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闻百科,有趣实用的生活常识!

手机版

有趣实用的生活常识!

当前位置:首页 > 星座解梦

土家人的传统节日:牛毛大王节 土家族牛王节的来历

时间:2023-06-04人气:作者: 未知

土家人的传统节日:牛毛大王节 土家族牛王节的来历

文章目录:

1、土家人的传统节日:牛毛大王节

2、土家族传统节日 风俗活动是什么

3、传统节日有哪些之苗族传统节日芦笙节

4、怒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5、土家族传统节日:六月六“晒龙袍”

6、猜你喜欢:

1、土家人的传统节日:牛毛大王节

土家族有很多本民族的传统节日,其中有个节日叫做牛毛大王节,这个节日是为了纪念牛王而设立的,通常到了这一天,家家户户一定要杀猪祭祖。

那么,土家族文化中的牛毛大王节有什么来历吗?一起随小编来看看吧!

牛王节或称牛王会是土家人的传统节日,时间一般在农历四月初八、十八,也有的在八月十五(长阳)。土家人对牛十分尊敬,称牛为牛王、牛王菩萨。在牛王节这天,人们对牛更是恭敬有加,给它歇驾、清洗、喂上等饲料,有的还诵经文给牛王度魂。牛王节是牛的节日,更是人的节日,土家人在牛王节祭祖先、吃牛王粑、唱牛王戏、对山歌等,牛王节成为追怀祖先、沟通情感的民族大节。

一般人以牛在农事活动中的辛劳来解释人们对牛的情感,这固然不错,但在民族生活中能够促成一个以崇敬牛王为中心的民俗大节的内在动力,就不仅仅在此,它有着更深的文化根源。鄂西土家人流传着这样的传说,在很早以前,某年四月八这天,土家覃、田、向、黄等族祖先,受到异族的攻击,土家各氏族伤亡惨重。

几位幸存者夺路逃生,忽然被前面的大河挡住了去路,形势危急,人们准备以死相拼,密林中突然窜出一条野牛,人们有的跳上牛背,有的抓住牛尾,有的抓住牛角,野牛将他们驮过了河,免除了灭族灭种的灾难,人们在新的土地上开拓、繁衍生息。后人为了不忘野牛的救命之恩,就以每年这天为纪念日。

土家族习俗土家族大多生活在山区,以种水稻、杂粮为主。住房都是依山而建、杉木结构的平房或吊脚楼。土家人着装经历了男女同样穿短衣、着筒裙、赤足摊发的历史阶段。清朝改土归流后,封建王朝下令,服饰要分男女。后男穿对襟短杉,多布纽扣,宽脚长裤。妇女穿大襟上衣,大而长、滚花边,下穿裤或八幅长的罗裙,镶花边。老人穿着花边的大襟衣。

您可能也喜欢:

丰富的的文化遗产:苗族舞蹈

内容丰富的苗族诗歌文化

独具特色的苗族服饰文化

苗族文化:丰富多彩的苗族食俗

2、土家族传统节日 风俗活动是什么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是除了汉族还有其它55个少数民族共同生活的国家,而在这些少数民族当中,每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节日,那么土家族传统节日有哪些呢?土家族的风俗活动是什么呢?接下来就跟随本期的少数民族的节日一起来看看吧!

土家族传统节日

赶年

土家有过赶年的习俗,即比汉族提前一天,月小腊月二十八,月大腊月二十九,吃团年饭,到腊月三十同样除夕守岁,因此有土家过两个年的说法。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二月初二

土地菩萨生日,这天以酒和粑粑敬土地神,家家户户住屋的当头,都有一座土地庙,也叫当坊土地,有“不怕客人来得远,也服当坊土地管”的说法。这一天,人们对天气晴雨十分关注,农谚有云:“土地公公晒出汗,一碗荞子打一石;土地公公打了伞,一斗荞子打一碗”。

清明节

上坟挂青,节日这天,一般的家庭,都要吃猪脑壳肉,有“清明酒醉,猪脑壳有味”的说法。

牛王节

四月十八日这天,传说是牛王菩萨生日,耕牛要放假休息一日,并给牛喂好料,如黄豆等,打扫牛栏,人们还要杀鸡、宰猪,祭祖先。

端午节

有头、二、三端阳之分。即初五、十五、二十五,以头端午最为隆重,这天一般都要推豆腐包粽子,接出嫁的女儿女婿回家“过端午”。所谓“有心拜年,端午不迟”,说明这个节日的重要。过端午节,各家都要采集艾蒿、菖蒲、风藤等悬于门首,用这些草藤烧水洗澡,可以去风湿,治疱疮。因而有“艾叶如旗招百福,菖蒲似剑纳千祥”的联语。喝雄黄酒,给小孩身上抹雄黄,以及绕井宅撒雄黄也是端午节的重要民俗事项,因为雄黄有防蚊虫蛇蝎的功能。

六月六

晒龙袍,也叫吃新节或尝新节。土家人在这天将家里的被子衣服拿出来晒。另外,这天也叫尝新节,瓜果谷物有的开始成熟,可以吃了,叫做尝新,要用包谷酒敬神。

月半节

节日时要烧纸钱,所谓月半纸,祭祖先,据说月半前后,死了的祖宗都回来,因而也有人形容月半为鬼节,所谓年小月半大。

鹤峰土家族又把月半节当作女儿节,到了农历七月十二、十三这两天,父母要接出了嫁的女儿回家团聚,参加祭祀祖先的活动。也因为这天出门的女子多,到聚居区乡镇“赶场”,观看游艺活动的姑娘和年轻媳妇多,故又被称叫作“女儿会”。一般在这天都穿戴打扮格外漂亮,青年男女,自由交往,谈情说爱,为青年人的盛会,而且已不仅仅限于某一个少数民族的男女参加。

重阳节

有大重阳小重阳之分。大重阳十九,小重阳初九,上山拾菌子,即所谓捡重阳菌。

洗神

旧时土家族除信奉白虎神外,还供奉“大、二、三神”家神、,每年冬月初一杀猪宰羊,男女老少着本民族服装参加“洗神”,摆三牲祭品,由老师即男巫、手执司刀、令牌、吹牛角招神,跳舞驱邪。然后由一班男女耍火棍用三尺长的一根竹竿,画上红绿颜色,打通竹节,灌上桐油,塞上布条点燃、左右盘旋,跳民族舞蹈。

3、传统节日有哪些之苗族传统节日芦笙节

芦笙,是我国西南地区苗、瑶、侗等民族的一种簧管乐器,轻音芦笙曲调轻盈高亢,重音芦笙曲调深沉洪亮,深受当地少数民族群众的喜爱。而在贵州苗族当中,更有一个热闹无比的芦笙节,是黔东南苗族同胞欢庆的苗族节日,就让我们一起通过苗族文化来了解。

芦笙节的由来

苗族自古喜爱吹芦笙,善跳芦笙舞。芦笙管又名孔明管,据传是诸葛亮教苗族人民做的。有文献记载,早在唐代西南地区就广泛流行吹芦笙了,因此芦笙节具有悠久的历史,它是苗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是各地苗族人民喜迎新春,预祝一年风调雨顺、

4、怒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中国大大小小的节日众多,节日里还有各种各样的习俗令人眼花缭乱。每个民族还有自己代表性的传统节日,这样看来,每天都在喜气洋洋中度过。那么,在怒族文化中,有哪些代表性的节日呢?不妨往下看看。

春节

相传怒族以前每隔三年才过一个年,后来因受其他民族的影响改为一年过一次,时间有元旦及春节前后两种之分。年前,要准备好烧柴、杀猪、煮酒、舂粑粑、打扫卫生。过年的第一天晚上,要请长者吃饭。新年第一天的凌晨要打祖先水,第一碗饭要让狗吃。初一至初三不串门。春节期间,老人在火塘边饮酒唱歌,青年人则射弩、摔跤、打秋千、弹琴跳舞。

祭山林节

祭山林一般在正月初四五举行。此项活动只限于男性参加,牺牲为黑羊。此外,柔若人的贺新房也很有特点。当木楞房的四壁还没有开设门窗时,主人要杀只鸡,请巫师祭新房,后用斧头在木楞房的一壁砍出个洞,装上门。当天,村里人都主动带着鸡、酒、肉前来祝贺,饮酒,欢歌跳舞,通宵达旦。

碧江怒族在农历腊月二十九要祭谷神,三十则要祭雨神。

仙女节

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五至十七日,正当杜鹃花盛开的时候,怒族人便要为“仙女”过节,此节又称“鲜花节”,是云南省贡山一带怒族地区民间传统节日。

据传说,在很早以前,怒家山寨滴水如油,田园荒芜,人民生活苦不堪言。当时一位美丽、聪明且力大无比的怒族姑娘阿茸,用手臂劈开悬崖,凿通了一个山洞,为怒族人民引来了清清的泉水,使干裂的土地得到了浇灌,从此荒山变成了绿洲。怒族人民称阿茸为“仙女”,鲜花节就是为了纪念她而举行的民俗活动。

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五这天,怒族群众以自然村为单位,选择一至三个钟乳石的石灰岩洞为仙女洞(或称经洞),各家各户都去那里祭祀。去祭祀的人们扎好一束束杜鹃花,带上牲礼、酒器;每户还用三到五包玉米立于洞口,并把各种洗干净的粮食堆成圆堆,摆上祭品,烧起松烟,由主祭人念祝辞,打鼓念经,大家叩头献贡。台前和台两侧,有身披暗红袈裟、手持法器诵经的喇嘛和操弄唢呐、吊鼓的吹鼓手。在喇嘛左侧的四方形烧香台上插有松枝、鲜花、玉米和各色彩旗。那松枝寓意吉祥如意、万古长青;鲜花是敬献给“仙女”;玉米表示五谷丰登,年年有余。

在悠扬的唢呐声中,鼓镲高奏,祭祀活动达到高潮。然后,人群开始向“仙女洞”移动。身着盛装的姑娘们手捧刚采摘的鲜花,带着祭品,来到“仙女洞”取“仙女”的“乳汁”,以祈求仙女的福佑。民间传说,从钏乳石上滴下来的水就是仙女阿茸的乳汁。

回家后,各家都设宴饮酒,歌舞娱乐,年轻人还身着盛装,到宽阔的场地上比赛射箭。晚间,青年男女还要围着篝火对歌、跳舞,彻夜不息。

现在过仙女节,已赋予新的内容。政府还拨出专款,帮助和组织怒族人民过好节日。同时举办物资交流会,组织电影晚会和文艺节目演出,并进行划船和射箭比赛等体育活动。其他民族的干部和群众,也都踊跃参加和祝贺。这样,怒族人民今天的“仙女节”已成为一个民族团结友好、互相交流和学习的盛会。

5、土家族传统节日:六月六“晒龙袍”

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特色节日,土家族的六月六其实就是土家族一个非常传统的吉日,但是并不是土家族所特有的一个节日,可是,土家族在六月六的时候,是拥有本民族特色的。那么,大家对于六月六“晒龙袍”了解吗?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从民族文化的角度一起来寻找答案吧!

土家族六月六的来源

土家族六月六是被称之“晒龙袍”,与湖南地区汉族的“洗晒节”差不多。但是虽然称谓上基本一样,但是来源去大相径庭。土家族六月六的来源传说有很多,但是最广泛的是,:这一天是湖南茅岗土司王覃篨(亦作覃垢)蒙难之日。相传,覃篨为反抗封建王朝的民族压迫,在这天惨遭杀害。在刑场上,覃篨怒目圆睁,当刽子手凌迟剥皮时,忽然从他身上飞出九条金龙,霎时天昏地暗,日月无光。朱元璋吓得从金殿龙椅上晕倒在地,连忙爬起来祷告苍天。同时下令将人晒干,扎成覃篨像,让他每年坐七天帝位。土家族人将覃篨血染的战袍抢回来洗净晒干,立庙祭祀,谓之“晒龙袍”。从民间传说看,六月六是土家族的一个重要的纪念性节日。

土家族六月六的节日习俗

六月六对土家族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所以土家族六月六有着非常丰富的节日习俗,有的与天有关,有的与地有关,有的与神有关,有的与祖先有关,有的与年有关。与天有关的习俗主要有“敬太阳神”。湘西部分土家人认为六月六是太阳的生日,要敬祭太阳神,祈求太阳神赐给阳光,温暖万物,确保丰收。与地有关的习俗是“尝新谷”。六月六这天若逢卯日,又称尝新节,部分土家人家家打新谷,做新米饭,佐以鳝鱼为菜,以示有余,有的地方人们煮酒杀牲敬神,感谢、祈祷神灵赐与丰收。与神有关的习俗是“烧黑神”。利川、龙山等地的土家人相信黑神能驱邪除秽,每年六月六这天燃烧香烛,抬着披红挂彩的黑神游行,名曰“烧黑神”。与祖先有关的习俗是“晒龙袍”、“祭祀土王”,“祭祀向王”。

土家族六月六的这一天,绝大部分土家人家都会晒衣服,晒棉被,晒鞋子,称为“六月六,晒龙袍”。湘西酉水流域的土家人在每年六月六要杀猪、打糍粑、做豆腐,把亲戚朋友请来欢度节日,举行以祭祀土王为主的摆手祭祖活动。鄂西清江流域土家人称每年六月六为向王节,焚香烛、放鞭炮、祭祀向王廪君,祈求他保佑人们在水面上航行平安。与年有关的习俗是过小年。湘西严姓的土家族人在每年六月六过小年。尽管该节日习俗纷繁复杂,但仍以纪念土王覃篨的晒龙袍,以及由此延伸的各种祭祀习俗为主导。

土家族六月六的节日习俗非常丰富多彩,它所体现的不仅是土家族所在的地域特色,还体现了我国多民族相互交流,相互融合的结果,虽然受到其他民族的影响但是依旧保留了本民族的特色,是土家族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

您可能也喜欢:

最具文化价值的服饰-苗绣文化

民族色彩浓郁的满族服饰文化

民族的生态建筑之苗族吊脚楼

妙趣横生的满族八旗文化

6、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