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闻百科,有趣实用的生活常识!

手机版

有趣实用的生活常识!

当前位置:首页 > 星座解梦

苗族刺绣的起源、特点(苗族刺绣的起源,特点是什么)

时间:2023-07-20人气:作者: 未知

苗族刺绣的起源、特点(苗族刺绣的起源,特点是什么)

文章目录:

1、苗族刺绣的起源、特点

2、民间传统手工艺:刺绣的起源历史

3、苗族银饰的特点,与图腾分不开

4、源于湖南民间的刺绣工艺:湘绣的特点

5、苗族文化:苗族医药起源及发展

6、猜你喜欢:

1、苗族刺绣的起源、特点

苗族刺绣和湘绣、蜀绣、苏绣不同,它具有浓厚的苗族文化特色,具有独特而夸张的造型,很受苗族人的喜爱,苗族人出嫁前都会准备苗族刺绣。

那么,苗族刺绣的起源和特点是什么呢?一起随小编来看看吧!

一、苗族刺绣源流

苗族的刺绣艺术,是苗族历史文化中特有的表现形式之一,是苗族妇女勤劳智慧的结晶。传说有位叫兰娟的女首领为了记住迁徙跋涉的路途经历,想出了用彩线记事的办法,过黄河绣条黄线,过长江绣条蓝线,翻山越岭也绣个符号标记,待最后抵达可以落脚的聚居地时,从衣领到裤脚已全部绣满。从此,苗家姑娘出嫁都要穿上一身亲手绣制的盛装,为的是缅怀离去的故土,纪念英勇聪慧的前辈,同时也为了承继前辈流传下的这份美丽,不忘祖业,激励后人。

二、苗绣造型的现代意义

苗绣是一种中国传统的民俗文化,因苗族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其成为了中国传统文人文化难以波及的地方,苗族特殊的民俗文化一直支撑着这个古老民族的发展,形成了苗族地区特有的民俗风貌和人格精神。

1、实用性

苗绣艺术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其内容贴近日常生产生活,风格质朴、率真。与生活的接近,还使苗族刺绣保留了艺术发生时的特征,即原始艺术时期艺术与生产活动或生活情景的一体化。在这种艺术活动中,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相互交织,创造了既有实用价值又融合了审美功能的产品,这在我们今后的设计生活中也是很值得借鉴的,对于生活的精炼正是作为设计师的我们所被赋予的美的任务。将生活中的美提炼出来,与生产紧密结合,在符合实用的前提下,带给人视觉上的享受。

2、艺术性

苗绣造型单纯素雅,有时甚至渗透出一种天真浪漫的情怀,它所追求的那种超越现实的象征意向构成手法,既有传统的艺术风格,同时又有多边灵活的表现手法;既原始古朴,同时又现代而前卫,表现出一种在现代艺术中才可能见到的意向构成表现和意形同构空间。在艺术造型方面,不管结构,不讲透视,甚至于不顾比例与虚实;不求形似,甚至不讲事理逻辑,完全凭着苗族人民的美好愿望与幻想,自由发挥,大胆创意。她们都追求形象的自由结合,使自然对象的体积完全被消除了,只剩下彩色的线和面的构成,在空间中有机地堆叠,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造型,画面呈现出一种不间断的运动过程。

3、借鉴与模仿

关于取材的借鉴与模仿,苗族刺绣艺术取材广泛,从有生命的动植物到无生命的河滩卵石、猪蹄印,甚至是土沟等,都是苗族人民手中针线表现的对象。从整体上看,崇拜动物的民族意识强烈,描绘动物图案在苗家服饰中占绝大部分,尤以龙在苗族心目中享有崇高地位,她们在龙的形象中给予了善良的心愿和审美的感情,苗绣中龙的造型千姿百态,有的龙长着许多足;有的龙由环节组成,体态胖圆,无爪,无鳞,有的龙龙身人首,还长有翅膀,人、鸟、龙混为一体。

研究苗族刺绣艺术是一个对其吸收消化之后并提炼的过程,在初步接触苗族刺绣艺术时,要深入剖析,透彻研究,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这并不是我们最终的目的,我们所需要的是再次地创造,创造出具有传统苗族文化气息而又符合我们当下工作要求的艺术作品。我们只有认真而不是敷衍,深入而不是肤浅地研究并学习苗绣艺术,才能把这当中为现代艺术所服务的部分变成一种新鲜的血液,注入到现代艺术的创作当中。

您可能也喜欢:

维吾尔族的手工艺品:英吉沙小刀

苗族文明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傩文化

苗族的信仰都有哪些呢?

苗族传统节日:牯藏节

2、民间传统手工艺:刺绣的起源历史

刺绣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用针线在各种服饰上面绣上一些我们喜欢的图案,刺绣在我国的历史也有二三千年了。一直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之一。刺绣还分为多种的分类,例如苏绣,湘绣,蜀绣等等。一般都用于服装,台布和艺术品。接下来让我们一起了解刺绣的起源历史。

刺绣,古代称之为针绣,是用绣针引彩线,将设计的花纹在纺织品上刺绣运针,以绣迹构成花纹图案的一种工艺。古代称“黹”、“针黹”。因刺绣多为妇女所作,故属于“女红”的一个重要部分。刺绣是中国古老的手工技艺之一,中国的手工刺绣工艺,已经有200

3、苗族银饰的特点,与图腾分不开

银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历史上曾被许多民族青睐,成为多元文化交流的载体之一,苗族作为56民族中的一员,给人的印象最多的就是银饰,几乎一提起苗族就想到了银饰,苗谚有曰:“无银无花不成姑娘,有衣无银不成盛装。”那么苗族的银饰的特点是什么,本期的苗族文化为你解析。

进入苗族社会的银饰决不单纯表现为某个民族专有的艺术形态, 而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混合体。苗族银饰可分头饰、颈饰、胸饰、手饰、盛装饰和童帽饰等,都是由苗族银匠精心做成,据说已有千年历史。苗族银饰以其多样的品种、奇美的造型与精巧的工艺,不仅向人们呈现了一个瑰丽多彩的艺术世界,而且也展示出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精神世界。苗族银饰的种类较多,从头到脚,无处不饰。除头饰、胸颈饰、手饰、衣饰、背饰、腰坠饰外,个别地方还有脚饰。

苗族银饰以大为美的艺术特征是不言而喻的,苗族大银角几乎为佩戴者身高的一半便是令人信服的例证。堆大为山,呈现出巍峨之美;水大为海,呈现出浩渺之美。苗族银饰以大为美的独特见识,用美学的观点来看是很有道理的。

再看以重为美,贵州施洞苗族妇女自幼穿耳后,即用渐次加粗的圆棍扩大穿孔,以确保能戴上当地流行的圆轮形耳环,利用耳环的重量拉长耳垂。有些妇女因耳环过重,耳垂被拉豁。当地耳环单只最重达200克。黎平苗族妇女的篓花银排圈讲究愈重愈好,重者逾八斤。

苗族银饰上呈现出的"多"的艺术特征,也是十分惊人的。很多苗族地区佩戴银饰讲究以多为美。耳环挂三四只,叠至垂肩;项圈戴三四件,没颈掩额;腑饰、腰饰倾其所有,悉数佩戴。特别是清水江流域的银衣,组合部件即有数百之多,重叠繁复,呈现出一种繁缚之美。这种炫耀意识的物化在其他民族也不难见到。傣族男子的纹身习俗讲究纹身部位愈宽、图案愈复杂愈美;求偶期的哈尼族少女浑身上下戴着密密的珠饰、贝饰;青海牧区藏族妇女的“加龙”背饰充分体现了追求大和多的审美原则;德昂族的腰箍多达三四十圈,可谓追求饰品数量的典型。足见追求繁复的以多为美,不止苗族一家。

值得一提的是,从贵州省博物馆所藏不同时期的银饰比较情况看,苗族银饰追求大、重、多的脚步始终没有停止。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苗族银饰的发展速度更为空前。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苗族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您也许还喜欢:

解惑:维吾尔族是白种人吗

浅述维吾尔族语言文字

维吾尔族图腾的象征意义

新疆维吾尔族起源与历史

4、源于湖南民间的刺绣工艺:湘绣的特点

“女作家应当不是写,而是在纸上刺绣,因而工作得精细迟缓。”刺绣不仅仅是一个民间工艺,更是艺术上的传奇,即使是如今也是无法解释许多古代的一些特殊现象,湘绣作为绣品中的传奇,你知道湘绣的特点是什么吗?

湘绣具有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中国刺绣通常是用真丝、硬缎、交织软缎、透明玻璃纱、尼纶加真丝、棉线等为原料绣制的精细工艺品,而湘绣绣品主要用真丝丝线在真丝织物上绣制图案,它既有名贵的欣赏艺术品,也有美观适用的日用品。

主要品种有单面绣、双面绣、条屏、屏风、画片、被面、枕套、床罩、靠垫、桌布、手帕、各种绣衣以及宫廷扇、绣花鞋、手帕、围巾等各种生活日用品。每个品种可绣以风景、花鸟、动物走兽、人物肖像等图。特点是丝细,后用皂荚仁溶液蒸煮。

再裹起来揩拭,防止绒丝起毛,其光细胜眼于发丝,湘绣在配色上善于运用深浅灰及黑白色,加上适当的明暗对比,增强了质感和立体感,结构上虚实结合,善于利用空白,突出主题,形成了湘绣水墨画般的素雅品质。湘绣的传统题材是以狮、虎、松鼠等,特别是以虎最为多见。

湘绣巧妙的将我国传统的绘画、书法、及其他艺术与刺绣融为一体,形成以中国画为基础,运用几近二百种颜色的绣线和上等丝绸、绸缎,手工以针代笔,巧妙的运用一百多种针法进行创作或还原画面的独一无二的中国刺绣流派。

湘绣以着色富于层次、绣品若画为特点。曾在巴拿马、芝加哥等世界博览会上获奖。民间有“苏猫、湘虎”之说,湘绣狮虎毛纹刚健直竖,眼球有神,几可乱真,今已发展到异形异面的双面绣。

传统湘绣的用线极有特点,丝线轻过荚仁液蒸发处理后再裹竹纸拭擦,使丝绒光洁平整不易起毛,便于刺绣操作。还有织花线,每根线染色都有深浅变化,绣后出现自然晕染效果。湘绣的擘丝技术极为精细,细若毫发,从而超越顾绣中的“发绣”。湖南俗称这种极为工细的绣品为“羊毛细绣”。

湘绣的针法汲取苏绣的套针加以发展,以掺针为其特色。掺针俗称“乱插针”,掺针体系又细分为多种,如接掺针、拗掺针和直掺针等,另外还有湘绣特有的旋游针和盖针等多种针法。湘绣绣工劈线,是一种特殊技能,湘绣的匀薄细腻与这一技能的日益进步分不开。

湘绣绣线色彩的丰富,是与其他绣种区别的主要特点之一。据《雪宦绣谱》记载,有青、黄、红、黑、白(以上正色)、绿、赭、紫、交、葱(以上间色)9类,88种原色,因其深浅染制成745种不同的色彩。湘绣绣工认为一切物象感光效果未必即能以700余种色彩包括无遗。所以,湘绣用色基本上可称为“有色皆备”。

【结束语】“有色皆备”无疑指的就是湘绣的用色鲜艳,以及出色,湘绣给人的既视感如同是站在花丛中一样,充满各种融合在一起的色彩,并不扎眼。

5、苗族文化:苗族医药起源及发展

苗族的医药起源于数千年前,有自己的医学理论体系,是苗族人在长期与疾病的斗争中积累的医疗经验,具有浓厚的苗族文化特色。

那么,苗族医药是如何起源及发展的呢?一起随小编来看看吧!

苗族医药的起源很早。苗族民间有“千年苗医,万年苗药”之说,而苗族医药见诸史籍的时间也很早。西汉刘向在《说苑·辨物》中说:“吾闻古之为医者曰苗父。苗父之为医也,以营为席,以刍为狗,北面而祝,发十言耳。诸扶之而来者,举而来者,皆平复如故。”“苗父”者谁?有的学者认为:“刘向《说苑》说上古有人名苗父,……这个苗父就是黎、苗族的巫师(巫医),巫师治病主要是祈祷禁咒术,但也逐渐用些酒、草等药物”。

有的学者认为,汉族文献所记的苗父,就是苗族传说中的“药王爷”。湘黔交界的苗族人民说,药王爷是一个周身透明、状如玻璃、有翼能飞的神人,他不畏艰难险阻,披星戴月为人民“岔税岔嘎”(东部苗语即“寻找药方”),这个传说流传很广,苗族东西部地区均有“一个药王,身在八方;三千苗药,八百单方”的歌谣。

至今黔西南州安龙、贞丰、晴隆等地的苗医,还非常崇敬“药王”,在行医过程中治好病,就要以杀鸡祭祖的方式来敬祭“药王”。这个传说同《淮南子》记载的“神农尝百草”的传说非常类似,《山海经》云:“黑水之北,有人有翼,名曰苗民。”其中“有翼”和“有翅”、“透明”的传说,均是神话时代苗族先民的特征,这说明苗族医药是起源于上古神话时代的。

由于苗族本身无本民族文字和史实的记载,故其医药的起源难于考证,但从众多的其他文献和传说、古歌中,仍可窥知其具体情况,其特点一是起源较早,历史悠久;二是起源于苗族人民生产和生活实践。苗族由于生活于药物资源十分丰富的地区,较早地了解和掌握了植物的知识和药用价值。至今在苗族地区,几乎每人都能认识掌握几种甚至几十种药物治疗方法,有些地方家家户户门庭院落房前房后皆种植一些常用药物。

形成人们应用草药极为普遍的特点,具有“百草皆药,人人会医”之称,史载楚国巫师经常用苗药作巫具,《楚辞》中有不少记有被称为“苗药’、的“菖蒲”和“泽兰”,长沙马王堆一、二号汉墓把“泽兰”作为殉葬品,说明了苗药的历史悠久和广泛应用。苗族“古歌”中关于远古发现药物的故事也很多,如黔东南一首叫《垫哈》的古歌,说的是哈哥小时不幸被虎背去,十年未返,后被父母找回时,野性不改,声音嘶哑不能说话,一次他跑出去到河边吃了很多浮萍,哈哥不但能说话了,还改掉了野性,苗家因此积累了浮萍能治嘶哑病的经验。

虽然苗族生活在植被繁茂、药物丰富的地区,但苗族早期迁徙频繁,所到之处大多是人迹罕至的荒僻山区和瘴疠之乡,自然条件十分恶劣,但这种环境反而锻炼了苗族生存斗争的能力。在这种特定的条件下,如果没有起源较早的医药活动,绝对不能保证民族得到生存和繁衍。苗族的许多有名的治疗方法和用药经验,就是来源于这种生存斗争。如苗医着名的糖药针疗法,是一种独特的外治疗法,此法广泛流传于贵州西南和西北大部分地区,贵州关岭镇宁、紫云等地的苗医,用此法几乎走遍了全国各地。

糖药针疗法溯源于古老的弓弩上应用的弩药,从弩药的成份上看,主要是古代苗人将“见血封喉”的剧毒药汁敷涂于弩箭尖上,以猎取虎豹等凶猛动物,《宋史·蛮夷列传》载,蛮夷人(主要指苗瑶民族)“其保聚山险者,虽有畲田,收谷粟甚少,但以药箭射生,取鸟兽尽,即徙他处。善为药箭,中者大叫,信宿死,得药解之即。”至今苗族仍有狩猎习惯,古代苗族应用弩药是可以肯定的,但其他民族也有弩药,而苗族都能将它应用在治病上,可谓是一创造。

苗族在应用弩药的漫长过程中,配制者为适应治病的需要,有意减去了其中的剧毒成份,加入蜂糖等降低药物毒性的成份,用特制的排针或三棱针沾药汁刺于患处,其操作简便,治疗迅速,副作用小,糖药针是苗医独特的外治法,是起源于苗族古代狩猎活动而发明的弩药,这正是苗族医药起源于古代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有力佐证。

您可能也喜欢:

壮族文化:蚂拐节的习俗

彝族年,彝族的传统节日

内容丰富的彝族风俗与文化

烟盒舞的历史溯源及鲜明特色

6、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