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闻百科,有趣实用的生活常识!

手机版

有趣实用的生活常识!

当前位置:首页 > 星座解梦

丰富多彩的景颇族舞蹈文化(景颇族代表性舞蹈有哪些)

时间:2023-06-27人气:作者: 佚名

丰富多彩的景颇族舞蹈文化(景颇族代表性舞蹈有哪些)

文章目录:

1、丰富多彩的景颇族舞蹈文化

2、丰富多彩的布朗族舞蹈文化

3、普米族丰富多彩的舞蹈文化

4、丰富多彩的基诺族舞蹈文化

5、丰富多彩的景颇族民歌文化

6、猜你喜欢:

1、丰富多彩的景颇族舞蹈文化

在景颇族文化里,舞蹈是一门别具特色的艺术形式,景颇族的舞蹈不仅仅是一种艺术的表现形式,同时在一起舞蹈的时候也能促进彼此之间的感情,通过舞蹈的肢体语言也能表达出自己的情感。下面就一起来看看景颇族舞蹈都有些什么形式。

景颇族的民间舞蹈,蕴藏丰富,历史悠久而又别具丰采。就其性质大致可分为:欢庆自娱性舞蹈,如“目脑纵歌”、“整歌”、“叮歌”。祭把丧葬舞有“格本歌”、“恩港斋”、“金寨寨”。表演性舞蹈有“刀舞”。有些景颇族民间舞含双重性,自娱性,表演性兼而有之。

目瑙纵歌:意思是大伙唱歌跳舞,是集宗教祭祀、歌舞为一体的大型集体歌舞。舞场通常选在大而平的草坪上,四周用篱笆围成圆形,东西南北各留一门为出入口,舞场中央要竖起高大的“目瑙示栋”牌坊,上绘各种图案及舞蹈路线图。舞蹈开始前先举行仪式,鸣枪放炮。以走舞为主,并由领舞带领舞队按特定的路线图旋进旋出,舞时既唱也跳。

龙洞歌:“龙洞歌”系景颇族载瓦语,景颇族大山语称“恩奇恩康”,译成汉语即“长矛舞”,是景颇族白天跳的丧葬舞蹈,一般长者死后跳。舞蹈时间限定于早晨和傍晚两个时段,主舞者为三个成年男性,手持长矛、小铓先在死者家室内起舞,同时室外场院则由一人带领群众跳“目瑙舞”,最后,三位主舞者由室内跳到室外与众人相会共舞。舞风古朴,神秘气氛甚浓。

恩港斋:系景颇族大山语,载瓦语称“歇糯”,译成汉语为“盾牌舞”,是景颇族传统丧葬舞蹈之一,有威望的老人死后跳。跳舞人数4人,舞者一律左手持盾牌,右手握一把长刀,4人对舞。先于死者家室内起舞,从房内一直跳到场院,不断挥舞长刀左劈右砍,意为替亡魂撵鬼开路,每舞上一段时间,要放一阵火药枪,以助声势。

金斋斋:“金斋斋”系景颇语,是景颇族最高规格的丧葬舞蹈,寨子里德高望重的高寿老人正常病故后,方为其跳“金斋斋”。该舞只在丧事最后一天跳,参舞人数二人或八人不等。舞者全身赤裸,仅用野藤树叶围系于腰部,头戴面具,身体及四肢的裸露部位均用黑、白涂料绘满花纹,装扮成雌雄二性,舞时双手持一木棍,也有的持铁质或木质长矛,模仿飞禽走兽的动作。

刀舞:景颇族民间舞蹈。有“拳嘎”和“摆拳嘎”两类,“拳嘎”重于武术形式,步伐稳健扎实,舞姿低矮,劈砍有力,进退攻防均有很强的实战性。“摆拳嘎”意为刀花,舞步较“拳嘎”轻盈灵活,运刀轻快,多腕花,注重表演情感的搭配,动作流畅优美,情趣欢快。有单人单刀、单人双刀、集体刀舞等多种形式。

景颇族民间舞蹈在经历很长的原始时期后,随着景颇族社会的变革,经济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在和邻近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相互影响下,相应的也有所发展。不过这种发展演变多侧重于内容方面,在原有的艺术形式上加进了新的内容,如现在的格本歌、整歌中的农业生产和建房内容,反映的是景颇族社会进入初期农业社会的生产情况。

景颇族对外来文化既善于吸收也善于消化,南迁之后和当地的傣族、傈僳族、汉族等接触,他们不断吸收外民族的优秀文化艺术,用以丰富自己的民间舞蹈。整歌就是吸收借鉴了傣族的象脚鼓,而溶合到本民族舞蹈中,创造出景颇族风格特色的“象脚鼓舞”。叮歌则是吸收了傈僳族的“弦子舞”,融合景颇族自己的内容而形成的。

2、丰富多彩的布朗族舞蹈文化

少数民族的人民大都能够善舞,他们将自己生活中的点滴结合民族特色编制在歌舞中。而在隆重节日到来时,布朗族人民会通过歌舞来欢庆这一天的到来,布朗族的歌舞表演形式还包括了武术和杂耍。下面的布朗族文化为您带来布朗族的舞蹈文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布朗族青年从小就要学唱各种曲调,弹奏各种乐器。布朗族的乐曲曲调分为甩、宰、索、缀四种。其特点是甩调激扬抒情;宰调欢快活泼;索调适合唱习俗歌曲,以小三弦伴奏;缀调颂扬民族英雄人物,以及蓬勃向上的新生活,用于盛大歌会中的对唱。领唱者常根据场面即兴编增歌词内容。布朗族舞蹈有喜庆舞蹈和佛礼舞蹈。舞蹈称呼各地不同,西双版纳称“跳摆”,施甸、镇康称“打歌”,云县、景东、墨江称“跳歌”。

“跳歌”是又跳舞又唱歌之意。由于布朗族男子多喜好武术,因此,武术又常常和歌、舞融为一体。如长刀舞、甩棍舞、拳术舞等等,动作利索,刚劲健美。西双版纳布朗族的《象脚鼓舞》、《拍手舞》、《猴舞》、《采茶舞》等多源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舞姿优美、欢快,生动逼真。

布朗族的舞蹈是全民性的,白发老者、少年儿童只要闻听竹笛响,便会翩翩起舞。而年轻人特别喜欢跳“圆圈舞”。先由能歌善舞的小伙子领舞,伴随着铓锣、象脚鼓的节奏,姑娘们、小伙子们围成一个圆圈,双膝微微起伏。柔软的双手在肩两侧或前或后轻盈翻舞,边舞边向反时针方向移动脚步。同时,一群小伙子在圈内有节奏的作虎步跳跃。时而分散到姑娘面前与姑娘轻声对歌,时而又聚拢,作虎跳状。如此循环反复,尽情抒发心中的喜悦。

3、普米族丰富多彩的舞蹈文化

普米族文化是中国民族文化中一颗璀璨明珠,最有特色的普米族舞蹈与其音乐紧密相关,有舞蹈就有音乐,有音乐才能带动节奏。他们有驱鬼辟邪的宗教舞蹈,但这个舞蹈要求及其严格,必须是男性舞者。

除此以外,还有娱乐舞蹈,且都为女性,她们长裙飘飘,踩着优美的舞步,不失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丰富多彩的舞蹈,动人心弦的民族音乐,给人深刻的印象。

普米族的音乐与歌舞有着密切的联系,诗、歌、舞不可分割,普米族的诗歌几乎没有不用于演唱的,普米族的民歌演唱则大多伴有舞蹈。

跳锅庄

4、丰富多彩的基诺族舞蹈文化

基诺族是一个“尊重舅舅的民族”,基诺族聚居的山寨,风景秀丽,物产丰富,而这里的基诺族人崇拜太阳,热爱生活,他们能歌善舞。基诺族的舞蹈主要有儿童舞、新房舞、大鼓舞等,作为基诺族文化的一部分传承至今,现在,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吧。

基诺族的“儿童舞”(基诺语称“佐交交麦”)流传甚广,几乎每个基诺族村社都有。舞蹈的队形多种多样;有的围圆拍手跳,有的排成两行跳,有的围圆勾脚单腿跳,有的拉手跺脚跳,有的围圆相互对面拍打臀部两侧跳。舞姿活泼大方,天真烂漫,多是载歌载舞,一般无伴奏。歌舞动律特点是跺脚、屈膝,跺脚时似被火烫了一下,抬腿敏捷快速;屈膝半蹲跳时身体微有颤动,形成活泼而不轻狂,稳重而不压抑的风格特点。

基诺族少儿经常跳的舞蹈有《腰么拉那是星星吗?》(基诺语称“布基拉腰么拉”)、《进和退》(基诺语“斯诺罗畲”)、《小鸟笼子》(基诺语“雀罗起戈雀罗”)、《搭脚跳》(基诺语“阿基作车”)、《比高比矮》(基诺语“的比的比”)、《一脚两脚》(基诺语“特角尼角”)、《翻过来翻过去》(基诺语“勒利哥勒泼”)、《灰母鸡》(基诺语“牙莫迫迫”)等。

基诺族庆贺新房落成都要跳“刹锅克”,即贺新房舞。由一个长者领头,带领众人手拉手围成个圆圈,人数不限,但圆圈留下一个口子,让后来者加入。领唱者面前置一张篾桌,上面放酒,边饮边唱。领唱者领唱一句,圈内的一领唱者起头重复领唱者唱词前一句的两个词,然后众人接下去重唱这句歌词。节奏自由急迫,音域宽广舒展。合着歌声,还有众人脚踏新竹楼篾巴的响声。酒助歌,歌助舞,通宵达旦。

大鼓舞是基诺族的代表性舞蹈。最早是由男性独舞的一种古老的祭祀性舞蹈,后发展为男性青年参加、女性在后面击鼓的娱乐为组为主的舞蹈,现则为节日、祭祀、贺新房等男女老少都参加跳的舞蹈。

5、丰富多彩的景颇族民歌文化

在我国云南有这样一个少数民族,他们吃苦耐劳,热情好客,他们拥有着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十分丰富的少数民族。这个民族被人称为景颇族。那么,你知道在景颇族有哪一些特色的文化吗?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景颇族文化中的景颇族民歌吧。

景颇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各县的山区,少数居住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芒马、岗房以及耿马、澜沧等县。景颇族有景颇和载瓦两种方言,彼此通话困难。景颇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景颇语支。使用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景颇语文。

景颇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独具特色的民族音乐。传统的音乐可分为祭祀、生活、劳动三种类型。祭祀性的歌在景颇族音乐中所占比例较重,不论是举行“目瑙纵歌节”还是丧葬、结婚、盖新房,或者叫谷魂都离不开歌唱。

景颇族的声乐,有古老的歌谣和现代的民歌两种。古老的歌谣旋律简单,音域高亢辽阔。叙述古往今来的歌谣,旋律平缓,音韵明朗,多属咏叹调形式。

情歌在景颇族社会生活中有着巨大的影响,其内容极为丰富,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是景颇族青年爱情生活的真实反映和直接记录。情歌的形式多样,音乐风格突出,大致可以分为长篇和短篇两种。开头一般都有固定式,有单唱或对唱形式,一问一答。

猜你可能也喜欢:

东乡族民居特色与风格

详解:汉族是在哪个朝代形成的

汉族为什么叫汉族,名称的由来

解惑:汉族为什么没有民族服装

6、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