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闻百科,有趣实用的生活常识!

手机版

有趣实用的生活常识!

当前位置:首页 > 星座解梦

精美绝伦的鄂伦春族服饰文化 鄂伦春族服饰纹样

时间:2023-06-24人气:作者: 佚名

精美绝伦的鄂伦春族服饰文化 鄂伦春族服饰纹样

文章目录:

1、精美绝伦的鄂伦春族服饰文化

2、精美绝伦的塔塔尔族服饰文化

3、精美绝伦的俄罗斯族服饰文化

4、精美绝伦的裕固族服饰文化

5、精美绝伦的侗族服饰文化

6、猜你喜欢:

1、精美绝伦的鄂伦春族服饰文化

衣服是人类用来遮蔽身体和御寒的东西,也是民族文化的象征,一个民族穿什么的衣服往往也体现了这个民族的文化特色。作为狩猎民族的鄂伦春族也有着他们独特的民族文化特色。那么,你对鄂伦春族的服饰了解多少呢?接下来,鄂伦春族文化带你了解更多更详细的内容。

以袍式为主

鄂伦春族服装以袍式为主,主要有皮袍、皮袄、皮裤、皮套裤、皮靴、皮袜、套头皮帽、皮手套、皮围裙、皮坎肩等。

没有下半截的皮裤

皮裤多用三张皮在秋冬季制成,裤长只到膝盖下,下半截穿皮套裤。套裤无裤腰和裤裆,只有两条马蹄形裤腿,用皮绳栓在裤带上。男人狩猎、女人砍柴时都习惯穿上它,既保暖,又可以保护里面的裤子,行动起来也很灵便。

踩雪无声的皮靴

兽皮靴是用十几条狍腿皮做靴帮,用一个狍脖子皮做底缝制,轻便、美观,踩在雪上还不容易发出声响

假耳朵皮帽

皮帽多用完整的狍子头皮制作而成。其方法是,将狍子头皮剥下并熟制好,把眼圈的两个窟窿 上黑皮子;再把两个耳朵割掉,用兽皮做两只假耳朵缝上,狍角照旧保留。这种帽子是狩猎的极好伪装,据说如果不换上两只假耳朵,猎人在远处就会误认为是真狍子而出现误伤。

在长期的游猎生活中,鄂伦春人独具匠心,创造了极富民族特色的狍皮服饰文化。狍皮不仅经久耐磨,而且防寒性能极好。不同季节的狍皮,可以制作各种不同的衣着。如秋冬两季的狍皮毛长而密, 皮厚结实,防寒力强,适宜做冬装。夏季的狍皮毛质稀疏短小,适宜做春夏季的衣装。

您可能也喜欢:

乌孜别克族禁忌都有哪些,你知道吗?

傈僳族乐器,属于傈僳族的传统乐器

精美的乌孜别克族的手工业文化

傈僳族图腾预示着什么?

2、精美绝伦的塔塔尔族服饰文化

服饰是一个民族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可以代表着一个民族的文化标志,塔塔尔族的服饰具有独特的风格,和其他民族的服饰差别很大。那么,你知道塔塔尔族文化中的服饰文化有什么特色呢?想知道的话,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塔塔尔族的服装很别致。男子喜穿绣花白衬衣,外加黑色齐腰短背心或黑色对襟长衫,裤子也是黑色的。小帽有黑、白两色绣花。女子以戴镶有珠子的小花帽为美,外面再罩上一块大纱巾,喜穿白、黄或紫红色连衫带绉边的长裙,以耳环、手镯和红珠项链为装饰。

男子在冬季喜戴黑色卷毛皮帽,夏季喜戴绣花小帽,穿白衬衣,外加黑色齐腰短背心或黑色长衫,裤子一般为黑色。典型的男性城市居民上穿宽袖直领,对襟开胸的白衬衫,外加黑色齐腰的短背心,或者是黑长衫,腰扎皮带。裤子一般也是黑色,宽裆紧腿。脚上穿的是皮鞋或者是长筒皮靴。

女性城市居民喜欢穿宽大的宽大的连衫带皱边的长裙子,颜色多为白、黄、酱色,上装的袖口都很小。脚上穿的是皮鞋或花皮靴。喜欢戴镶有珍珠的小花帽,有的还要加上一块大头巾。通常的装饰品扔耳环、手镯、戒指、项链、领口上的胸针等。乡村女性居民一般都喜欢扎头巾,戴小帽的很少。身上穿的也是连衫长裙,但往往要在胸口上加一块围巾。塔塔尔族妇女善刺绣。塔塔尔族的服饰干净、整洁、艳丽,表现了一种功利性的美。

您可能也喜欢:

动听的高山族口弦文化

东乡族的节日习俗都有哪些?

盘点:你所不知道的高山族的传说

独龙族禁忌是什么,你知道吗?

3、精美绝伦的俄罗斯族服饰文化

俄罗斯族也是中国众多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最早是来自于俄罗斯人迁移到中国的人,最后经过多年的发展俄罗斯人最后成为了俄罗斯族,他们也创造了俄罗斯与汉族文化相结合的饮食和文化。下面的俄罗斯族文化问您带来俄罗斯族的服饰文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俄罗斯族是俄罗斯移民的后裔,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俄罗斯族总人口为15609人。俄罗斯族在全国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均有分布,主要集中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北部、黑龙江北部和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的呼伦贝尔市等地共约1.4万人,占俄罗斯族总人口的89.40%。

“俄罗斯”一词起源于欧洲古代一个东斯拉夫部落的名称“罗斯”,俄罗斯族的先民最早居住在欧洲东部,公元1世纪时被罗马史家称为“维勒底人”,他们居住在维斯杜拉河及波罗的海南岸,从事农牧业,公元6世纪时,已有罗斯之称。10世纪,罗斯大公奥列格控制了以基辅为中心的周围部落,13世纪,基辅罗斯被蒙古人吞并,归入蒙古人建立的金帐汗国。

元朝文宗皇帝时,曾征调金帐汗国境内的1万名罗斯军人入大都充扈卫亲军,并赐给土地令其耕种,这是历史上俄罗斯人大批进入中国的最早记载,中国的史书中称他们为色目人。从14世纪起,俄罗斯人脱离古代罗斯部族,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以莫斯科为中心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国家。

在种族分类上,俄罗斯族属于欧罗巴人种(白种人)。人体特点是肤色白,眼睛呈棕色或蓝色,鼻高、唇薄、细软黄发、身材高大,第三类毛发(胡须、腋毛等)中等发达。中国的俄罗斯族由于与周围民族通婚,体质逐渐变化,具有黄种人特征。

中国的俄罗斯族早在18世纪初从沙皇俄国迁来的,18世纪后期,由于不堪忍受沙皇俄国的残酷统治,大批俄罗斯人迁来中国,尤其是在19世纪末和俄国十月革命前后,更多的俄罗斯人从西伯利亚等地涌入我国新疆北部地区、东北各地和内蒙古东北地区。俄国十月革命后,又有一些人为躲避战争,进入中国。

那时他们被称为“归化族”,他们聚居的村落被称为“归化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为俄罗斯族,被确认为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同其他各族人民一样,享有平等的权力。我国俄罗斯族的生活习俗、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等,基本上与俄罗斯的俄罗斯人相同。

由于俄罗斯族迁来我国的时间不长,他们当中有不少人在前苏联国家还有自己的亲友。新中国成立后,他们之间又恢复了关系,不少人要求返回家乡与亲人团聚。50年代,经中苏两国政府协商同意、并帮助他们陆续迁回家乡。此外,也有部分俄罗斯族迁往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地,因为那里也有他们的亲族,因此,中国现有俄罗斯族的人口数量已经不多了。

俄罗斯族的传统服饰丰富多彩,人们在不同季节里,选择不同颜色、不同款式的衣着。男子夏季多穿丝绸开衩长袍、长裤,或穿白色绣花衬衫和灯笼裤,戴八角帽;冬天穿皮衣和棉衣,戴羊皮剪绒皮帽,穿高筒皮靴或毡靴。

妇女夏季多穿短上衣和短袖、半开胸、卡腰式、大摆绣花或印花的连衣裙,也有的上穿无领绣花衬衫,下穿自制的白色大长裙,上面绣着色彩鲜艳的图案花纹;春秋季节多穿西服上衣或西服裙,头戴色彩鲜艳的小呢帽,上面插着羽毛做装饰,冬季穿裙子,外套半长皮大衣,脚穿高筒皮靴,头戴毛织大头巾或皮帽。男女汗衫的衣领、袖口和前胸等部位缀精美细密的刺绣几何图案或花草图案,色彩鲜艳,对比强烈。

老年人的衣着保持了前苏联传统的款式,男的大多穿制服、马裤、皮靴或皮鞋,也有穿分岔长袍,大裆长裤的;女的大多穿无领绣花短衣,下穿自织的棉布长裙,腰系一条花布带,也有穿连衣裙的。

俄罗斯族妇女的头饰颇具特色,年轻姑娘与已婚妇女的头饰有严格区别。少女头饰的上端是敞开的,头发露在外面,梳成一条长长的辫子,并在辫子里编上色彩鲜艳的发带和小玻璃珠子。已婚妇女的头饰则必须严密无孔,即先将头发梳成两条辫子,盘在头上,再严严实实地反辫子裹在头巾或帽子里面,否则就被认为是否礼貌的行为。

4、精美绝伦的裕固族服饰文化

裕固族是生活在大草原的少数民族,他们有着属于自己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而服饰是最能体现直接体现一个民族的特色。他们的服饰在广阔的草原中显得更加的得体、大方。下面的裕固族文化为你带来精美绝伦的裕固族服饰文化,一起来看看吧。

裕固族历史上是个“逐水草而居”的民族,他们的祖先很早以前就生息在我国西北地区,与那里的各民族互相往来。在这一过程中,裕固族服饰既与游牧文化息息相关,也受到相邻各民族潜移默化的影响。另外,裕固族的族源和民族形成的历史,也造成了裕固族服饰文化的多元成分。裕固族的服装样式与藏、蒙服装有类似之处,都属于袍服,但由于裕固族有自己特定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有自己独特的历史传统和审美观,因此也就形成了不同于其他民族的风格。

裕固族穿自纺自织的褐子衫或毡片长袄,冬季有钱人穿挂面的皮袄皮袍,穷人穿光板皮袄。妇女佩戴长形头面等饰物,她们擅长刺绣,在衣领、衣袖、布靴上常绣有各种花草和各类动物图案,特别是各种牲畜的图形,形象活泼生动,独具特色。

裕固族服饰绚丽多彩,内涵丰富。裕固人虽然有两种语言并存,并且处在高山、沙漠、草原的生态环境中,经营畜牧业,与其他藏、蒙古、汉等民族长期和睦相处在一起,又经过了漫长的历史演变,但还是保存着浓郁的古代北方草原马背民族的服饰文化特色。裕固族男、女均穿戴镶边白毡帽,身穿高领偏襟长袍,束腰带,衣袍袖口、下摆口、两侧衩口镶有多色图案花边,足穿高腰子翘头皮靴或花边布鞋,按季节、地区分为坎肩、夹、绵、毡、布、皮衣,视经济条件由绸、缎、布、褐、皮作料。

“衣领高、帽有缨”,是裕固族服饰的一大特点,生活和文化传统形成了服饰上的审美标准,服饰的样式、花色、刺绣图案、花纹都按其民族习惯形成并代代相传。民间流传着“水的头是泉源,衣服的头是领子”,“帽无缨子不好看,衣无领子不能穿”的民歌。

裕固族的服饰喜欢用红、蓝、黑、白等对比强烈的色彩,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如头面的编织图案,虽然极为简单,仅以方、圆几何形状的组成,但因以红色为底,以蓝、白、黄、黑构图,故十分显目,而不使人觉得单调;尤其是银牌缀在红色的头面上,更见效果,立体感极强。又如白毡帽上镶以红、黑色的边沿饰纹,也因色彩的对比分明,而使边沿饰纹非常清晰,令人产生玲珑、轻快的美感。这种以对比色彩强烈来造成图案醒目、生动的手法,在绿色的大草原中,显得很得体,与裕固族粗犷、豪放的性格相协调。

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裕固族服饰的结构和功能也在发生着变化。现在裕固族人平时很少穿戴民族服装,只有在节日或喜庆场合才穿一下,而且有些人穿,有些人已经不习惯穿,民族服装已成为裕固族文化的一种点缀。但是近年来在裕固族服饰方面又出现了两种新的现象:一是把长年压在箱子底下的裕固族服装翻出来,成立了民族服装模特队。二是将裕固族妇女的红缨帽子按比例缩小,制成旅游纪念品出售。由于裕固族帽子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民族特色,这种旅游纪念品颇受大家欢迎。

裕固族服饰的特点

裕固族服饰中保存了部分古代先民的服饰特色,吸收了其他民族的部分服饰特点,形成了现在的独具特色的裕固族服饰。

取材于畜牧业

裕固族世代以畜牧业为主,因而形成了具有牧业民族特色的服饰文化。早期,他们逐水草而居,游牧于茫茫戈壁滩,住帐篷,穿白茬羊皮袄或红高领子的衣服及长统皮靴。其服饰用料取之于畜牧业本身,衣着式样简单,且耐寒、防沙等。

分礼服和便服

随着社会的发展,裕固族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除畜牧业仍居主要比重外,农业、林业及其他行业发展起来了。牧区的裕固族仍然穿长袍、皮靴,而在农区及城镇以穿制服为主,只在节日、喜庆的日子才穿传统服饰。其服装有礼服和便服之分。

衣服长度相当于身长

裕固族服饰具有自己民族的特色。男女均穿高领、大襟、右衽长袍,长度相当于本人身长,着长裤。

曾留辫子

过去,裕固族男子有留长辫子的习俗,并将带有丝线辫梢的发辫盘在头顶上,现在多留短发。

鲜血的帽子

裕固族妇女的头饰很具特色。她们头戴喇叭形红缨帽或用芨芨草编织的帽子。据说这帽子是为纪念本民族历史上一位被害女英雄的,红缨穗子代表其牺牲时头顶的鲜血。

5、精美绝伦的侗族服饰文化

早在中国山顶洞人时代,人们就懂得制作服饰,早期是用来御寒保暖,随着历史的推移与发展,人们开始对服饰产生要求。中国民族文化中的服饰文化有较为重要的意义。今天带大家看侗族文化,寻找侗族服饰的独特之处,精美绝伦的侗族服饰到底有什么渊源,一起看看吧。

历史

侗族的服饰文化早在古时就有记载。唐朝李延寿编撰的《北史·僚传》上有“僚人能为细布,色致鲜净”的记载,反映了当时侗族先民的纺织技术和染色技艺。到宋朝有关侗族服饰的记载逐渐增多。《老学庵笔记》卷四说:在辰、沅、靖等州,有仡伶,“男未妻者,以金鸡羽插髻”。“女以海螺数珠为饰”。《小方壶斋舆地丛钞》说:苗童(侗)之未妻者“罗汉”,“皆髻插鸡羽”。《黎平府志》载洪饴孙诗说:“高楼翠压千重树,雉尾饵环拜回互”,逢年之正月,“月也航年”时,男子头插鸡尾,穿着古装,吹着芦笙,威威武武。

明朝弘治《贵州图经新志》说:黎平府属“男子科头跣足,或趿木履”,“妇女之衣,长裤短裙,裙作百褶裙,后加布一幅,刺绣杂文如绶,胸前又加绣布一方,用银钱贯次为饰,头髻加木梳于后”,“好戴金银耳环,多至三五对,以线结于耳根。绣花绅如锦,钭缝一尖于上为盖头,脚趿无跟草鞋”。

清朝文献也有类似记载。还说:“侗人、椎髻,首插雉尾,卉衣”,“罗汉首插雉羽,椎髻裹木梳,着半边花袖衫,有裤无裙,衫最短,裤最长。女子挽偏髻,插长簪,花衫、耳环、手镯与男子同,有裙无裤,裙最短,露其膝,胸前裹肚,以银镊缀之,男女各徒跣”。至近百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各民族的交往增多,特别是清朝“改土归流”的实施,侗族北部方言区的汉化程度十分显着,南部方言区的服饰亦有所变化,唯南部山区的黎平、榕江、从江等地变化不大,仍保持着传统的特色。这是侗族的绣花上衣,它是将花纹绣在绣片上,然后根据需要把绣片剪成大小不等的块缝在衣服上,拼成整件衣服的图案。

传说中黔东南地区侗族服饰有四大款式。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侗族经过了漫长而艰辛的迁徙才形成今天的分布区域,形成了不同款式的侗族服饰。侗族的服饰,若以居住的地域划分,可大致分南北两种类型,各具特色。北部地区天柱,锦屏等地,由于水陆交通较为便利,生产水平较高,文化水平较发达。因此,男子服饰的演变与汉族服饰基本相似。唯妇女的服饰除县城地区外,仍保持着传统的特色。

南部侗族地区的服饰则迥然不同。由于地处山区,交通不便,因而至今仍保持着较为古老的裙装。南侗善绣,服饰极为精美,女子穿无领大襟衣,衣襟和袖口镶有精细的马尾绣片。图案以龙凤为主,间以水云纹、花草纹,下着百褶裙,脚蹬翘头花鞋。髻上饰环簪、银钗、头戴盘龙舞凤的银冠,并佩戴多层银项圈和耳坠、手镯、腰系腰带,银腰萎,青布包头,下着宽大长裤,穿草鞋或赤脚。盛装时穿古老的牯脏衣、百鸟衣、银朝衣、月亮衣等等。

您可能还会喜欢:

蒙古族最隆重的节日有哪些?

详解:蒙古族的生活习俗

蒙古族的那达慕由来及历史

摩梭族的民风民俗有哪些?

6、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