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闻百科,有趣实用的生活常识!

手机版

有趣实用的生活常识!

当前位置:首页 > 星座解梦

中国戏剧的发源地之一:山西四大梆子区别

时间:2023-09-28人气:作者: 佚名

中国戏剧的发源地之一:山西四大梆子区别

文章目录:

1、中国戏剧的发源地之一:山西四大梆子区别

2、“世界茶都”,中国茶文化发源地

3、武夷四大名枞,大红袍的发源地

4、浅谈中国太极拳发源地的历史

5、湖湘文化的发源地,四大书院之岳麓书院

6、猜你喜欢:

1、中国戏剧的发源地之一:山西四大梆子区别

山西在中国戏剧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中国戏剧的发源地之一。

山西省的汉族戏曲剧种中,有四大梆子之说,分别为蒲剧、晋剧、北路梆子和上党梆子。

今天的上党梆子,就为你介绍这四大梆子,以及它们之间有何区别。

山西是我国的戏曲之乡,各地方戏剧源远流长,品类繁多,而其中的大戏,是人称“山西四大梆子”的蒲剧、晋剧、北路梆子和上党梆子。蒲剧、晋剧、北路梆子同根异枝,一脉相承,皆为梆子声腔的正宗,而且群众基础甚广。

一、蒲剧

蒲剧,又称蒲州梆子,是山西四大梆子戏中最古老的剧种,因起源于晋南蒲州而得名。它形成于明末,盛行于清代,剧目多达一千余个。蒲剧的艺术风格,慷慨激越而又委婉柔和,粗犷豪放而又细腻缠绵,同时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在晋南民间深受喜爱。

蒲剧的音乐包括唱腔、曲牌和锣鼓三部分:剧目有本戏、折戏等500多个,分别以唱、做、念、打取胜的剧目均有。有群众中影响最大者为《窦娥冤》,这台戏集蒲剧演员的精华,珠联璧合,艺术精湛,称誉一时。蒲剧在表演特技上主要有帽翅功、翎子功、髯口功、梢子功、椅子功、幡子功、跷功、扇子功等。

二、晋剧

蒲州梆子传到晋中,与当地的秧歌及说唱艺术相融合之后,就形成了中路梆子。到清朝同治以后,中路梆子的名气愈发响亮,开始流传到河北、内蒙古、陕西、甘肃等地,博得当地人喜爱,以后就以“晋剧”之名称誉于世。从咸丰、同治年间开始,晋剧唱响不衰,盛事迭出。尤其在清道光之前,晋剧曾一度雄踞北京剧坛,以至成为山西的代表剧种。

在清末民初,晋中盆地的商业经济迅速发展,经济发展带动了文化素养的提高,对中路梆子的唱腔和音乐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中路梆子的鼎盛时期在20世纪30年代,当时,丁果仙、张宝魁、三儿生等中路梆子各派名伶相继在全国走红。而近几十年间,晋剧涌现出王爱爱、田桂兰、宋转转、吴爱卿等一大批优秀演员,他们在晋剧舞台上闻名遐迩,显示出晋剧艺术的可喜景象。

三、北路梆子

受到蒲剧传播的影响,晋北产生了声腔激越、风格豪爽的北路梆子。明朝末年,两次大规模移民使大量晋南人迁居晋北。移民心恋故土,喜闻乡音使蒲剧在晋北渐渐传播开来。在与当地语言和民间艺术的融合中,最终形成了以古代燕赵“慷慨悲歌”的边塞风骨遗存为基本特色的北路梆子戏。

北路梆子的主要剧目现存的有400多个,其中大部分取材于历史演义和古典小说。也有一些反映古代社会生活的剧目。此外,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曾编过不少反映当时斗争生活的现代题材剧目。

北路梆子的传统剧目有以下几个艺术特点:一、民间色彩浓厚,在表现神怪等故事情节时也赋予了普通百姓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情趣;二、语言生活化,通谷易懂,老百姓易接受;三、唱词多,这也是最显著的一个特点。

四、上党梆子

上党梆子,起源于素有深厚戏曲传统的古上党郡泽、潞二州,由明清时期外地传来的罗罗戏、卷戏和地方小戏俗曲,融汇从晋南、晋中流入的梆子戏而成。

上党梆子经过历代艺人的探索、创造,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表演程式和艺术风格。上世纪80年代,上党梆子异军突起,涌出《杀妻》、《借粮》、《两地家书》等一批新鲜剧目,并在表演、音乐、舞台等方面有所创新,使上党梆子在保持原剧种特色的基础上,使剧情更加抒情、动人,受到观众的喜爱。

结束语:山西四大梆子,在山西省乃至全中国的汉族戏曲剧种中都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其发展成熟的历程,积累了深厚的艺术积淀,是值得今人去保护、继承、发扬的文化财富。

2、“世界茶都”,中国茶文化发源地

中国是一个饮茶大国,现如今世界各地有着不少的茶叶均是从中国发展出去的。而在中国想要喝到好茶自然是要去茶文化的发源地,你知道在哪吗?

那么,本期茶文化知识一起来了解下吧!

还想了解》》饭桌上茶壶怎么放?

2015年中国科学院正式证实,从陕西汉阳陵出土的植物样品为古代茶叶,这些茶叶距今已经有2100多年的历史,而近日,汉阳陵出土的茶叶又获得了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成为了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茶叶。

6000多年前,生活在浙江余姚田螺山一带的先民就开始植茶树,田螺山是迄今为止考古发现的、我国最早人工种植茶树的地方。秦统一中国后,促进了四川和其他地区的经济交流,种茶和饮茶才由四川逐渐向外传播。先流传至长江流域。

公元前2世纪,西汉司马相如在《凡将篇》中提到的“荈诧”就是茶;西汉末年,在扬雄的《方言》中,称茶为“蔎”;在《神农本草经》(约成于汉朝)中,称之为“荼草”或“选”;西汉后期到三国时代,茶发展成为宫廷的高级饮料。

如在汉代《赵飞燕别传》中,有一节关于饮茶的记载。汉成帝崩,“后(即帝后)寝惊啼甚久,侍者呼问,方觉,乃言曰:适吾梦中见帝,帝自云中赐吾坐,帝命进茶。左右奏帝,后向日侍帝不谨,不合吸此茶。”这就说明在当时,茶已成为皇室中的一种饮料了。

东汉的《桐君录》(撰人不详)中谓之“瓜芦木”;南朝宋山谦之的《吴兴记》中称为“荈”;东晋裴渊的《广州记》中称之谓“皋芦”;西晋到隋朝,茶逐渐成为普通饮料。关于饮茶的记载也日益增多。《广陵吾老传》中载有:“晋元帝时,有老姥每旦独提一器若,往市留之,市人竞买”之句,说明茶已逐渐成为普通饮料。

5世纪,北方饮茶相效成风。六七世纪再传播到西北。随着饮茶习惯的广为传播,茶叶消费量迅速增加,从此,茶叶成为中国各族人民普遍喜爱的一种饮料。唐代陆羽(728—804)在《茶经》中指出:“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

在神农时代(约在公元前2737年),即已经发现了茶树的鲜叶可以解毒。《神农本草经》曾有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解之”。反映的就是古代发现茶治病的起源,这说明中国利用茶叶最少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

至唐、宋时代,茶已成为“人家一日不可无”的普遍饮用之品。文学家王心鉴作《咏茶叶》一诗称:千挑万选白云间,铜锅焙炒柴火煎。泥壶醇香增诗趣,瓷瓯碧翠泯忧欢。老聃悟道养雅志,元亮清谈祛俗喧。不经涅盘渡心劫,怎保本源一片鲜。

明代顾炎武的《日知录》写道:“秦人取蜀,始知若饮事。”可见,饮茶风习是从四川传出来的。因为隔着千山万水,“蜀道”险阻,种茶、饮茶局限于四川一带。

3、武夷四大名枞,大红袍的发源地

福建武夷山,该地最有特色的名茶便是《大红袍》、《铁罗汉》、《白鸡冠》和《水金龟》了,被称为四大名枞。今天,我们要来关注的中国茶文化是“大红袍”,这是一款珍贵、极其稀有的名茶,感兴趣的朋友不妨一起来看看福建文化吧。

“大红袍”名枞茶树,生长在武夷山九龙窠高岩峭壁上,岩壁上至今仍保留着1927年天心寺和尚所作的“大红袍”石刻,这里日照短,多反射光,昼夜温差大,岩顶终年有细泉浸润流滴。这种特殊的自然环境,造就了大红袍的特异品质,大红袍茶树现有6株,都是灌木茶丛,叶质较厚,芽头微微泛红,阳光照射茶树和岩石时,岩光反射,红灿灿十分显目。

关于“大红袍”的来历,还有一段动人的传说呢,传说天心寺和尚用九龙窠岩壁上的茶树芽叶制成的茶叶治好了一位皇官的疾病,这位皇官将身上穿的红袍盖在茶树上以表感谢之情,红袍将茶树染红了,“大红袍”茶名由此而来。“大红袍”茶树现经武夷山市茶叶研究所的试验,采取无性繁殖的技术已获成功,经繁育种植,已能批量生产。

“大红袍”茶的采制技术与其他岩茶相类似,只不过更加精细而已。每年春天,采摘3—4叶开面新梢,经晒青、凉青、做青、炒青、初揉、复炒、复揉、走水焙、簸拣、摊凉、拣剔、复焙、再簸拣、补火而制成。

“大红袍”的品质特征是:外形条索紧结,色泽绿褐鲜润,冲泡后汤色橙黄明亮,叶片红绿相间,典型的叶片有绿叶红镶边之美感。大红袍品质最突出之处是香气馥郁有兰花香,香高而持久,“岩韵”明显。大红袍很耐冲泡,冲泡七、八次仍有香味。品饮“大红袍”茶,必须按“工夫茶”小壶小杯细品慢饮的程式,才能真正品尝到岩茶之颠的韵味。

武夷名枞中数大红袍享有最高的声誉。可谓是乌龙茶中的“茶中之圣”了。大红袍的特异品质,使岩茶爱好者更增加了对它的好奇心,传说颇多。有的说:茶野生绝壁,人莫能登,每年茶季,寺僧以果饵山猴采之。

还有的说:树高十丈,叶大如掌,生峭壁间,风吹叶堕,寺僧拾制为茶,能治百病。当地还传说大红袍为岩上之神所有,寺僧每于元旦日焚香礼拜,泡少许供佛前,茶可自顾,无需人管理。有偷窃者,立即腹痛,非弃不愈,因此系神所栽,凡人不能先尝。

铁罗汉:

武夷最早的名枞。清代郭柏苍《闽产录异》(1886年)载:“铁罗汉为武夷宋树名,叶长。”其成名较早。原产地传说较多的是武夷山慧苑岩内鬼洞中(亦称蜂窠坑),该地两边崖壁耸立,茶即产于一狭长丈许的地带,边有小涧水流。竹窠岩也有一株与此齐名。另一传说,以竹窠岩为原产地。

据史料记载,唐代民间就已将其作为馈赠佳品。宋、元时期已被列为“贡品”。元代还在武夷山设立了“焙局”、“御铁罗汉园”。清康熙年间,开始远销西欧、北美和南洋诸国。当时,欧洲人曾把它作为中国铁罗汉叶的总称。武夷岩铁罗汉条形壮结、匀整,色泽绿褐鲜润,冲泡后铁罗汉汤呈深橙黄色,清澈艳丽。

叶底软亮,叶缘朱红,叶心淡绿带黄;兼有红铁罗汉的甘醇、绿铁罗汉的清香;铁罗汉性和而不寒,久藏不坏,香久益清,味久益醇。泡饮时常用小壶小杯,因其香味浓郁,冲泡五六次后余韵犹存。主要品种铁罗汉、有武夷水仙、武夷奇种等,多随铁罗汉树产地、生态、形状或色香味特征取名。

特征:植株高大,树姿半开张,分枝较密,叶片呈水平状着生。叶长椭圆或椭圆形,叶色深绿,有光泽,叶面微隆起,叶缘微波,叶身平,叶尖钝尖,叶齿稍钝浅密,叶质较厚脆。芽叶紫绿色,茸毛较少,一芽三叶百芽重42。0g。花冠直径3。5cm,花瓣6-7瓣,子房茸毛多,花柱3裂。

特性:牙叶生育力较强,持嫩性较强。一芽三叶盛期在4月中旬。产量高,每667平方米产乌龙铁罗汉200kg。春铁罗汉一芽二叶干样约含氨基酸2。9%、铁罗汉多酚29。7%、咖啡碱3。7%。制乌龙铁罗汉,品质优,铁罗汉为千年古树,稀世之珍,产于福建省武夷山东北部天心岩下永乐禅寺之西的九龙巢。

现陡峭绝壁上仅存4株,壁上有朱德题刻的“铁罗汉”三字,由岩缝渗出的泉水滋润,不施肥料,生长茂盛,树龄已达千年。铁罗汉铁罗汉树为灌木型,树冠半展开,分支较密集,叶梢向上斜生,叶近椭圆型,叶端钝略下垂,叶缘微向面翻,叶色深绿光泽,内货稍厚面发脆,嫩芽略壮,显亮,深绿带紫。

4、浅谈中国太极拳发源地的历史

中国功夫在世界上的名声都是非常响亮的,其中太极拳在功夫的地位可以说是泰山北斗了,相当多的影视作品都有太极拳的身影,在生活中,在晨练的时候也是经常能看到一些人打着太极强生健体,你知道太极拳的发源地是哪里吗?本期民族文化为你解析。

张三丰创拳说

由于太极拳的理论根据是中国古典哲学中的“太极理论”,而道家和道教乃是此理论的发挥者,于是道教、道家与太极拳的关系问题也引起武林人士的重视,张三丰创拳说实则是这一现象的反映。这一观点由来已久,“陈王庭创拳说”盛行以前,即为传统定论。如杨澄甫所着《太极拳体用全书》自序中曰:“先大父更诏之曰,太极拳创自宋末张三丰,传之者,为王宗岳、陈州同、张松溪、蒋发诸人相承不绝。”且附有《张真人传》。更早如李亦畲《太极拳小序》中也说:“太极拳始自宋张三丰”。今人亦多有赞同此说者。其佐证文献如《三丰全书》。其中记载“少林为外家,武当张三丰为内家”等。

陈家沟起源说

这种观点认为,太极拳为明末陈王庭所编创。持此观点的代表人物为武术史研究者唐豪、顾留馨等。唐豪先生在实地考察了河南温县,并查阅了县志和《陈氏家谱》等后得出此结论。主要依据为陈王庭遗诗中有:“叹当年,披坚执锐,扫荡群寇,几次颠险。蒙恩赐,枉徒然!到而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闲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趁余闲,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作为其编创太极拳之论据;再者,据《陈氏家谱》载,陈王庭为“陈氏拳手、刀枪创始之人也。”由于广为流行的几大类太极拳与陈式太极有着渊源或师承关系,故加重了此说法的权威性。在一段时间内,这一观点曾占主导地位,如《简明武术辞典》等书中均用此观点。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仅经过短短两天考察,就将温县命名为中国太极拳发源地,此举亦被多数人质疑。

王宗岳创拳说

王宗岳在中国太极拳史上的重要地位,为历代拳家所公认。他首次运用易学概念,并阐发《周子全书》于拳理之中,写成《太极拳论》。遂使“太极拳”名称得以确立,其文也成为太极拳传统理论的顶峰:由于王宗岳第一次较为系统地论述了太极拳拳理、拳技,且王在武史中有迹可查,故有人据此认为王宗岳总结前人经验,首创太极拳于世,后传人陈家沟:因现存有文献记载,“王宗岳传拳蒋发,蒋再传陈长兴”之说。

武当山创拳说

中国武术与宗教渊源颇深。至少在理论上可见其广泛的牵涉。而流行的“内家”“外家”之分,将武当归于内家,少林归于外家,其立论客观与否,可另为议论。但无疑加重了武术的宗教色彩。与此相应,出现“太极拳起源于武当山”的观点,也就是很自然的事了。持这种看法的认为,“炼丹”是中国道教的一大活动内容,也是古代研究养生术的一种方法。武当道士在长期的内丹实践基础上(多为静功),结合呼吸吐纳以及导引方法,发挥而成太极拳,其主要作用在于疏通经络(如带脉、任、督脉等),调和气血,以达抗病延年之效。再吸收其他拳法之精髓而具技击之功。

其他观点

如陈家沟的陈卜创拳说;唐代许宣平创拳说;唐代李道之创拳说(称“先天拳”);唐代胡镜子创拳说;戚继光创拳说(因其所着《纪效新书》中所载拳图与今之太极拳具有很大程度上的相似性);南北朝韩拱创拳说等等。这些说法大都言之有源;或据拳法名称;或据拳理记载;或据历史源承线索。这些说法也都有附合者。对于各种论点,持论证者固然言之凿凿,反对者也有声有色。

您可能也喜欢:

传统文化:传统汉族服饰文化

维吾尔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春节传说之老鼠嫁女的传说

是礼帽不是礼貌,礼帽的由来

5、湖湘文化的发源地,四大书院之岳麓书院

湖湘文化,指的是历史上在湖南一带形成的区域性文化。而提到湖湘文化,就不得不说位列我国历史四大书院之一的岳麓书院了,它被称为湖湘文化的发源地,如今是湖南大学的一个院系,仍然在进行文化研究和传播,履行着书院的职能。那么今天就让我们来了解,湖湘文化的发源地——岳麓书院。

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原僧人办学的遗址上,即岳麓山下的抱黄洞附近正式建立起了岳麓书院。北宋大中祥符(1008-1017)年间,岳麓书院进入了北宋的鼎盛时期,在当时的山长周式执掌下,岳麓书院的

6、猜你喜欢:

标签: 山西  梆子  区别  戏剧  发源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