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闻百科,有趣实用的生活常识!

手机版

有趣实用的生活常识!

当前位置:首页 > 星座解梦

风格独特的大邑刘氏庄园(大邑刘氏庄园立面图)

时间:2023-10-11人气:作者: 未知

风格独特的大邑刘氏庄园(大邑刘氏庄园立面图)

文章目录:

1、风格独特的大邑刘氏庄园

2、独特风格的汉剧文化

3、具有独特风格的塔吉克族见面礼

4、具有独特风格的柯尔克孜族刺绣

5、彝族舞蹈的独特风格

6、猜你喜欢:

1、风格独特的大邑刘氏庄园

中国国土面积位于世界第三,包含56个民族,鉴于各个地区的地貌、气候、习俗、环境的差异性,民居的样子也就多种多样。每一处民居都是当地人们的心愿、信仰以及所喜爱的物品所结合的产物,从而呈现出形态各异、美轮美奂的特色民居。现在就让城市文化带你一起来欣赏一下大邑刘氏庄园吧。

大邑刘氏庄园博物馆位于四川省大邑县安仁镇的刘文彩庄园,系大地主刘文彩急剧暴发后建造的。2017年12月2日,入选“第二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

大邑刘氏庄园为南北相望相距300米的两大建筑群。南部是刘文彩的老公馆,1932年建造;北部是刘文彩为自己和弟弟刘文辉建的新公馆,1942年落成,据说是当年刘文彩修建送给刘文辉的,但后来因为临近解放而没有住成,到是长工临时居住过。后来,改建成了展览川西民俗风俗的地方。

这就是是中外闻名的、我国现存完整、规模浩大的刘文彩地主庄园“老公馆”和“新公馆”。刘氏庄园原是大地主刘文彩的私家住宅,是目前国内保存最完好的一处封建地主庄园,庄园由南北相望的两个大建筑群组成,占地70余亩,房屋三百五十余间,建于清末至民国。大邑刘氏庄园内有一座三层“小姐楼”,又称“绣楼”,建筑精妙,风格独特。

地主刘文彩每撵走一户或几户农民就砌一堵墙,开一道门,修一座房屋。庄园内重墙夹巷,厚门铁锁,秘室复道,布局零乱,阴森恐怖,整座庄园宛若黑沉沉的迷宫建筑。建筑十分侈豪,有长方形、方形、梯形、菱形等各种造型,处处楼阁亭台,雕梁画栋;各种格子窗栅,雕花门缕刻飞禽走兽、奇花异草、吉祥博古图案等艺术装饰,多达数百种。庄园内部分为大厅、客厅、接待室、帐房、雇工院、收租院、粮仓、秘密金库、水牢和佛堂,望月台、逍遥宫、花园、果园等部分。存有大量实物,是研究中国封建地主经济的一处典型场所。

新公馆由两座一样的大院所组成,但目前只开放了一座大院。每一座大院由三个类似于三个四合院的院子组成。第一个大院主要是用来展览川西婚俗仪式的,第二个大院主要是用来展览川西人的生产用品及工具的。第三个大院主要是展览川西民风民俗及土特产品等。

新公馆与老公馆的建筑风格完全不一样,老公馆壁垒森严,显得封闭,而新公馆则落落大方,布局规整、配置对称、主次分明,体现出封建秩序及尊卑高下的等级关系,颇有大家风范。馆内展示有大量实物和文献资料,1965年创作的超现实主义雕塑杰作《收租院》在国内外产生了深远和广泛的影响。

2、独特风格的汉剧文化

中国的戏曲艺术文化由来已久,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在全国各地文化领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大部分戏曲来源于民间,贴近人民日常生活,所以想了解湖北文化,通过戏曲便可以基本反映当地民风和历史发展。

湖北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皮簧腔系主要剧种。早期称“楚腔”、“楚调”,以后又称“汉调”、“汉戏”,俗称“二簧”。在鄂北有“一清二簧三越调”的谚语;而在鄂东又有“一清二弹”之说,称汉剧为“乱弹”或“弹戏”。

文献记载中曾有“湖广调”、“黄腔”、“皮簧”等称谓。辛亥革命前仍称“汉调”,从民国初年起开始改称“汉剧”。其主要声腔为西皮、二簧,在地方剧种中开创皮、簧合奏之先河,从而形成皮簧声腔系统。汉剧流行于湖北省境内的长江和汉水流域及其邻近的河南、湖南、陕西、四川等省的部分地区。

二簧兴起于长江中下游,“本于弋腔”,系由安徽传入湖北的四平腔吹腔,经湖北艺人加工发展而成。西皮是由传入鄂西北襄阳一带的山陕梆子演变而来。汉剧前身为楚调。汉调西皮、二簧合流并用,乃经过长期逐渐融合过程。在嘉庆末年,在汉口就有十余个唱汉调的戏班,他们既唱西皮,又唱二簧;既有正调,又有反调,已经是一个声腔完备的剧种。故汉调与皮簧在湖北的合流时间,应为嘉庆年间。

汉剧的声腔以西皮、二簧为主,兼有吹腔、杂曲、小调。西皮也称“下把”,定la-mi弦,唱腔高亢激越,爽朗流畅;节奏灵活多变,可塑性强,使用范围较广。西皮板式比较完整,有[慢板]、[正板]、[快板]、[西皮垛子]、[西皮一字],以及属散板类的[摇板]、[散板]等。其中,[西皮垛子]是运用较多又最具特色的一种独立板式,其唱腔字多腔少,节奏紧凑,适于叙事,是西皮中常用的一种板式。

二簧也称“上把”,定sol-re弦,曲调柔和委婉,舒展流畅,节奏较平稳。板式有[二簧慢板]、[二簧垛板]、[二流]、[二流垛子]、[夹板],以及属散板类的[摇板]、[散板]、[滚板]、[导板]等。[二流]是主要板式,有快、慢之分。西皮、二黄在传统演唱中还有一些独具特色的专用曲调和特定唱腔。

汉剧唱腔中还有一些曲调优美活泼、节奏鲜明的杂曲小调,等数十余种,以及民歌、杂曲等。多用于富有喜剧色彩、生活气息浓厚的小戏。汉剧的曲牌也十分丰富。传统的演唱和器乐曲牌有四百多首。按使用乐器的不同。根据曲调性能和使用范围,又分为军乐、礼乐、宴乐、物乐、喜乐、哀乐、神乐七类。这些曲牌或衔接唱腔,或配合身段、渲染气氛,具有丰富的表现功能。

汉剧的伴奏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不同的唱腔使用不同的伴奏乐器,皮簧腔主要以胡琴伴奏为主,唢呐二簧、罗罗腔、昆腔曲牌等,则以唢呐或笛子为主要伴奏乐器。近几十年来,文武场乐器有较大改进,如胡琴改为京胡;汉锣、汉钹改为音调高昂的奉锣、苏拨。汉剧锣鼓经十分丰富,打法多样,基本锣鼓点约有一百六十多个。

大体上可分为[大打]、[小打]、[川打]、[干打]、[湿打]五种组合方式。其中,由马锣、边鼓、大锣、钹组合而成的[川打],具有节奏鲜明、气氛强烈的特点,对于刻画粗犷、剽悍的人物形象和烘托场上火爆热烈的气氛,能起到独特的表现作用,主要用于西皮唱腔及舞蹈、武打的伴奏。

汉剧与湖北清戏、湖北越调在民间素有“一清、二黄、三越调”之说。其分行均为一末、二净、三生、四旦、五丑、六外、七小、八贴、九夫、十杂十大行当。末、丑、夫用本嗓(俗称“堂音”);生以本嗓为主,并夹用边音(俗称“本夹边”);净、杂用边嗓;旦、小生用小嗓。

在中国戏曲发展历史上,汉剧为京剧的形成作出过特殊的贡献,对川剧、滇剧、桂剧、湘剧、粤剧、赣剧等地方戏曲剧种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是研究戏曲板腔体系、戏曲音乐结构演变的重要史料和进行艺术创新的资源。

3、具有独特风格的塔吉克族见面礼

中国是个礼仪习俗完善的文明古国。自古以来,人们就很重视待客之道。古语云:“夜半客来茶代酒”。在现在,许多民族对客人的欢迎仪式也是有讲究的。那么塔吉克族的见面礼有哪些特色?一起来塔吉克族文化中看看。

塔吉克族是居住在世界屋脊边缘的塔什库尔干高原上的民族,信仰伊斯兰教,待人热情而真诚,他们之间的见面礼在长辈与晚辈,同龄人与同龄人,男女之间各有不同,但都表达了他们之间真挚纯朴的感情。如晚辈见到长辈时要先请安,妇女和男性长辈见面,男长者伸手,手心朝上,妇女拉着长者的指尖,躬下腰吻一下手心,表示敬意。

中年男子与长辈见面,或者是同辈见面,右手大拇指勾在一起手背朝对方,相互亲吻手背,以示尊敬和热情。妇女见面时,一般要拥抱,年长者吻晚辈的眼和前额,晚辈吻长辈的手。平辈之间要互吻面颊或嘴唇。小伙子见面时,一般有两个动作,一是握手,二是把手送到对方的唇边,互相亲吻对方的手背。

男女见面时,女的要吻男的手心。男的若年龄大于女方,女的要吻男的手心,同时男的还要轻轻按一下女的头部,以示敬意。

塔吉克民族是十分注重礼节的民族,他们只要互相见面,无论是大街小巷,还是在旷无人烟的草原上,或是在单位的机关大院落内,只要双方都是塔吉克族,部要按传统的礼节施礼,即使是素不相识的远道来客,也要热情地问候,以表示关心。

塔吉克族的见面礼只在本民族之间互相行使,而对其他民族则不使用,一般情况下都施握手礼,所以您在见到他们时不必为不会行使他们的礼节而担心。

4、具有独特风格的柯尔克孜族刺绣

刺绣是一种流传在民间的传统工艺,在很久以前人们要在服饰上弄上好看的图案只能纯手工一针一线绣上去,无法像如今一样用机器批量制造。而刺绣的手法也有许多不同的种类,无论是什么绣法都是那么精巧美观。

那么,下面小编一起来看一下柯尔克孜族文化吧!

柯尔克孜族还具有独特风格的工艺美术,其中尤以刺绣、编织最为着名。柯尔克孜族妇女擅长刺绣,她们在头巾、枕头、被面、衣袖边、马衣以及悬挂的各种布面装饰品上绣出各种的精致花纹,其中有花卉、飞禽、走兽和各种几何图案。色彩鲜艳,形象生动活泼。他们编织的挂毯、地毯,花色图案精美。花毡、白毡帽、银质马鞍、木制碗、盒等,精巧美观、古朴耐用。各种工艺品以红、蓝、白色为主,尤以红色最受欢迎。

柯尔克孜族男子传统服饰为白色绣花边的圆领衬衫,外套无领长衫“袷袢”,袖口用黑布沿边。短上衣的式样为竖领、对襟扣领。衣外系皮带。下穿宽脚裤,适宜游牧骑乘,女子服饰为宽大无领,长不及膝,镶嵌银扣的对襟上衣。

下端镶有皮毛的多褶长裙或下端带褶裥的各色连衣裙。皮或布制的坎肩。柯尔克孜族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戴圆顶小帽,柯尔克孜族妇女擅长刺绣,常在衣服的领、袖、前胸等处绣上美丽、精致的几何图案。色彩以红、蓝、白为主。编织也表现出精湛的技艺,用染色羊毛、驼毛编织的挂毯、地毯,用芨芨草、红柳枝编成的帘子、围子等都着称于世。

您可能还喜欢:

浅谈瑶族达努节文化

白族建筑文化,白族照壁文化

瑶族传统文化的传承,瑶族干巴节文化

指尖上的满族剪纸文化艺术

5、彝族舞蹈的独特风格

彝族生活在西南山区,地形闭塞,与外界交流融合的情形较少,是一个血脉相对单纯的民族。歌舞是彝族人民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多数是模仿生产劳动时的动作而成,具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

那么,下面就随小编一起从彝族文化的角度去看看彝族的舞蹈吧!

豪迈舞风

彝族被称为火的民族,特殊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使得彝族的舞蹈风格具有高原粗犷、豪放的特征。彝族舞蹈种类繁多,舞蹈动作大多刚劲有力,力度大,而且动感十足。打歌是彝族最常见的一种自娱性舞蹈,跳时人们紧密携手、相互挽臂,面向圈心熊熊燃烧的篝火,脚下踏地为节,且唱且舞。

在打歌高潮时,比男声高八度的音域里,女声边舞边用假嗓应声高唱“罗哩罗,罗哩罗哩罗”,意思就是“虎哇虎,虎哇虎哇虎”,这是对祖先的怀念和呼。舞蹈节奏中舞者们高亢的歌声、强健的脚步声、急促的呼吸声,通过紧紧依靠的身躯将热情传播开来,使人们沉浸在通宵狂舞的气氛中。

动作旋律

彝族人民生活的地区环境恶劣,在与环境作斗争的过程中,彝族人民形成了粗犷豪放、坚强刚毅的民族性格。崇火崇虎的原始崇拜塑造了热情、强悍的民族特性。刀耕火种的劳作方式使劳作的人们形成豁达开朗的性格和朴野刚强的秉性。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造就了彝族舞蹈热烈奔放、节奏明快的动律特点。在篝火燃起时,人们围着篝火跳跃、旋转,有矮步顿足,有跳步搓脚;有拍手,有折腿。步调和谐,动作激烈,彰显了“火”的本性。

造型特点

彝族的舞蹈动作大多是动态的,舞蹈造型的雕塑感不强。但彝族都有高原舞蹈“一顺边”的造型特点。高原民族在生活和劳动中,由于山路崎岖,人们上山,下山,尤其是带着重物时,一侧脚步着地,身体重心多移向一侧,双手也随向一侧自然微摆,逐渐形成了既省力、又能减少危险的顺手顺边保持平衡的一顺边的体态,这种体态慢慢成为日常生活的基本动态,并逐渐升华为“一顺边”的艺术美,成为高原民族共同的审美心理,也形成了高原民族舞蹈中“一顺边”的艺术造型和文化现象。

同时,服饰和道具是民族文化的标志,舞蹈艺术常常通过富有民族特色的服饰和道具来增强舞蹈的动态美,扩大舞蹈的表现力,彰显独特的民族艺术特色。而彝族崇火,因而在很多舞蹈道具方面都与火有关。

6、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