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闻百科,有趣实用的生活常识!

手机版

有趣实用的生活常识!

当前位置:首页 > 星座解梦

耍白象是哪个民族的节日

时间:2023-08-12人气:作者: 未知

耍白象是哪个民族的节日

文章目录:

1、耍白象是哪个民族的节日?阿昌族的节日

2、阿昌族的主要节日有几个

3、阿昌族过什么节,过汉族节日吗

4、阿昌族生活习俗及其日常民族禁忌

5、少数民族节日 阿昌族泼水节

6、猜你喜欢:

1、耍白象是哪个民族的节日?阿昌族的节日

中国的传统节日众多,那么我国的民族节日也不少,难以计数。耍白象相信听过的人不多,在那一天会街时“耍白象”,跳象脚鼓,很有民族特点。那么大家知道耍白象是哪个民族的节日吗?下面就随小编一起学习了解一下吧。

提问:耍白象是哪个民族的节日?

回答:耍白象是阿昌族传统节日,会街的一项主要内容。

耍白象节日

耍白象是阿昌族传统节日一会街的一项主要内容。阿昌族信小乘佛教,耍白象迎接他们最信奉的“个打马”菩萨的灵魂回到人间。

解放后,阿昌族人民自己改革了全街,把会街集中到国庆节期间的三天中来过。盛大的封建宗教集会,变成了要白象欢庆佳节的活动。白象用木料做架,纸糊身,布做鼻,一人藏在白象肚里,双手来回拉动连着象鼻、带有滑轮的绳子,众人绕着白象跳象脚鼓舞。

耍白象节活动

耍白象:是阿昌族民间的一项娱乐性的体育活动。因耍白象需要一定的体力,所以在阿昌族民间,多把这项活动视为一项体育运动。在耍白象之前,先要用木料做一个木架子,再用竹篾编成象头、象身,上面裱一层白纸,再用白布做成象鼻子。整个白象有如一只真象大小。并在白象的肚子里还要装有各种机关和绳子,专供耍象的人操纵。

耍白象时,要有四个人藏在象肚子里抬着大象,另一个人在里面操纵象鼻子的绳子和滑轮。

耍白象的传说

传说在远古时代,阿昌族人民中有个年逾古稀的老婆婆,每逢八月中旬收获季节,她总是不厌其烦小心翼翼地将各种谷物良种选留下来,转送给各村寨的农民。由于帮助大家提高了耕种技术,她受到人们深厚的爱戴和尊重。一年的八月,老婆婆突然在收获前逝去。

为了弥补老人未能穿新、尝新的遗憾,人们在她灵前敬献香喷喷的饭菜和新衣。以后,每年八月十五日,阿昌族家家都用新收获的粮、菜、瓜果做饭,这样就形成了尝新节。来年 春节人们又将她留下的种子撒到地里,形成了每年三月十五日的撒种节。

【结束以】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带来的有关于阿昌族耍白象的相关内容。不知道有没有帮到大家呢?

2、阿昌族的主要节日有几个

节日是世界人民为适应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共同创造的一种民俗文化,是世界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节日都有它存在于这个世间的独特意义,下面就由小编带你去看看阿昌族文化中有几个主要的节日是他们最重视的。

阿昌族主要居住在中国南方云南省一带。阿昌族主要从事农业,以种植水稻闻名。

阿昌族过去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主要宗教节日有进洼(关门节)、出洼(开门节)、烧白柴、泼水节等。除宗教节日外,还有许多本民族特有的节日。如:火把节、窝罗节、浇花节和春节。其中以火把节和窝罗节的规模较大,活动内容较多。

窝罗节

每年农历的二月初四是阿昌族传统的重要节日——窝罗节。在阿昌语中,“窝罗”是“在屋旁欢乐”的意思。相传,这一节日是为纪念传说中的创世始祖而举行的。

节日的前夕,各村各寨都要用竹木搭起一座4米见方的窝罗台坊,中间立两块牌坊,上绘日、月、星图案,下绘阿昌族男女彩像,象征两位始祖。牌坊顶端耸立一把巨大的木刻满弦弓箭,表示先祖射落假太阳的那把神箭。

隆重的祭祖仪式由德高望重的“活袍”主持。他会高唱起本民族的神话史诗,祝赞这两位始祖的丰功伟绩。接着,人们跟着“活袍”,围绕着窝罗神台唱起古朴原始的窝罗调,跳起以“太阳”“月亮”等自然景观为舞蹈造型的窝罗舞,载歌载舞,通宵达旦。除了歌舞,节日期间还进行武术、对歌、秋千、春灯等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整个节日洋溢着一派虔诚、欢乐、祥和的气氛。

每年农历正月初四举行,以纪念传说中阿昌族的始祖遮帕麻、遮麻为民除害、造福后人的功绩,届时人们要祭献最好的菜肴,然后杀狗吃狗肉和芋头,如果在祭祀的当天能捕到蟒蛇,则认为更吉利。

火把节

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为祈求五谷丰收,驱虫避灾,要杀猪、宰牛祭祀,届时要熟制火烧生猪肉拌米线给大家分食。人们入夜后点火把在村寨周围游动。

泼水节

和当地的傣族一样,阿昌族也过泼水节,泼水节期间是年轻人择偶的好机会,届时常常由姑娘家备好八大碗菜肴招待来串亲的小伙子。参加聚餐的人数相符,大家才能落座入席。小伙子要在别人不察觉的情况下把姑娘家的鸡头偷走,如鸡头被姑娘查出来,要罚偷鸡头者一碗酒,否则就要罚姑娘喝酒。如果偷者被人当场抓住,不仅要受罚,还要被姑娘取笑。酒后小伙子要根据菜价,将钱在不让姑娘察觉的情况下交给姑娘。

会街节

会街,是阿昌族人民的传统集会,多在每年农历九月中旬举行。阿昌族信仰小乘佛教,会街原属宗教集会。传说“个打马”(阿昌语,意思是菩萨)在上天取经的路途上,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把经书取到,并决定九月十五日返回人间。阿昌族人民为了迎接“个打马”的归来,便扎起青龙、白象,由男女青年收斋米,煮出斋饭供斋。以后,逐渐演变成民族节日。

届时,男子穿蓝、黑或白色对襟上衣,黑裤,斜背一个“筒帕”,打包头,脑后留一尺多长的包头布,已婚女子穿袖长而窄的对襟衣和遮往膝盖的裙子,裹绑腿,缠黑布或蓝布包头。姑娘们多是将一根发辨盘于头顶,用二指宽的布围在辨子里,胸前并排四个银纽扣,扣上挂四根长长的银链,戴银沧花和项圈,耳环等首饰。会街期间,主要是耍自象,舞青龙。白象和青龙是村寨里的艺人用竹木精心编扎的,一般是竹木做架,纸糊身,布做象鼻。耍白象时,一人藏在自象的肚里,双手拉动连着象鼻带有滑轮的绳子,象鼻子就上下左右的甩动起来。青龙,由盛装打扮的小伙子挥舞,表演各种动作。

会街开始,人们给白象、青龙系上红绸,各村寨的男女老少簇拥着耍白象,舞青龙的队列,敲锣打鼓绕寨一周,然后来到广场,将白象、青龙围在中间。顿时,象脚鼓声,锘锣声,镲声齐鸣,人民跳起欢快豪放的象脚鼓舞。跳时,敲镲者始终和击象脚鼓者斜对着,双脚前后左右跳跃挪动,腿时蹬时收,身体象波浪一样起伏。跳着跳着各往前跨一大步,接着退回往下一蹲,一跨一退一蹲连续三次。情绪达到高潮,镲声连续的“镲镲镲”地打着,拿着树枝起舞的男女也发出一片欢呼声。围观的群众热烈鼓掌欢迎。此时,白象的鼻子甩得更勤,舞青龙的小伙子也更加起劲。

3、阿昌族过什么节,过汉族节日吗

除宗教节日外,户腊撒的阿昌族,一年较大的几个节日,如赶摆、蹬窝罗,会街节、尝新节、泼水节、进洼、出洼等,都与邻近的傣族相同。此外还有火把节、换黄单、烧白柴、浇花水、窝罗节、等节日活动。下面,就随阿昌族文化一起来了解下吧。

窝罗节

窝罗节每年农历正月初四举行,以纪念传说中阿昌族的始祖遮帕麻、遮咪麻为民除害、造福后人的功绩,届时人们要祭献最好的菜肴,然后杀狗吃狗肉和芋头,如果在祭祀的当天能捕到蟒蛇,则认为更吉利。

每年农历正月初四开始举行的“阿露窝罗节”,是阿昌族最为盛大的节日。节前,阿昌人精心搭设起“窝罗台坊”,台高约1米,4米见方,中央矗立着左右两块牌坊,顶端以一张昂挺耸立的巨大木刻满弦弓箭连接。这是阿昌族的神箭,象征着人类始祖遮帕麻智胜魔王,射落毒焰灼人的假太阳,恢复大地秩序,唤回万物生机。左牌坊顶部描绘着光芒四射的太阳,右牌坊顶端绘制着蓝天皎月图;太阳图案之下是一幅男子的盛装彩图,皎月图案下面则绘有女子盛装彩图,分别表征着天公地母—人类始祖遮帕麻和遮米麻。节日那天,远近村寨的阿昌族纷涌而来,汇集于庆典中央窝罗台坊四周,欢歌起舞,庆贺节日。

火把节

火把节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为祈求五谷丰收,驱虫沣灾,要杀猪、宰牛祭祀,届时要熟制火烧生猪肉拌米线给大家分食。入夜后点火把在村寨周围游动。

泼水节

泼水节和当地的傣族一样,阿昌族也过泼水节,泼水节期间是年轻人择偶的好机会,届时常常由姑娘家备好八大碗菜肴招待来串亲的小伙子。参加聚餐的人数相符,大家才能落座入席。小伙子要在别人不察觉的情况下把姑娘家的鸡头偷走,如鸡头被姑娘查出来,要罚偷鸡头者,否则就要罚姑娘喝酒。如果偷者被人当场抓住,不仅要受罚,还要被姑娘取笑。酒后小伙子要根据菜价,将钱在不让姑娘察觉的情况下交给姑娘。

此外,在梁河、陇川一带的阿昌族也有于农历八月十五过尝新节的习惯,节日的当天要到地里拔一蓬籽结得最、最多的芋头,砍一棵结双穗的玉米,捆在一根竹棍上,摆在屋角,然后舂新米做饭,饭熟后要先盛一碗喂狗,最后全家聚餐。

4、阿昌族生活习俗及其日常民族禁忌

阿昌族热情好客,尊老爱幼,有许多优良的传统礼仪。有客来家小憩,主人要好酒好茶招待,吃饭礼让上座,如客人年轻,辈分小可推辞坐边座或下方坐;遇敬酒倒茶,忌不礼让就接受。本期的阿昌族文化要带大家去了解的就是阿昌族生活习俗及其日常民族禁忌。

食俗

阿昌族主要居住在中国南方云南省一带。阿昌族主要从事农业,以种植水稻闻名。居住在边疆的阿昌族,饮食以大米为主,掺以薯类、玉米。

阿昌族以米饭为主食,也常用大米磨粉制成饵丝、米线作为主食。饵丝食用方便,食用时只需在沸水中稍烫一下,捞出配上佐料即可食用。如果盖上焖肉,(火+巴)肉、鸡丝等配料,可做成各式不同的饵丝;米线除同饵丝一样热食外,还可凉拌,或在米线里加一勺热稀豆粉(豌豆面与水合煮),再加油辣椒、蒜姜泥、味精等调料,做成稀豆粉汁米线,辛辣滑嫩,是阿昌族入夏之后经常食用的小吃。阿昌族喜吃芋头,传说古代庆丰收时,杀狗和吃芋头必不可少。阿昌族妇女大都会做豆腐、豆粉,常用豌豆做成凉粉供食。

肉食主要来源于饲养的猪和黄牛。猪肉喜欢用来作火烧生猪肉米线,即将猪宰杀后用麦秆和稻草将猪皮烧黄,刮洗干净,然后切碎拌上醋、大蒜、辣椒等佐料与米线一起食用。

稻田养鱼是日常吃鱼的主要来源,食用时多将鲜鱼用油煎或油炸,再加水和酸辣椒煮熟或蒸熟即可上桌。以酸辣谷花鱼(栽秧时将鱼苗放入田内,谷熟后取出鱼,称谷花鱼)最具特色。腌制的咸菜、卤腐、豆豉都是常年必备,每餐不少。

酒是白族人常年饮用的饮料,妇女常饮用糯米制作的甜酒,伴有浓郁的酒香和甜味;成年人和老年人多饮白酒。大多数阿昌族都已会用蒸馏法制作烧酒。

阿昌族人喜食酸味食品,主要有酸笋、酸菜、酸肉,这是阿昌族饮食文化的一大特色。

5、少数民族节日 阿昌族泼水节

每年清明节后的第七天,是阿昌族泼水节的开端,为期四天的庆祝活动,男女老幼穿上节日盛装,聚在一起欢度阿昌族的传统节日。那么,本期少数民族的节日就带大家一起来看看阿昌族泼水节。

阿昌族的泼水节又称桑建节或浇花水节。云南省德宏一带阿昌族的传统节日,每年清明节后第七天举行,节期四天。

第一天的主要活动是采椎栗花。相传,桑建是阿昌族椎栗树神的名字,他战胜恶魔,给人们带来了幸福。节日里,身着盛装的阿昌族青年男子汇集起来,进山采花。行进途中,要由一人在队伍前面挥舞阿昌刀,其他人边走边放枪,到山上采花前还要放鞭炮,采花返回时,一路上要敲象脚鼓。

留在村里的阿昌族妇女们早已准备好苏子粑粑,听到枪鸣,立刻到村外迎接采花队伍。小伙子们向姑娘献上椎栗花束,姑娘们将粑粑献给小伙子。吃完粑粑,大家一起边歌边舞回村。

村里的老人们早已在广场上立好了竹竿,迎接采花队。人们来到场地,把椎栗花一圈圈扎在竹竿上,使之成为花塔,有的则做成花轿。夜晚,阿昌族人边围着花塔、花轿,载歌载舞到深夜。

第二、三天的活动主要是浇花,男子敲响象脚鼓、锣等,扛着四色彩旗在前面开路,姑娘们则排成一长串到河里挑清水来浇花塔、花轿,并用清水沐浴花轿里供着的佛像。

第四天是节日的高潮。人们互相泼水祝福。首先,阿昌族请村子里五十岁以上的老大妈按年龄依次排成一排,姑娘们将清水泼洒在老人们的衣袖或手里捏着的汗巾上,以示消除灾难祝福长寿。然后,阿昌族未婚男女青年互相泼洒。泼水用的器具必须干净,水也必须是清水。泼水时还得先用歌声问对方是否同意,如同意,则先由男的主动泼,女的后泼,并互相祝福,说声“阿弥陀佛”。

泼完后,有情者则相约到草地或山坡上对歌,直到太阳落山才散去。

6、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