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闻百科,有趣实用的生活常识!

手机版

有趣实用的生活常识!

当前位置:首页 > 星座解梦

古老的舞蹈:畲族粑糟舞(畲族粑槽舞)

时间:2023-05-24人气:作者: 未知

古老的舞蹈:畲族粑糟舞(畲族粑槽舞)

文章目录:

1、古老的舞蹈:畲族粑糟舞

2、羊皮鼓舞,羌族最古老的舞蹈

3、畲族吉祥物:畲族彩带

4、土家族古老而原始的舞蹈:茅古斯舞

5、惟妙惟肖的畲族舞蹈文化

6、猜你喜欢:

1、古老的舞蹈:畲族粑糟舞

畲族文化历史悠久,而畲族粑糟舞也有悠久的历史及浓厚的民族文化。畲族粑糟舞是一种独属于畲族的舞蹈,它是一种祭祀与娱乐为一体的舞蹈。畲族粑糟舞在畲族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地位,是畲族最古老的舞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下畲族的粑糟舞。

畲粑糟舞因舞者围绕粑糟,边敲边舞而得名,是畲族人独创的一种古老舞蹈。主要流传于黔东南州麻江县境内。相传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原始的粑糟舞是在老人归天、众族人为老人送终守灵而跳,为老人在阴间驱邪驱鬼,后来渐渐演变成喜庆舞蹈。

畲族粑糟舞源于一个悲壮的传说。相传畲族祖上有一位名叫代赖的人,能征善战武艺高强,当时的朝廷因惧怕畲族人造反而设计将其诱杀。畲族人为了纪念这位英雄,在其葬礼上,族人义奋填鹰,将粑糟反朴在地,用木棍冲击粑糟,喻义要将朝廷颠覆并进行冲击(因“糟”与“朝”同音)。从此,冲击反扑粑糟逐渐形成了一种丧葬舞蹈。

畲族粑糟舞的相关器具有:粑糟,一种糟状木器长约1.3米,宽约0.5米,高约0.3米;木鼓,用木凿空蒙上牛皮而成,长约1.3米,直径约0.4米;铜鼓、鼓棒;木棍,多用硬木,长约1.5米,直径0.07米。

跳粑糟舞主要分三个部分完成:

第一部分:祭祖,先由一位巫师在跳舞的场坝边上燃香三柱,烧纸三张,口中念念有词。其大意是:“列祖列宗,某某人已去逝,即将跟随你们而去,现在我们按传统习俗为他(她)跳粑糟舞,把他(她)送到你们身边……”。

然后将一个生鸡蛋放入粑糟内,由巫师执棍将其冲烂(当地人认为如不冲烂鸡蛋,则对跳舞者不利),最后将粑糟翻扑于地,跳舞开始。

第二部分:跳舞,也是粑糟舞的高潮部分,参加跳舞的人员仅限男子六名,跳舞者均可轮换上场。击木鼓、铜鼓各一人(多为老人)。冲击粑糟跳舞者四人,(多为青壮年)。

跳舞者必须在木鼓的指挥下进行,打击木鼓有套固定的节拍,大多以口决的形式代代相传,时而击鼓面,时而击鼓身,击鼓面时,跳舞者用木棍冲击粑糟底部,击鼓身时,跳舞者用木棍击打自己左或右跳舞者的木棍。

整个舞蹈分为上下各12小节,在每一节终了时,要按其节次绕粑糟转圈。同时以棍相击,舞到酣处,只见棍棒翻飞,鼓声粑糟声振天,舞者大汗淋漓,甚为壮观。一般跳完一次需一个半小时,送亡人上山前还需再跳一次。

第三部分:结束,最后一次跳完粑糟舞,舞者合力将粑糟翻回来,然后齐声说到:公(太)得去了,意为死者已带着祝愿随着祖先而去。这时,死者方可被抬去下葬。整个过程结束。

粑糟舞的发展在某些畲族聚居地有所变异,粑糟舞逐渐被用到某些节日庆典和迎宾表演上,身着盛装的妇女围到舞场的四周跳舞,目前,跳粑糟舞的地区有麻江县的岩莺、营山、六保三个村的某些村寨,参加的人大多是中老年人。

畲族粑糟舞是畲族本民族土生土长的一种古老的舞蹈,是畲族人们代代相传下来的一种文化形式,是畲族舞蹈中的一种,同时也是是畲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您可能也喜欢:

傣族最原始的文化:花腰傣

黎族既有特色又奇葩演奏:鼻箫

黎族有趣的传统的游戏

哈萨克族马背上的文化传承

2、羊皮鼓舞,羌族最古老的舞蹈

羊皮鼓舞在羌族中有着很长的历史,是羌族祭祀时所用的一种舞蹈。传说有一只山羊吃掉了羌族祖师爷从天神那里得到的经文与衣食住行的学问,经金丝猴的点播后用山羊皮做成鼓,从而在敲羊皮鼓时就会出现经文。

那么,下面随小编一起来看一下羌族文化吧!

位于四川省汶川县马蹬村的“何家祖坟”是当地羌族何姓大家族的墓地。根据资料记载,羌族古代葬俗以火葬为主,火葬通常在日落后进行。火化时亲人们围坐一旁哭泣,然后转为以吟唱丧歌来寄托哀思,再继之以牵手顿足的舞蹈为祈求神灵保佑死者进入另一世界进行祝福。歌舞直延续到次日清晨,将骨灰埋入地下为止。这种丧俗在《吕氏春秋·义尚》中有“氐羌之虏也,不忧其系累,而忧其死而不焚也”的记载,可为左证。在少数民族之中,羌族的“丧舞”和为祭祖所举行的传统祭祀舞蹈都极具特色。

当太阳把高大松拍树长长的影子缩到最短时,村寨里的男女和前来特为祭祀何家祖先的巫师们,跟随着何家主人陆续到达一片松柏围绕的墓地,并在林中的坟茔前供放好各类祭品后,便等待着祭祀“时辰”的到来。

只听得羊皮单鼓的一阵作响,一队由手拿雕有神仙头像的“克里米娃子”神杖、戴着放置圣物帽子的巫师为首开路,紧跟其后的是头戴金丝猴头,羌语称作“休匹儿”猴皮帽,手拿挂有鹰爪等避邪物“板铃”的大巫师、敲打着羌语称“日卜”羊皮单鼓、挥舞棍棒类法器的六、七位巫师组成的队伍,从松柏林外蹦跳而来。他们踏着咚咚作响的羊皮单鼓和板铃响声,跳起了《金丝猴舞》。头戴金丝猴头帽的巫师在自己作舞的同时,还负责指挥其他巫师在仪式过程中表演各种舞蹈的方向和应做的次数。

这些巫师每人的舞姿并不相同,有的边挥动法器边向各个方向弓腰屈背地祭拜;有的轮流替换着左右腿做前后蹦跳、有的却在原地左旋右转……,似乎是在表演着各自的“单人舞”。在整个表演过程中,所有巫师唯一一致的是,每人口中都用不停念唱的咒语和经文伴陪自己的舞动。

在羌族的祭祖仪式中,有大巫师必须头戴金丝猴头皮帽,并同时敲打羊皮单鼓的特殊习俗,而这一习俗的来历还有着一段有趣的神话故事为根据。

据说,很早以前,羌族是拥有自己文字的民族。当时已十分年迈的祖师爷为了把从天神那里得来的各种经文和有关人间衣食住行的所有学问,花费了极大的心血记录并保存在一卷卷桦树皮上,准备传给羌族的后代。这一年的春天,祖师爷生怕这些桦树皮经卷受潮,便拿出来放在外面的山坡上晾晒。竟不知何时跑来一只山羊,把所有的桦树皮经卷统统嚼吃饱餐后逃遁而去。等祖师爷午后来收取经卷时,发现所有经卷竟全部丢失而大惊失色,四处寻觅也不得踪影而急得拍胸顿足、悲痛欲绝。这时一只金丝猴从高高的树上爬了下来,告诉祖师爷它曾看见一只山羊吃掉经卷的经过。

您可能还喜欢:

具有藏族特色的藏族的文化符号

柯尔克孜族的传统节日:马奶节

历史悠久的柯尔克孜族民歌文化

锡伯族鸳鸯琴的来历与故事

3、畲族吉祥物:畲族彩带

畲族彩带是传统的手工艺品,它既能美化衣着,又能充当腰带,在畲族还是男女的定情信物,同时也是畲族的吉祥物,畲族彩带还是畲族文化“活”着的文物。畲族彩带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哦,想不想知道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下在畲族具有吉祥物之称的畲族彩带。

传说:畲族女始祖三公主要上天了,把她的报晓鸡留给畲家小妹,让报晓鸡每天告知天下大事。后来,报晓鸡与小妹诀别时说,在封金山,我喝过千年露水,尝过万种花草,内脏被露水花草染花了。我死后,你将我的肠子取出,就成为一条彩带,将胰子取出,就成为一只香袋,当你定亲时,把彩带和香袋当作定情物,会祝福庇佑你们夫妻恩爱,白头到老的。

小妹照办了,生活果然美满。于是,畲族妇女就照这式样织起彩带了。殊不知,这样的一个开始,这样一种对自然、对感情、对生命原始意味的本原表达竟然成一个民族延续千年的人文接力。或许,对于一个民族,对于一个四处迁移、漂泊的少数民族,这不得不算是个伟大的庆幸和壮举。

畲族彩带编织技艺被列入浙江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畲族彩带有图案带、符号带和字带三大类:

第一类:图案带。畲族人民的崇拜信仰、生活习俗等都在彩带上以图案的方式表现出来。根据纹样内容和表现形式又可分为三种:

1、写实纹样。主要有凤鸟纹样、十二生肖、蝴蝶花、蜻蜓纹、蝙蝠纹、水竹花、铜钱花等,纹样处理手法概括夸张。

2、会意纹样。畲族是个有本民族语言而没有系统文字的民族。畲族在历史上曾度过漫长的狩猎生活和“刀耕火种”的年代。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形成了一些会意图形,在他们传承下来的彩带纹样里就能看到:以象形的麦穗表示谷物,以两线交叉(即“x”)表示阳光照耀,以弩机的象形画表示狩猎,以鱼的简笔画表示鱼和渔,以菱形中有一点表示怀孕等。

3、几何纹样。以三角纹、菱形纹、直线纹样为主,线条朴拙,纹样大方,用纹样的反复出现来表示时间的漫长、空间的广大。

第二类:符号带。畲族彩带上还有些看似汉字却又不是汉字的符号,畲民认为那是祖传的字,是吉祥祈福的。有关专家认为这是一种“意符文字”,是“活”着的畲族“文物”,它承载着远古时代畲族先民的祈福信息。(我国形成原始文字大约在六千年前,而我们今天所能识别的是三千年前已经成熟的甲骨文。在这两个历史时期之间有个“意符文字”存在。)

第三类:字带。近代以来,随着一些经济状况较好的畲村办起私塾,畲民开始学习汉文化。一些畲族女孩子也认识了汉字,汉字织纹彩带开始出现。景宁东弄村的一位蓝姓女子(即畲族民间艺人蓝延兰的太曾外祖母)首先织出了《皇帝朝纪》字带:“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皇帝朝纪,宋元明清,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福禄寿喜,龙飞凤舞,荣华富贵,金玉满堂。”双排编制一共104个字,在两排相同汉字之间还织上50个传统符号,堪称一绝。

织带是畲族农村妇女必学的手艺,小姑娘五、六岁时就跟妈妈学织带。彩带织得粗细,是衡量一个女子是否心灵手巧的标准。畲族民间艺人蓝延兰,出生于彩带世家,六岁跟外祖母学织彩带,在祖传8厘米宽幅的基础上,创制了10.6cm至12cm的宽幅彩带。还创制了具有时代感的汉字织纹彩带,如“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庆贺香港(澳门)回归”等。她的彩带在1999年浙江民间艺术展上获特别金奖。

您可能也喜欢:

世界风采的艺术:哈尼族铓鼓舞

深受人们所喜爱的傈僳族民歌

桑植白族仗鼓舞的由来

嘎且且撒勒舞:“来跳美好的舞蹈”

4、土家族古老而原始的舞蹈:茅古斯舞

土家族文化中有一种古老而又原始的舞蹈,叫做茅古斯舞,意思是“浑身长毛的打猎人”,真实地反映了土家族的原始生活和习俗。

那么,茅古斯舞到底是什么呢?一起随小编来看看吧!

茅古斯,土家语称为“古司拨铺”,意即“祖先的故事”。汉语多称为茅古斯或毛猎舞。属土家族流传至今的古老的表演艺术之一。主要于每年岁首参与土家族摆手舞中作穿插性表演,也有在一定场合单独表演。茅古斯以近似戏曲写意、虚拟、假定等技术手法,表演土家祖先渔猎、农耕、生活等内容,既有舞蹈的雏形,又具有戏剧的表演性,两者杂糅交织,形成浑然一体的祭祀性舞蹈。

茅古斯相传为茹毛饮血时代的土家先民,后来把他们所创造的舞蹈也叫茅古斯。茅古斯舞是土家族最为原始的古典舞蹈。是土家族为了纪念祖先开拓荒野、捕鱼狩猎等创世业绩的一种原始戏剧形式,流行于重庆酉阳及湘西永顺、龙山、古丈等土家族地区。茅古斯虽然还不是成熟的戏剧形式,但已有模拟远古先民劳动和生活的故事情节,并通过舞蹈、道白来表达表内容,被专家称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

历史价值

1、茅古斯实录了父系社会初期至五代时期的“酉溪人群”的渔猎、农耕的生产生活,婚姻习俗情况,以及湘西原始毛人的生存繁衍状况,说明中华文明不止五千年,还应上溯得更远。

2、茅古斯以丰富的内容与湘西酉水流域旧石器、新石器考古遗址相佐证,扩写了土家族古老文明的历史进程。

艺术价值

1、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考察,茅古斯是一笔弥足珍贵的古老遗产。

2、从戏剧发生学来说,茅古斯是中国戏曲的一条古根,从中可以找到戏曲的写意性、虚拟性、模仿性等基本性的创始缘由和载歌载舞表演形式的造因。因此,有些戏曲专家赞它为“中国戏曲的最远源头”。

3、从舞蹈发生学来说,茅古斯是我国民族舞蹈的一条古根,被称为“中国舞蹈的最远源头。”

4、从宗教学的角度来考察,茅古斯保留了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神崇拜等上古时期遗存的种种精神符号,其巫词、巫术、巫歌、巫咒、巫祀为人们研究中华上古时期的宗教源要提供了珍贵的“活化石”。

您可能也喜欢:

艺术文化的“天籁之音”-侗族琵琶歌

源远流长的侗戏艺术特点

特色明显的藏族造纸技艺

壮族文化创造“鼻祖”-壮锦

5、惟妙惟肖的畲族舞蹈文化

少数民族的舞蹈多以体现生活的喜怒哀乐为主,具有时代感,体现了民族凝聚力。畲族的舞蹈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浓郁的民族风格的新舞蹈,在祖国的民族艺坛中展现了畲族舞蹈的独特风采。那么,下面就来看看畲族文化中惟妙惟肖的畲族舞蹈。

畲族民间传统舞蹈主要有祭祀、丧礼和生产劳动等方面的舞蹈。畲族舞蹈多见于做功德、“拔伤”、“打癀”、祭祖等活动。主要是师公口吹龙角,手舞灵刀,在锣鼓敲打声中,边唱(或念)边舞,有独人、双人、四人或集体舞,舞姿舞步多为狩猎动作。

祭祀舞

盘瓠是畲族传统的始祖,敬祀盘瓠为畲族全民的共同心态。从唐代开始畲民就有祭祀盘瓠的习俗。而每逢祭祀盘瓠都要跳《日月舞》、《龙头舞》、《龙伞舞》和《迎祖舞》等。《日月舞》,表现盘古开天辟地、造日月照人间的神话,男女演员各4人,每人左右两手分执道具日(红)月(白)模型,同声齐唱,“左手拿日太阳现,右手拿月照凡间;天上日月车车转,十二时辰分得正。”伴着锣鼓钹节拍,两手转动日月模型,左右穿梭,翩翩起舞。

《龙头舞》,表现祖先龙麒因帮助高辛平息外族侵犯有功被招为驸马的故事。跳舞队伍中有的捧祖图、有的举龙杖、有的举龙头。龙杖由房长擎举龙头(四个)由男女各二人相对而立,用两手合举,举上举下反复数次,以示崇敬。队形有原地跳动、行进姿势、左右穿插等。

《龙伞舞》配合龙头行进,有跳跃动作,左右穿梭比较自由,随着有板有眼的锣声鼓点,边舞蹈边唱《盘瓠歌》。《迎祖舞》,表现对盘瓠王祖先的怀念。参与者手举各色布绸制的三角旗和弩、刀、牛角号等道具,舞时有箫、笛、唢呐等乐器伴奏,舞步比较自由,间以三步一回头式的动作,表示对祖先的怀念和无限敬仰的心情。

丧礼舞

畲族丧礼常伴有舞蹈。据史书记载,畲族“人死刳木纳尸其中,少长群相击中,主丧者盘旋四舞”;“击饶吹角,跳舞达旦”。闽东畲族丧礼舞多姿多彩,仅为死者超度变魂,法师就要跳《造水洗坛》、《造坛》和《造井》等十多种舞蹈。

《造水洗坛舞》,法师身穿青袍,右手持摇铃,左手掌朝上,手指呈三足鼎立状,中间托一杯清水,法师绕大厅四周,口中念念有词,以忽蹲忽站的动作,随着缓急的铃声或慢或快地行进。同时将杯中的清水(俗称“神水”)洒向大厅的每个角落,表示洗坛,驱除邪气。

生产劳动舞

畲族人民在生产劳动中创作了许多反映生产劳动的传统舞蹈,比较著名的有《猎步舞》和《栽竹舞》。《猎步舞》(也叫《踏步舞》。此舞由4个男子扮演猎手,他们身穿畲族传统,整个舞蹈自始至终随着锣鼓点不断变换节奏,表现了畲族祖先狩猎时与野兽勇敢搏斗的情景,富有生活气息。

《栽竹舞》是反映畲族种竹和用竹造纸过程的舞蹈。表演者按锣、鼓、钹的打击节奏,边舞边唱。舞步以“小跳步”和“踏步蹲”为基本步伐,手脚同时顺着左右进退的韵律不断转圈。动作轻快明朗。歌词叙述栽竹、砍竹、浸竹、烈浆,直至制成纸的全过程,每个环节都反映着畲民劳动的艰辛和洋溢着喜悦的心情。

猜你可能也喜欢:

景颇族春节射荷包:幸福的象征

丰富多彩的景颇族民歌文化

探秘傈僳族宗教信仰与神灵崇拜

罗城仫佬族工艺品有什么?

6、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