、冶炼、织造、制造舟楫和渔具等手工业生产;鼓励军屯、民屯,备给耕牛、农具、衣服,发展农业生产,并建库廪,设粮仓,开盐矿,辟驿道,加强了各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吉利吉思地区农业、手工业生产的发展。同时,也有部分吉利吉思人被迁至今东北松花江流域和北京、山东等地,后融合于当地民族。

元亡以后,中央王朝的力量到不了西北塞外,柯尔克孜族的处境开始恶化。被迫迁至帕米尔高原和天山荒僻的深山里。后来,一部分柯尔克孜族人民为摆脱准噶尔贵族的统治,又迁至中亚塔什干、费尔干纳及其附近;一部分迁到帕米尔高原、兴都库什山和喀喇昆仑山一带及其附近地区。原本完整的柯尔克孜族被分开来,人口也急剧下降。

猜你可能也喜欢:

古老奇特的普米族成人礼

你所不知的普米族过年习俗

明显地域性特征的普米族民居

独特民族文化:普米族走婚

4、柯尔克孜族名人有哪些

民族名人是一个民族拥有优秀文化内涵的一种体现形式。不管一个民族的人口数量是多还是少,总会涌现出一批优秀的人,这些人的存在就是民族实力的一种证明。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在柯尔克孜族文化中的那些名人吧。

伊斯哈克拜克·木农阿吉

新疆乌恰县人,幼时曾就学于经文学校,1925年去苏联求学,开始接触革命思想。回国后因宣传革命思想被捕入狱,出狱后便投身军队。先后担任了曾一度伪装进步与中国共产党建立统一战线的盛世才军队的团长、旅长等职。

他治军有方,带领的军队有严明的军纪和战斗力。由于他在军队和人民群众中的威信不断提高,使军阀盛世才非常担心。1940年,盛世才解除了他的军职,调往伊宁任哈柯文化会会长,并派特务暗中监视。1943年,他秘密潜回南疆,在塔什库存尔干一带组织人民进行反对国民党军阀盛世才的武装斗争。

1944年6月他在塔什库尔干组织武装起义,伊犁、塔城、阿勒泰三区革命爆发后,他负责建军工作,先后任民族军副总司令、总司令等职,并亲自指挥了着名的精河--乌苏战役,显示出了他的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1949年8月27日,在去北京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时,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

朱素甫·玛玛依

柯尔克孜族民间歌手,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合县人。现任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理事,新疆文联副主席,新疆政协委员。幼年跟随父亲学习伊斯兰教经文和宗教知识。自幼喜爱故事、民歌。他的哥哥巴勒拜·玛玛依是一位民间文学的爱好者,他搜集收藏了大量有关民间文学的资料和书籍,其中就包括着名史诗《玛纳斯》。

朱素甫·玛玛依稍长,便大量阅读和背诵其兄收藏、记录的民间长诗,他以惊人的毅力掌握了史诗《玛纳斯》8部的内容,并在基础上不断加以补充。建国后又参加了中央和地方为了抢救《玛纳斯》而共同组建的《玛纳斯》工作组,并为此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她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民间歌手,他演唱的《玛纳斯》最长、最完整。另外他还会演唱《英雄托什吐克》、《库尔曼别克》等多部民间长诗。在1979—1982年全国民间文学作品评奖中,他演唱的《玛纳斯》第五部《赛依特》荣获比赛一等奖。

猜你可能也喜欢:

浅谈达斡尔族的由来和历史

云南纳西族图腾:青蛙崇拜

丽江纳西族走婚风俗介绍

浅析哈萨克族民歌的特点与风格

5、传统乐器文化:柯尔克孜族库姆孜

少数民族的人民大多都能够善舞,他们最大的生活乐趣就是将生活中的事物融入到歌舞中,有歌舞当然就少不了乐器。库姆孜是柯尔克孜族独有的古老弹拨乐器,它的柯尔克孜族语的意思就是“美丽的乐器”,下面的柯尔克孜族文化为您带来更多关于库母孜的更多内容,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柯尔克孜族民间音乐十分发达,遗产丰富,男女老幼都有着很高的音乐天赋。许多传说、故事、诗歌、民歌等均由专门的民歌手、弹唱琴手等艺人代代相传。在表演时,使用的最主要、最普遍的乐器是“库姆孜”。民间有句谚语:“伴着你生与死,是一把库姆孜琴”。也就是说,它是牧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品,随时反映着人们喜、怒、哀、乐的感情,故又有着“奇妙之口”的美称。

“库姆孜”琴的琴型很多,达七八种。最古老的是一种木制蒙革的三弦弹拨琴。经过改进的有全木制的三弦弹拨琴“亚克其库姆孜”,木制铁三弦弹拨琴“帕米尔库姆孜”,以及各种质地的四弦琴等。

“库姆孜”历史悠久,琴声优美。据说,最早的这种乐器叫“库吾孜”,意思是“美丽的乐器”,是用红松制做的,形状与现在的大体相同,即头部椭圆形,根部细而长。它既被用来演奏民间音乐,也被用来与称为“多兀勒巴斯”的战鼓一起演奏战争进行曲,以鼓舞战场上的士气。

唐代,柯尔克孜族先民曾将这种乐器作为贡品献给唐王朝。随后,唐朝又把它作为大唐乐器赠送给日本国。13世纪成吉思汗西征时,又把这种乐器传到了巴达克山、克什米尔、中亚、波斯、阿拉伯等地。可以认为,这是柯尔克孜族对中国和世界音乐宝库的一大贡献。

如今,每当人们劳动之余或喜庆节日,称为“库姆孜奇”的民间琴手,总会在牧民们的拥戴与欢笑声中,弹起美妙的琴弦为人们的歌喉伴奏,表达柯尔克孜人民对自己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

6、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