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闻百科,有趣实用的生活常识!

手机版

有趣实用的生活常识!

当前位置:首页 > 星座解梦

瑶族男子特有的成人礼:度戒 度戒是哪个少数民族男子的成人礼

时间:2023-05-09人气:作者: 未知

瑶族男子特有的成人礼:度戒 度戒是哪个少数民族男子的成人礼

文章目录:

1、瑶族男子特有的成人礼:度戒

2、瑶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之成人礼

3、源远流长的彝族少女“成人礼”

4、解读汉族成人礼的内涵

5、独具特色的瑶族成人礼“度戒”

6、猜你喜欢:

1、瑶族男子特有的成人礼:度戒

成人礼在中国古代尤为盛行,而在今天,瑶族文化中的成人礼依旧在继承与发展着。瑶族的成人礼来源于宗教文化,人们认为只有为即将成人的男子举行成人礼,才可以让他们得到神灵的保护,一生平安。那么,下面就让小编带大家走进瑶族,了解一下瑶族男子特有的成人礼:度戒。

瑶族有很多宗教风俗习惯。“度戒”(或称“过法”)是其中最主要的一种。每个男子通常在八、九到十六、十九、二十二岁时,都要举行一次“度戒”仪式。“红头瑶”称之为“度鳃”,“篮靛瑶”称为“栽奢”,“沙瑶”称为“在”,富宁部分瑶族称为“者三”。

“度戒”有戒师主持,先由戒师看“大同书”、二十八宿、六十甲予以择日举行。瞪戒"仪式有“大度”、“小度”或“度天戒”、“度地戒”之分。“大度”通常由七个戒师主持,“小度”通常由五个戒师主持。“度戒”期间,该男子须在戒师家吃、住,不能出门,不可见天,走路时须戴帽低头,除戒师之外,他人不得与之讲话,不得吃油荤食物。

入夜,方由戒师传授各种宗教仪札和课目,如背颂宗教经典和本民族、本家族的历史等。“度戒”仪式在村寨附近的草坪上举行,度时先搭一巫台(“蓝靛瑶”称“窝来”)于草坪上,然后由戒师将“度戒”之人引上巫台,并由戒师念经请神,诸神和众人既至,戒师使领“度戒”者对天发誓:不杀人放火,不偷盗抢劫,不奸女拐妇,不虐待父母,不陷害好人,不做官欺人等等。

誓毕,戒师掇火于水碗内,表示如有违誓,命运将如同火入水而灭。然后,戒师即喊一声“度下!”“度戒”者随即全身卷曲,两手指交叉紧扣膝盖,置头于两膝之中,从巫台上一滚而下,台下有八人预先投一藤网接应,从巫台“度下”时,若两手松脱,四肢朝天,则不仅被人耻笑,且被认为“功德修得不圆满”,没有“过关”,“神鬼不灵”,是一件终身的憾事。“度戒”后,由戒师宣读日后所应遵守之法纪,加盖手印,由“度戒”者保存至死。

“度戒”在瑶族男子中有着成丁礼的意义。经过“度”和“度戒”“过关”者,日后便可继续与师父学习经文礼仪和其他道德训条,井受到社会尊敬,还被认为可以得到神灵保护;反之,则没有社会地位,不能取得姑娘的爱慕,甚至难以找到老婆;年长者如未举行此项仪式,一定时候需要补行,否则被认为“不是瑶家人”。

长期以来,“度戒”已成为瑶族人民训诫孩子应该如何做人的教育形式,而且在瑶族社会生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瑶族男子命名有两次,一为乳名,一为法名;法名即“度戒”后由师父所取之名,此法名平时他人不得乱喊,唯有师父才能呼喊。瑶族有“拜寄”习惯,即小孩生病时,父母便认为自己命薄,须再拜寄他人为“干爹”、“干妈”为之“保全”,拜寄时先在门前插香,三日后先来客人为“干爹”、“干妈”,并为小孩另取新名,以示解脱病灾。

您可能还会喜欢:

哈萨克族马背上的文化传承

表现力丰富的冬不拉艺术

具有历史悠久的哈尼梯田文化

世界风采的艺术:哈尼族铓鼓舞

2、瑶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之成人礼

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和民族地区,一个人在年满特定岁数之后要参加成年礼,表示其不再是孩子,已经成人,并获得族群的承认。在我国云南江城聚居的瑶族男子,一生中也必须要参加成人礼,叫做“度戒”,那么就让我们来了解瑶族的传统节日——成人礼。

度戒是江城瑶族男人的成人仪式,是瑶族特有一种习俗,是瑶族男人成长程中不可少的神圣一课,比娶新嫁女还要隆重。瑶族不认为18岁是成人的年龄,在他们看来年龄无论大小,只要度戒过关,就是男子汉,就得到了神灵的保护,得到了社会的承认,可以担任全寨的公职,获得男性人生的社会价值。

没有度戒,或度戒没有过关的男人,不能算是真正的有价值的男人,这些人没有社会地位,得不到姑娘的爱慕,甚至找不到老婆。年长者如未举办度戒,必须找机会补办,否则就不认他是瑶族人。流传至今,度戒在江城瑶族社会生活中仍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瑶族的度戒比较复杂,准备的时间比较长。男孩长到10岁时父母就请识字先生推算吉利年份来给他度戒,决定度戒年后,父母提前一两年为度戒作准备,并在度戒年内确定度戒的具体时间。时间确定后又请师父,师父越多越好。度戒前男孩要蒙被入睡5天,等到度戒仪式时才能出门。之前师父给男孩读经教授,并设立高桌反复练习度戒仪式上的动作,同时对男孩进行本民族传统道规范的教育,在师父的训导下自觉修身。

度戒的整个仪式繁杂冗长,太阳尚未出来,仪式便已开始。主师父先替男孩诵经做法事,然后身着红袍的引教师指导男孩穿上其同样的神袍,系红腰带,头戴瑶族的“上元”圣像。引教师把一条红布条的一端系在自己腰上,把另一端系在男孩的腰上,象征着徒弟象婴儿一样尚未分娩离开母体。

引教师拿着神剑和神咒引领男孩走向度戒场院,路上引教师还拿出早准备好的小钱给挡路人,以求买路放行。到了天台后,引教师又领着男孩在天台下从左到右转3圈,然后手持树叶神咒首先从正面的梯爬上天台,口中念念有词,下来把男孩领到天台的戒桌,解开系着的红布条,表示婴儿从娘体分娩。

引教师并给男孩讲誓言,拜叩完后将木梯撤掉。男孩对天发誓:不杀人放火,不偷盗抢劫,不奸女拐妇,不虐待父母,不陷害好人……等等规范。等到发誓完毕,由师傅用一个三角形的印章在男孩手上打上一个红色印记,至此度戒仪式结束。

江城瑶族的度戒仪式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自始自终贯穿着本民族的传统道德和戒律条文训导,并借助这一形式给即将走向社会的男孩子灌输传统道德,使受戒者在人生转折关头受到教育和熏陶,度戒对学习、继承和发展民族传统文化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3、源远流长的彝族少女“成人礼”

彝族的少女“成人礼”其实就是彝族一种比较盛行的少女换裙的习俗,用彝族的语言来说就是“撒拉”,其实寓意就是要退去童年的裙子,换上成年的裙子,是一种比较独特的彝族文化。那么,大家对于彝族少女的“成人礼”了解有多少呢?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从民族文化的角度一起来寻找答案吧!

彝族少女成人礼的简介

在彝族聚居地,也就是在大小凉山地区,彝族少女成年时要举行一种神秘的“换裙”仪式,彝语叫“沙拉洛”,意为脱去童年的裙子,换上成年的裙子。彝族少女在“沙拉洛”之前,穿的是红白两色的童裙,梳的是独辫,耳朵挂的是穿耳线。换裙仪式举行之后,就要穿上中段为黑蓝色的三接拖地长裙,原先的独辫要改梳成双辫,并要戴上绣花头帕,挂上耳坠。

彝族少女成人礼的内容

彝族少女成人礼是根据少女的发育情况而定的,一般选在15~17岁之间,多择单岁。因为在当地彝民看来,双岁换裙会多灾多难,终生也不会吉利。至于换裙的具体日期,则要请老人好好地择算一下,才能最后定下吉日佳期。

彝族的少女成人礼举行的意义就是,少女经过换裙仪式之后,就可以自由自在地逛街、赶场、看赛马、耍朋友、谈恋爱了。

换裙这天,主人家像过节一样喜气洋洋,富户要杀猪宰羊,大宴宾客;穷户最少也要杀鸡泡酒,招待亲邻。一大早,男女宾客便纷纷登门,送礼祝贺。按照当地俗规,举行换裙仪式时,绝不允许任何男子在场,只邀请女亲女友参加。

彝族少女成人礼的过程

举行换裙仪式时,不允许任何男子在场,只邀请女亲戚、女友和年老妇女参加。

仪式开始,妇女们就说些逗弄少女的风流话和祝愿词,然后,请一个漂亮、能干、相好的妇女给换裙者梳头,带哈帕,将原来梳在脑后的单辫梳结到前边来,正中分开。在耳后梳成双辫,再戴上哈帕。额前的刘海用少许水打湿,使之整齐发亮,以显示少女的情窦初开,秀丽端庄。再佩上艳丽的耳珠,珠光闪耀。最后换上红、蓝、黑等对比强烈的三接或四接长统百褶裙,换裙仪式到此结束。

换裙意味着女子已经成年,她们可以谈恋爱,找情人。换裙前女子受严格保护,不准调戏,如发生此类事件,就要受到社会习惯法的严惩。

彝族少女成人礼是少女们最美好的时刻,她们那天充满了青春的美丽和生命的活力,穿着长裙走动起来,步履轻盈,婀娜多姿。彝族少女成人礼是女性成熟的一种标志,是民间的传统的彝族文化。

您可能也喜欢:

最具文化价值的服饰-苗绣文化

民族色彩浓郁的满族服饰文化

民族的生态建筑之苗族吊脚楼

妙趣横生的满族八旗文化

4、解读汉族成人礼的内涵

成人礼曾经存在于世界上的大多数民族,冠、笄礼是古代汉族的成人礼。现今,很多民族已经不重视成人礼了,但仍有一些民族仍保存成人礼的文化,或成人礼文化的遗迹。那么,你对汉族文化的成人礼了解吗?你有经历过成人礼吗?如果你还未成年,你想有一个自己的成人礼吗?

汉族自古就有成人礼仪,男孩子的叫做“冠礼”,女孩子的叫做“笄礼”。汉文化是礼仪的文化,而冠、笄之礼就是华夏礼仪的起点。为跨入成年的青年男女举行这一仪式,是要提示他们:从此将由家庭中毫无责任的“孺子”转变为正式跨入社会的成年人,只有承担成人的责任、履践美好的德行,才能成为各种合格的社会角色。通过这种传统的仪式,可以正视自己肩上的责任,完成角色的转变,宣告长大成人。汉族成年礼,延续数千年,至满族入侵后,满清统治者一纸令下,终结了绵延了几千年的成人礼,以致后来人只能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成年,正在逐渐恢复。

古代的成年礼本意是为了禁止与未成年的异性通婚。冠礼是成年礼的一种高级和代表性形式,也可以说是对成年人婚姻资格的一种道德审查。

冠礼即是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礼仪。《礼记》云:“夫礼,始于冠”、“男子二十,冠而字”。对于冠礼非行不可,《礼记》的解释是:“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故冠而后服备,服备而后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照这么说,不懂礼义的就不是人了,不行冠礼,则一生难以“成人”。

冠礼从氏族社会盛行的成丁礼演变而来,一直延续至明代。具体的仪式是由受礼者在宗庙中将头发盘起来,戴上礼帽。由于要穿戴的服饰很多,包括冠中、帽子、幞头、衣衫、革带、鞋靴等,于是分为3道重要程序,分3次将不同材料制成、代表不同含义的帽子一一戴上。“三加”之后,还要由父亲或其他长辈、宾客在本名之外另起一个“字”,只有“冠而字”的男子,才具备日后择偶成婚的资格。

与男子的冠礼相对,女子的成年礼叫笄礼,也叫加笄,在15岁时举行,就是由女孩的家长替她把头发盘结起来,加上一根簪子;改变发式表示从此结束少女时代,可以嫁人了。

5、独具特色的瑶族成人礼“度戒”

成人礼,不管在哪个城市或者是哪个国家都是会有的一种形式。成人礼也是少男或者少女们到了一定的年龄所举办的一种象征着迈向成人阶段的一个仪式。度戒就是瑶族独特的成人礼。那么,大家对于瑶族的度戒是否了解呢?

接下来,就随着小编一起从民族文化的角度一起来学习学习吧!

度戒的简介

瑶族有很多宗教风俗习惯。“度戒”(或称“过法”)是其中最主要的一种。每个男子通常在八、九到十六、十九、二十二岁时,都要举行一次“度戒”仪式。“红头瑶”称之为“度鳃”,“篮靛瑶”称为“栽奢”,“沙瑶”称为“在”,富宁部分瑶族称为“者三”。

“度戒”在瑶族男子中有着成丁礼的意义。经过“度”和“度戒”“过关”者,日后便可继续与师父学习经文礼仪和其他道德训条,井受到社会尊敬,还被认为可以得到神灵保护;反之,则没有社会地位。

度戒仪式的内容

度戒是瑶族男子的成人礼,一般在八、九到十六、十九、二十二岁时,都要举行一次“度戒”仪式。

“度戒”有戒师主持,先由戒师看“大同书”、二十八宿、六十甲予以择日举行。度介仪式有“大度”、“小度”或“度天戒”、“度地戒”之分。“大度”通常由七个戒师主持,“小度”通常由五个戒师主持。“度戒”期间,该男子须在戒师家吃、住,不能出门,不可见天,走路时须戴帽低头,除戒师之外,他人不得与之讲话,不得吃油荤食物。入夜,方由戒师传授各种宗教仪札和课目,如背颂宗教经典和本民族、本家族的历史等。

“度戒”仪式在村寨附近的草坪上举行,度时先搭一巫台(“蓝靛瑶”称“窝来”)于草坪上,然后由戒师将“度戒”之人引上巫台,并由戒师念经请神,诸神和众人既至,戒师使领“度戒”者对天发誓:不杀人放火,不偷盗抢劫,不奸女拐妇,不虐待父母,不陷害好人,不做官欺人等等。誓毕,戒师掇火于水碗内,表示如有违誓,命运将如同火入水而灭。然后,戒师即喊一声“度下!”“度戒”者随即全身卷曲,两手指交叉紧扣膝盖,置头于两膝之中,从巫台上一滚而下,台下有八人预先投一藤网接应,从巫台“度下”时,若两手松脱,四肢朝天,则不仅被人耻笑,且被认为“功德修得不圆满”,没有“过关”,“神鬼不灵”,是一件终身的憾事。“度戒”后,由戒师宣读日后所应遵守之法纪,加盖手印,由“度戒”者保存至死。

“度戒”在瑶族男子中有着成人礼的意义。度戒过关后才能受到别人的尊敬,有社会地位,才能娶老婆。如果年长者如未举行此项仪式,一定时候需要补行,否则被认为“不是瑶家人”。

长期以来,“度戒”已成为瑶族人民训诫孩子应该如何做人的教育形式,而且在瑶族社会生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是瑶族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标志。

您可能也喜欢:

古老的民族文化:瑶族抛花包

最具文化价值的服饰-苗绣文化

民族色彩浓郁的满族服饰文化

民族的生态建筑之苗族吊脚楼

6、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