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闻百科,有趣实用的生活常识!

手机版

有趣实用的生活常识!

当前位置:首页 > 星座解梦

中华文化故事:南柯一梦的典故 南柯一梦的历史典故

时间:2023-10-01人气:作者: 未知

中华文化故事:南柯一梦的典故 南柯一梦的历史典故

文章目录:

1、中华文化故事:南柯一梦的典故

2、中华文化故事:入木三分的典故

3、中华文化典故之孔融让梨的故事

4、中华文化故事:问鼎中原的典故

5、中华文化典故之程门立雪的故事

6、猜你喜欢:

1、中华文化故事:南柯一梦的典故

中华上下五千年其民族文化底蕴如陈年的好酒承载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知名度!大大小小故事更是数不胜数,其中故事的含义更是精华相信大惊经常能听到“柯南一梦”这一成语那你有知道其中的典故吗?

南柯一梦出自《南柯太守传》

唐·李公佐《南柯太守传》记载:有一个叫淳于棼的人,平时喜欢喝酒。他家的院中有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槐树,盛夏之夜,月明星稀,晚风习习,树影婆娑,是一个乘凉的好地方。淳于棼过生日的那天,亲朋好友都来祝寿,他一时高兴,多喝了几杯酒。夜晚,亲友们都回去了,淳于棼带着几分醉意在大槐树下歇凉,不知不觉间睡着了。

梦中,淳于棼被两个使臣邀去,进入一个树洞。洞内晴天丽日,别有世界,号称大槐国。正赶上京城举行选拔官员考试,他也报名。考了三场,文章写得十分顺手。等到公布考试结果时,他名列第一名。紧接着皇帝进行面试。皇帝见淳于棼长得很帅,又很有才气,非常喜爱,就亲笔点为头名状元,并把公主嫁给他为妻。状元郎成了驸马郎,一时京城传为美谈。

婚后,夫妻感情十分美满。不久,淳于棼被皇帝派往南柯郡任太守。淳于棼勤政爱民,经常到属地内调查研究,检查部下的工作,各地的行政都非常廉洁有效,当地百姓大为称赞。三十年过去了,淳于棼的政绩已是全国有名,他自己也有了五男二女七个孩子,生活非常得意。皇帝几次想把淳于棼调回京城升迁,当地百姓听说后,都纷纷涌上街头,挡住太守的马车,强行挽留他在南柯继任。淳于棼为百姓的爱戴所感动,只好留下来,并上表皇帝说明情况。皇帝欣赏他的政绩,就赏给他许多金银财宝,以示奖励。

有一年,擅萝国派兵侵犯大槐国,大槐国的将军们奉命迎敌,不料几次都被敌兵打得大败。败报传到京城,皇帝震动,急忙召集文武官员们商议对策。大臣们听说前线军事屡屡失利,敌人逼近京城,凶猛异常,一个个吓得面如土色,你看我,我看你,都束手无策。

皇帝看了大臣的样子,非常生气地说:“你们平时养尊处优,享尽荣华,一旦国家有事,却都成了没嘴的葫芦,胆小怯阵,要你们有什么用?”

这时宰相想起了政绩突出的南柯太守淳于棼,于是向皇帝推荐。皇帝立刻下令,调淳于棼统率全国的精锐兵力与敌军作战。

淳于棼接到皇帝的命令,立即统兵出征。可是他对兵法一无所知,与敌军刚一交战,就被打得一败涂地,手下兵马损失惨重,他自己也险些当了俘虏。皇帝得知消息,非常失望,下令撤掉淳于棼的一切职务,贬为平民,遣送回老家。淳于棼想想自己一世英名毁于一旦,羞愤难当,大叫一声,从梦中惊醒。他按梦境寻找大槐国,原来就是大槐树下的一个蚂蚁洞,一群蚂蚁正居住在那里。

您可能也喜欢:宗教文化:什么是佛教文化历史悠久的川茶文化京剧红色脸谱代表什么人物民间说的杨公忌日是什么意思

2、中华文化故事:入木三分的典故

中华上下五千年其民族文化底蕴如陈年的好酒承载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知名度!大大小小故事更是数不胜数,其中故事的含义更是精华相信大惊经常能听到“入木三分”这一成语那你有知道其中的典故吗?随小编一起去民间故事集看看吧!

相传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木工刻时,发现字迹透入木板三分深。形容书法极有笔力。现多比喻分析问题很深刻。

王羲之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书法家,在历史上享有很高的评价,被后人称为“书圣”。他写的字既秀丽,又很苍劲,这是非常不容易的;想想看,一般秀丽的字会显得柔软,而苍劲的字则显得粗硬,但是他竟能脱尘出俗,二者兼善,可见得他书法的功力之深,这恐怕不是天生具备,而是靠后天勤学苦练而得来的。

有一天,他把字写在木板上,拿给刻字的人照着雕刻。这个人先用刀削木板,却发现笔迹竟然透进木板里有三分深度,这件事情可是轰动了整个京城,“入木三分”也就成了人人皆知的成语了。用毛笔写字在木板上,而笔迹还能透进三分的深度,除了身怀绝技的人还有谁会有这种能力呢?但是,我们也可以想见这位“书圣”所写的字,笔力非常雄厚,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于是,后来的人便根据这段故事的情节,直接把“入木三分”,用来形容人们写文章,或者是说话的内容非常深刻。以后只要说故事的人,把故事的情节说得生动逼真,我们也可以夸赞他说故事说得“入木三分”。

3、中华文化典故之孔融让梨的故事

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年纪轻轻的孔融都懂得这个道理,孔融让梨这个故事并不是叫我们让一个梨,而是教我们怎样做人。我们应该学会谦让,要多关心别人,不要光想着自己。本期民间故事为你讲述。

东汉鲁国,有个名叫孔融的孩子,十分聪明,也非常懂事。孔融还有五个哥哥,一个小弟弟,兄弟七人相处得十分融洽。

有一天,孔融的妈妈买来许多梨,一盘梨子放在桌子上,哥哥们让孔融和最小的弟弟先拿。

孔融看了看盘子中的梨,发现梨子有大有小。他不挑好的,不拣大的,只拿了一只最小的梨子,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爸爸看见孔融的行为,心里很高兴,心想:别看这孩子刚刚四岁,却懂得应该把好的东西留给别人的道理呢。于是他故意问孔融:“盘子里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应该留给哥哥吃。”

爸爸接着问道:“你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照你这么说,他应该拿最小的一个才对呀?”

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小弟弟吃。”

爸爸听他这么说,哈哈大笑道:“好孩子,好孩子,你真是一个好孩子,以后一定会很有出息。”

4、中华文化故事:问鼎中原的典故

鼎,相信大家都知道这是个什么东西在现代它是我们了解古代华夏的一把钥匙。在上古时期亦是刑具也是烹饪食物的器物,更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在很多成语中就能看到他的身影,如一言九鼎、九鼎大吕、五鼎万钟、问鼎中原等等。在民间故事中问鼎中原还有着一个有意思的典故大家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问鼎中原,春秋时期一个标志性的行动。首先,先来说说这个鼎是怎么回事:在春秋时候开始,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可以使用青铜来冶炼了,所以,当时也制造出了鼎。而当时的鼎,并不是我们现在用来摆设的鼎,春秋时候的鼎,可是一个用来煮饭吃的鼎,也可以这么理解,谁的鼎越多,谁就控制的人口越多,那就力量越强大。毫无疑问,这是只有周天子才有这样的资格,配得上当时最高荣誉的九鼎。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问鼎中原”这个经典典故。

自从赵盾处理完晋国的内乱之后,将晋文公最小的儿子为君主,国家的内乱总算平定了一下子。晋国又重新回来了,晋国之前一直感觉略输给楚国,所以,晋国需要报仇。赵盾也醒目,你之前不就是将我郑国收入囊中吗?好,我也来。于是,赵盾召集大军,攻打郑国。郑国也太不中用了,墙头草,两边倒,所以,聪明的郑军,背叛楚国,又私自与晋国谈判和好,表示愿意归顺晋国。所以,晋国马上在战场上找回了点脸面。

一方打完,另一方有不爽了,当然,这个就是我们的楚庄王。楚庄王听说郑国又被打趴了,自己亲自出马,也学习赵盾一样,不攻打晋国,也攻打晋国的小弟——陆浑之戎。陆浑之戎,一败再败,而楚庄王也不依不饶,继续进攻他。越过郑国,一直打到周天子的地盘,洛河边,然后,就在这里停了下来。

这就需要解释了,为什么楚庄王停了下来。只有一种可能:楚庄王要示威。区区一个小国,只得楚庄王这么费力,亲自攻打?而且一直只是攻打到周天子的领地。所以,楚庄王是想要向周天子示威。这回,轮到不是赵盾害怕了,而是周天子害怕了。这个楚庄王,跑到自己的地盘,带着这么多的军队,分分钟攻打自己怎么办?自己可是刚上任没多久的,这可让我们的周天子怎么办?他可是不知所措。不行,需要派一个人过去安抚一下才行。而这个人,就是我们之前可以预测楚国的孟明视失败的人,王孙满。

王孙满一来到,楚庄王就问了一个问题:“寡人知道从前大禹铸有九鼎,三代相传,以传世之宝,现在就存放在你们的洛邑中,敢问,这到底有多重?”

王孙满吃惊了,糟糕,楚庄王是要打自己的主意了,这九鼎,是周天子的代表,你问鼎的重量,不是摆明不把周天子放在眼中?不一会儿,身为出色的外交官,马上就有了回答:“统治国家,在于德不再于宝鼎。当年大禹将这九鼎铸就出来,并不是要显示自己的威猛,而且,这九鼎,分别刻着不同的精灵鬼怪,所以,九鼎,是以避就吉。这鼎固然很重,但是,如果一个君主不道德的话,再重的鼎也容易被移动;就像纣王一样。如果一个君主道德的话,鼎再重也不太容易被移动,就像周武王。我们也占卜过,可以传世三十代,立国七百年,这是上天的旨意。如今周王室虽然衰微,但是,上天的旨意还是难改变的。这鼎,是问不得。”

楚庄王也无言以对了,既然问了也不回答,那么,问的不够你来,那就来武的。楚庄王拉上王孙满,一起阅兵。这一轮下来,竟然也让王孙满了解到楚国的威猛。

此时的楚庄王才28岁,已经问鼎中原,可以说基本上是称霸了。问鼎中原,就是楚庄王企图称霸的意思。问鼎中原,不仅将说明了楚庄王称霸的决心,更重要的是,经过这一件事,周朝的威信,又下了一步。

您可能也喜欢:宗教文化:什么是佛教文化中国饮食文化的意义,你知道吗?《西游记》中的灵吉菩萨,到底是谁摇钱树的来历,你听说过吗

5、中华文化典故之程门立雪的故事

雪要下一尺,那得有多大,那得有多久?如果你为了见一个人。你会为他站一尺雪吗?本期民间故事为你讲诉程门立雪的故事,程门立雪旧指学生恭敬受教。现比喻尊敬师长。比喻求学心切和对有学问长者的尊敬。

成语出自《宋史·杨时传》:“至是,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音zuò)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故事:

杨时字叫中立,是剑南将乐地方的人。

小的时候就很聪颖显得与众不同,善写文章。年纪稍大一点既潜心学习经史,宋熙宁九年进士及第,当时,河南人程颢和弟弟程颐在熙宁、元丰年间讲授孔子和孟子的学术精要(即理学),河南洛阳这些地方的学者都去拜他们为师,杨时被调去做官他都没有去,在颍昌以学生礼节拜程颢为师,师生相处得很好。

杨时回家的时候,程颢目送他说:“吾的学说将向南方传播了。

又过了四年程颢去世了,杨时听说以后,在卧室设了程颢的灵位哭祭,又用书信讣告同学的人。

程颢死以后,又到洛阳拜见程颐,这时杨时已四十岁了。

一天拜见程颐,程颐正闭着眼睛坐着,杨时与同学游酢(音zuò)就侍立在门外没有离开,程颐已经察觉的时候,那门外的雪已经一尺多深了。

6、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