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闻百科,有趣实用的生活常识!

手机版

有趣实用的生活常识!

当前位置:首页 > 星座解梦

让人嘴馋的海南椰子文化(海南椰子口感)

时间:2023-06-12人气:作者: 未知

让人嘴馋的海南椰子文化(海南椰子口感)

文章目录:

1、让人嘴馋的海南椰子文化

2、海南宗教文化,你知多少?

3、浅谈海南老爸茶文化

4、带你了解海南酒文化

5、让人嘴馋的裕固族饮食文化

6、猜你喜欢:

1、让人嘴馋的海南椰子文化

海南岛坐落在热带季风气候区域,它的光热水条件优越,因此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遍布全岛在不同季节都能看到的便是椰子树了,椰树在人们不断的发展和开发不再只是一个简单的植物更是海南每个家庭的成员,由此积淀下独特的海南文化。

海南岛坐落在热带季风气候区域,它的光热水条件优越,因此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遍布全岛在不同季节都能看到的便是椰子树了,椰树在人们不断的发展和开发不再只是一个简单的植物更是海南每个家庭的成员,由此积淀下海南独特的城市文化。

海南岛别称椰岛。海口市简称椰城,在整个海南,处处可见到高大挺拔、四季结果的椰树。它们在不同的时刻、不同的地点,呈现不同的韵味。椰树独钟情于海南,是海南四大热带作物(椰子、橡胶、胡椒、腰果)之一,发展和积淀了海南独特而厚重的地域文化——椰文化。

狭义的椰文化:是指椰树的形态、种植、用途和人类围绕椰树产生的一切物质财富。椰子树千百年来在海南人民的生活中有举足轻重和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不但可以生产椰子汁、椰子果、令人填饥裹腹,它的树、它的叶、它的壳还可以做成家私、工艺纪念品供人生活中使用和欣赏品。同时,他还能为人类提供遮雨挡风避署的作用。

广泛意义下的椰文化:海南岛是一个海洋省,所谓椰文化泛指人类在认识、把握、开发利用椰树过程中形成的精神与物质文明的总和。它是海南文化的源头与象征。

同时,椰树庇佑下的海南岛,已经成为了阳光岛、健康岛、生态岛、文明岛、休闲岛和正在建设国际旅游岛,这正是对弘扬和进椰文化发展最好载体。

在海南,尤其是文昌,椰子不仅仅只是一棵树,而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成员,每家每户使用椰子制成的生活用品,如椰壳制成的水瓢、椰叶编成的凉席、椰叶柄制成的勺子、椰根编成的框、椰根制成的扫帚等等。

椰林森林浴

根据研究表明,椰林空气中的负离子含量是城市市区空气中负离子含量的400倍,徜徉在这翠绿欲滴的森林中,呼吸着纯净的空气,使人神清气爽,宜寿延年。

椰文化鉴赏

千年来沉淀和堆积的椰子文化通过诗词歌赋、童话民谣在每一个椰乡孩子的生命柔软温存的流淌着,传递着勇敢、坚韧和爱,椰子大观园通过文字、图片、实物等方式,将深厚的椰乡椰文化完整的呈现给您,让您沉醉并感动在这世代传递的美好品德当中。

每年举行海南国际椰子节,是海南省大众参与、面向世界的综合性、国际性的大型商业旅游文化节庆。融旅游、文化、民俗、体育、经贸于一体。椰子节的举办是本着“让世界了解海南,让海南走向世界”的设想,围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齐心塑造海南形象、让宝岛更加文明的主题。

2、海南宗教文化,你知多少?

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信仰,通过信仰得以发展的便是宗教了,虽然信仰不等同于宗教,但是影响是巨大的,海南岛城市文化里宗教分布不只是中国传统的宗教,更是有跟随者探索世界脚步的外籍宗教在这里生根发芽,成为海南文化独特的风景线。

海南是一个有多种宗教的省份,现有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和道教五种宗教。全省现有信教群众约八万人,其中:佛教2万多人,伊斯兰教八千多人,天主教一千多人,基督教四万多人,道教约一万多人。依法登记的宗教活动场所122个,其中佛教14个,伊斯兰教7个,天主教8个,基督教29个,道教1个。依法成立和依法登记的宗教团体35个,道教目前尚无登记的宗教团体。

佛教

于公元一世纪前后由印度传入中国。传入中国汉族地区的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各种宗派。大约唐朝中期的天宝七年(748年)禅宗传入海南。唐朝鉴真和尚曾到万宁东山岭传经。现有佛教教徒两万人,主要分布在海口、万宁、三亚、澄迈、屯昌等市县。1999年7月成立海南省佛教协会。

基督教

于清末(1881年)由美国长老会美籍丹麦牧师冶基善传入海南。1950年后,外籍神职人员离开海南,海南基督教活动由华籍神职人员主持。1954年各市、县成立了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文化大革命开始,基督教基本停止活动,信徒转入家庭聚会。

1980年开始落实国家宗教政策,全岛基督教堂先后恢复了正常宗教活动,教徒约1.2万人。1989年成立了海南省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和海南省基督教协会,各市县都成立了基督教三自爱国小组。现在基督教信徒有4万多人,主要分布在海口、万宁、文昌、澄迈、琼海、琼中、儋州、临高等市县。

天主教

于明末(1630年)从葡萄牙传入海南。解放后,除文化大革命时期外,天主教活动基本正常。1995年礼请神甫刘国志。1999年我省培养了杨海龙神甫。现有信徒1000多人。现在全省开放天主教堂点8处。分布在海口、定安、临高、琼海、文昌等市县。1989年成立海南天主教爱国会、海南省天主教教务委员会。有关市县都成立了天主教爱国小组。

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传入海南至今已有900年的历史。大约在十二世纪初期,回族的祖先就从阿拉伯、波斯湾及印度支那半岛进入海南岛的南部海岸。海南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同胞主要居住在三亚市凤凰镇(羊栏)的回辉、回新两个村庄,建有多座清真寺。全省现有信徒8000人。1991年11月成立了三亚市伊斯兰教协会,1998年成立海南省伊斯兰教协会筹备组。

道教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产生于东汉中叶。相信人经过一定修炼可以长生不死,成为神仙。将老子称为教主,尊为神明。奉《道德经》为主要经典。道教于唐代初期传入海南,并逐渐传遍全岛各地。解放后,海南正统的道教活动基本停止。2003年11月中旬,经批准建设定安文笔峰玉蟾宫道教活动场所。

3、浅谈海南老爸茶文化

吃茶并不是海南人所特有的传统习俗,但是海南文化中的老爸茶文化却是任何地区的吃茶文化所不能比拟的。海南地区的吃茶文化是一种生活的闲趣和情调,吃茶往往伴随着海南特有的悠闲的风情文化。下面也让我们一起感受一下海南的悠闲自在去吧。

老爸茶,是海南海口市的特色茶文化,老爸老妈子们相聚在一起喝茶。是海口市的一道风景,一壶茶,一碟花生,或一二个面包,陈旧的桌凳,围着三两个打扮朴素的茶客,闲闲静静地“吃”着茶。但是由于海南独特的风情文化,海南的生活节奏很悠闲,老爸茶在很多地方都有,只是规模

4、带你了解海南酒文化

在海南文化的发展历史中,曾经有许许多多的酒随着时间的流失慢慢消失在了历史之中。海南岛上曾经多的是酒,酒文化相当丰富,酒类制作就地取材,各种酒类品种多样味道甘醇。虽然有些酒消失了,但是海南的酒文化却愈发完善,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历史上海南酒文化吧。

逝去的“椒酒”“桂酒”

椒酒就是其中一种没有流传下来的佳酿。海南岛居民很早就会用安石榴酿酒(即椒酒),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岭南道十三》卷一六九载:“琼、崖州有酒树似安石榴,其花着瓮中,即成美酒,醉人。”宋赵汝适《诸蕃志》卷下载:“无曲蕖,以安石榴花酝酿为酒。”《宋史·蛮夷列传三》也载有“琼营黎峒又有椒酒,以安石榴花着瓮中即成酒。”到清代,椒酒仍大行其道,清道光年间《琼州府志》载“饮惟椒酒”。

传说中月宫玉兔和仙女的桂酒酿造法,不知何时传给黎民。宋杨万里《登载酒堂》诗“万里鲸波隔希吁,千年桂酒吊灵均”,述说的就是黎民以桂酒将东坡视为屈原来吊祭。至元代,虞集同题诗中仍有类似的说法:“甘辛熟桂酒,罗列杂薯芋。符黎多孙子,食饮祭先具。”如今,桂酒在哪里呢?

罕见的獐子酒

以动物肉酿酒极为少见,但历史上海南岛居民有以野獐子肉酿酒的习惯。苏轼《和劝农六首》中有“惊麇招射,猛犭希夜逐”的诗句,描述当时儋州黎民狩猎獐子(即“麇”)的情景。《儋县志·兽类》有记载:“獐,性善惊,饮水见影辄奔……以獐肉酿酒,甚佳。”这应该是古代儋人以獐酿酒的确证。记者曾在儋州探访这种酒,回答是惊讶的反问:“还有这种酒?”不过獐子今天是国家保护动物,不见獐子酒,也就不遗憾了。

“天门冬”熟新年喜

天门冬也叫百部草,其根可供药,具滋阴润肺、除火止咳之功效。以天门冬汁液为酒曲,可以制出融合天门冬药性的米酒,叫天门冬酒。天门冬酒据说是“坡仙”苏轼居儋期间的发明。《山居要录》中详细记载了东坡的天门冬酒酿法:“醇酒一斗,曲麦一升,好糯米五升,作饭,取天门冬汁浸,先将酒浸曲如常法,候炊饭适寒温,用煎和饮令相入酿之。春夏七日,秋冬十日熟。酒初熟味酸,久停则美香,余酒皆不及。”

苏东坡在其《东坡酒经》中也有类似的酿法记载。他还以诗句表达自酿自饮天门冬酒时的喜悦心情,诗云:“自拔床头一瓮云,幽人先已醉浓芬。天门冬熟新年喜,米曲春香并舍闻。”想来天门冬酒已为时人接受。据说苏东坡还曾以米、麦、水酿制“真一酒”,清道光年间的《琼州府志》有相关记载,只是酿法已随“坡仙”羽化而去。

“五加皮”

《儋县志》中还有这样的记载:“五月端午日,饷角黍,诸粽相馈,男女系香袋,儿女彩索缠臂,涂雄黄,饮菖蒲酒,柳艾悬门。”端午节时所饮的菖蒲酒,不知是否就是一种黄酒。记者在儋州有一个意外的收获:南丰镇角要村有位老人,自酿五加皮酒,每天喝半斤左右,现在已经活到104岁。看来他的“土法”五加皮比工业酿造的要好得多,因此“酿法不能教给别人。”

古时盛饮“椰子酒”

椰子酒也是年数久远的“老酒”,经今人整理发掘,其酿法大致有两种:一是椰子树生长佛焰花苞时,割断花梗,取其椰浆,集中到瓶中,汁液自酿为低度椰子酒;另一种是取成熟椰果,将椰子水和椰肉共捣取浆,浆液自动发酵成酒。苏东坡在儋州时有诗《椰子冠》,诗句“天教日饮欲全丝,美酒生林不待仪。自洒着疏邀醉客,更将空壳付冠师。”就是赞美椰子酒是天然之酒,无须仪狄(传说中中国古代酿酒始祖之一)教授酿法,酒成后椰壳还可制帽。其子苏过居儋期间也有“椰酒醍醐白”的诗句,这说明当时椰子酒至少在儋州比较盛行。

门外青帘尽酒家

酿酒成风,饮酒成习。历史上,海南岛饮酒之风兴盛,宋代时处处都有酒家。苏轼在《儋耳夜书》中有这样的记载:“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屠酤纷然。”《琼州府志》录宋代参政李光的诗句“门外青帘尽酒家。”其中,屠酤、青帘都是酒家的代称。无酒不成礼,《儋县志》中记载历史上海南岛居民以酒祭灶的传统:“以竹叶扫屋尘,换炉灰,夜具酒果,送灶君朝帝。”这种以酒祭灶的传统至少在宋代就从中原传到海南,东坡居儋诗句“明日东家当祀灶,杀鸡斗酒定月番吾。”即是明证。

《儋县志》中还记载:民间设有乡饮酒机构,专门主办“乡饮酒”仪式。届时,“乡备酒礼,市备糖圆”,雅士文人鱼列两旁,鸣钟鼓歌,饮酒唱和。“乡饮酒”仪式的庄重气氛之下,实际上是乡绅借以维持地方秩序和其利益的愿望。海南岛古时的另一个酒俗是“插”。正月十五上元节(元宵节),家家户户在竹编的酒笼插上新鲜草叶,叫“挂青”或“插”,用以点缀新春,表示吉祥。这种习俗也是宋代时就有了,苏轼有这样的诗句:“典衣剩买河源米,屈指新作上元。”

猜你可能也喜欢:

具有当地特色的香港酒吧文化

你所不知的香港婚礼习俗

现代的北京葬礼习俗是怎样?

历史上的北京名人盘点

5、让人嘴馋的裕固族饮食文化

裕固族的人民生活在大草原之下,那里有着天然的大草原和成群的牛羊,而这些独特的自然环境,和特有的生活方式,也让他们的生活习惯和饮食文化显得与众不同。下面的裕固族文化为您带来裕固族的饮食文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裕固族是中国西部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主要牧居在祁连山以及河西走廊的明花、黄泥堡等地,有一万多人。裕固族的族源主要为回鹘人和蒙古人。由于裕固族是一个游牧民族,裕固族的饮食文化也别具特色。

一直以来,奶和茶在裕固族人民日常生活中一直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有一日三茶一饭或两茶一饭的习惯。早晨起床后,牧人们将熬好的茶水(或清水)舀一勺,撒在帐篷周围,然后开始喝茶,吃过早茶,就出去放牧,中午吃炒面或烫面烙饼,喝午茶,下午再喝一次酥油茶,晚上,一切活路都干完后,一家人才在一起做米饭或面条吃。

由于历史原因,裕固人特别是偏远牧区的人们很少能吃到蔬菜,如今这种状况已得到基本改变,离城镇近一些的地区可随时买到各类新鲜蔬菜。相比而言,肉食在裕固人的日常生活中仍然占有很大比例。手抓羊肉是裕固人最喜爱的食物之一。

此外,还有烤全羊、羊肚烤全羊(羊肉剁碎后装入羊肚内,然后埋入火堆烤制而成)。不论是在草原牧区,还是在各地都市,上述食品都被裕固人认为是“地道”的本民族的特色食品。

裕固族的奶食品主要用牦牛、黄牛、羊奶为主制作,有甜奶、酸奶、奶皮子、酥油和曲拉。裕固族还喜欢在大米饭里、粥里加些蕨麻、葡萄干、红枣,拌上白糖和酥油,或在小米、黄米饭内加些羊肉丁、酸奶,作为主食。

裕固族平时还喜将面粉做成面片、炸油饼、包子等,最拿手的是吃水饺,到了冬天,家家都要做许多饺子,然后冻起来,现吃现煮,有的人家甚至一直可以存到春天大忙时再吃。

裕固族人好酒,而且酒量不小。不少人能喝4斤白酒.有的妇女也能喝上斤把。以酒待客是传统习俗之一。他们的习惯是先吃后喝,在吃饱之后再喝酒。裕固族人喝酒从来不要莱,只是喝光酒。

裕固人禁食“尖嘴圆蹄”肉。“尖嘴”主要指飞禽和鱼类,“圆蹄”则指驴、骡、马这三种动物。现代裕固人基本上不禁食“尖嘴”类动物,而对于“圆蹄”类则仍禁食。另外,不在“尖嘴圆蹄”之内的狗肉,也在严格禁食之列。喝茶时一般用一根筷子,忌用两根。给客人递茶碗、敬酒时忌用单手,须为双手以表敬意。

6、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