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闻百科,有趣实用的生活常识!

手机版

有趣实用的生活常识!

当前位置:首页 > 星座解梦

传统的继承,阿昌族户撒刀锻制技艺 阿昌族户撒刀手工锻制的意义是什么

时间:2023-10-01人气:作者: 佚名

传统的继承,阿昌族户撒刀锻制技艺 阿昌族户撒刀手工锻制的意义是什么

文章目录:

1、传统的继承,阿昌族户撒刀锻制技艺

2、阿昌族的传统节日 习俗活动有哪些

3、阿昌族人民的传统节日:阿露窝罗节

4、传统节日:阿昌族的风俗习惯

5、技艺介绍,阿昌族工艺品传统

6、猜你喜欢:

1、传统的继承,阿昌族户撒刀锻制技艺

阿昌族户撒刀锻制技艺流传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县西北部的户撒乡,主要集中在潘乐、户早、隆光、相姐、明社、曼炳6个村。户撒刀也叫阿昌刀,因陇川县户撒乡主要是阿昌族聚居区而得名。且随本期的阿昌族文化来了解下阿昌族户撒刀的锻制技艺。

户撒盛产刀具,而且极富民族特色,远销缅甸及境内怒江以西地区,为各民族所喜爱,有景颇族、傈僳族最喜爱的背刀,有傣族、阿昌族喜爱的尖刀和砍刀,还有专为藏族打的腰刀和长刀,以及其他民族用的菜刀、镰刀……户撒刀工艺独特,质地精良,锋利耐用,有"柔可绕指,削铁如泥"之誉,在省内外久享盛名。

制作工艺

阿昌族打制刀具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打制的刀具"炼极精纯,柔可绕指,剁铁如泥",用木、皮、银等材料配制的刀鞘也极为精美。

户撒刀制作过程须经下料、制坯、打样、修磨、饰叶、淬火、创光、做柄、制带、组装等10道工序,尤以淬火技艺最为突出,通过热处理使刀叶的硬度和韧性达到最佳状态,如史所称是"柔可绕指,吹发即断,刚可削铁"。采用的工具有木制风箱、铁、泥、石混合做成的火炉,以及锤、钳、铁枕等。制刀时,选用保山、腾冲一带出产的钢材,放到炉火中反复加热、锻打、刮磨成刀坯后,再蘸水淬火。淬火技术要求很高,刀剑质量的好坏,往往取决于淬火技术的高低,有一种薄韧可弯的背刀就是蘸水后经过香油回火,反复加工制成的。

户撒刀种类繁多,工艺特别,有背刀(长刀)、砍刀、腰刀、藏刀(专为藏区生产)、匕首、宝剑等近百种花色品种,工艺方面以背刀(长刀)和藏刀最为精巧和典型。花钢背刀采用红、白铁皮和青钢混合打制面成,具体为红铁皮一层,白铁皮一层,叠起,然后烧化铁皮的表面让它们粘成一块铁条,刀口背上加青钢,打成刀型后,把它铲白,磨光滑,刀面上就呈现出红、白、青三种颜色,花钢背刀由此得名,花钢背刀刀体美观,刀口锋利,深受滇缅边境各族男子青睐,既是显示英武的装饰品,也是农业耕伐木的生产工具和防身武器。藏刀宽而厚,工艺精巧,长短不一,刀把上镌刻有"猛虎长啸","飞燕迎春"等精制花纹,藏族人民配挂在身上是一种装饰品。

2、阿昌族的传统节日 习俗活动有哪些

在我国少数民族当中有着自己的传统节日和习俗活动,那么在阿昌族中哪些传统节日呢?又有哪些习俗活动呢?接下来就跟随本期的少数民族的节日一起来看看吧!

阿昌族的传统节日

撒种节和尝新节

撤种节和尝新节,是阿昌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三月十日和八月十五日举行。届时,家家户户都按照传统的习惯,打扫庭院,房屋,准备鱼肉,米线,酸性食物和米酒,再到地里拔上一蔸籽儿结得最大最多的芋头,砍上一颗结了双穗的玉米,然后把玉米和芋头捆扎在一根三、五尺长的竹杆上,放在堂屋的左角或右角。随后,用新谷舂成米蒸成饭,杀上一只肥鸡,摆在祭桌上,缅怀祖先。

这一天,阿昌族人还要接回出嫁的姑娘,全家团聚。饭后,男子穿着蓝、黑或素色对襟短上衣,黑色长裤;妇女着合襟上衣,裙、系围腰,颈上挂银质项圈,项圈上系有银链、银须、银元等饰;少女则将辨子盘于头顶。大家聚集于村寨前后唱歌跳舞,热闹异常。

撒种节和尝新节的起源已久。相传,很久以前,阿昌族人民中有个老婆婆,每年八月中旬,庄稼成熟的时候,她总是把颗粒饱满的各种谷物的良种,选留下来,到来年插种的时候,送给别人。由于她经常帮助村里村外的人家,提高耕作技术,因而受到人们的爱戴和尊重。

一年八月,老婆婆在即将收获前死去。人们为这位终身勤劳的宽厚老人没有吃上自己种的粮食,穿上自己织好的新布衣服就离开了人间而感到伤心。于是就把她生前种的稻米,豆类、蔬菜做成香喷喷的饭菜,把她织的布做成新衣,敬献在老人灵前。

以后,每年家历八月十五日,阿昌族家家户户都要把屋子收拾得干干净净,用当年收的稻米、豆类、瓜果等做成饭吃一顿,这样就形成了阿昌族的尝新节。老婆婆死后的第二年三月,人们把她留下的种子,撒到地里,千是每年农历三月十日,又形成阿昌族的撒种节。直到今天,阿昌族人民还利用媳妇回娘家过撒种节的机会,交流农种物品种,以达到增产丰收的目的。

会街

会街,是阿昌族人民的传统集会,多在每年农历九月中旬举行。阿昌族信仰小乘佛教,会街原属宗教集会。传说“个打马”(阿昌语,意思是菩萨)在上天取经的路途上,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把经书取到,并决定九月十五日返回人间。阿昌族人民为了迎接“个打马”的归来,便扎起青龙、白象,由男女青年收斋米,煮出斋饭供斋。以后,逐渐演变成民族节日。

届时,男子穿蓝、黑或白色对襟上衣,黑裤,斜背一个“筒帕”,打包头,脑后留一尺多长的包头布,已婚女子穿袖长而窄的对襟衣和遮往膝盖的裙子,裹绑腿,缠黑布或蓝布包头。姑娘们多是将一根发辨盘于头顶,用二指宽的布围在辨子里,胸前并排四个银纽扣,扣上挂四根长长的银链,戴银沧花和项圈,耳环等首饰。会街期间,主要是耍自象,舞青龙。白象和青龙是村寨里的艺人用竹木精心编扎的,一般是竹木做架,纸糊身,布做象鼻。耍白象时,一人藏在自象的肚里,双手拉动连着象鼻带有滑轮的绳子,象鼻子就上下左右的甩动起来。青龙,由盛装打扮的小伙子挥舞,表演各种动作。

会街开始,人们给白象、青龙系上红绸,各村寨的男女老少簇拥着耍白象,舞青龙的队列,敲锣打鼓绕寨一周,然后来到广场,将白象、青龙围在中间。顿时,象脚鼓声,锘锣声,镲声齐鸣,人民跳起欢快豪放的象脚鼓舞。跳时,敲镲者始终和击象脚鼓者斜对着,双脚前后左右跳跃挪动,腿时蹬时收,身体象波浪一样起伏。跳着跳着各往前跨一大步,接着退回往下一蹲,一跨一退一蹲连续三次。情绪达到高潮,镲声连续的“镲镲镲”地打着,拿着树枝起舞的男女也发出一片欢呼声。围观的群众热烈鼓掌欢迎。此时,白象的鼻子甩得更勤,舞青龙的小伙子也更加起劲。

窝罗节

窝罗节是梁河地区阿昌族盛大的民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初四,梁河地区的阿昌族从四面八方汇集在一起,围绕着“窝罗”台方如痴如醉地跳起窝罗舞。“窝罗”台高约1米,4米见方,中央矗着两块约6米高的牌坊,牌坊顶端中央架着一把巨大的木刻满弦弓箭,意示人类始祖遮帕麻用这把神箭射落了妖魔腊訇的假太阳。左牌坊顶端绘着光芒四射的太阳,右牌坊顶端绘着皓月碧空。太阳月亮下面绘制着阿昌妇女服饰的各种彩色图案,意示遮米麻给阿昌人民纺织的龙衣凤裙。

节日从纪念人类始祖天公地母遮帕麻和遮米麻重整天地、为民除害、造福人类发展到歌颂党、歌颂社会主义、歌颂阿昌人民的幸福生活。节日期间,各民族代表队表演节目,还举行阿昌族的传统体育刀舞、棍术、拳术以及对歌、春灯等活动。节日欢快隆重,热闹非常。

火把节

阿昌族都过火把节,云龙漕涧阿昌族的火把节在农历六月二十五举行,以献五谷神,祈求五谷丰登为主要内容。梁河、户撒地区的阿昌族的火把节在农历六月二十四举行。

进洼

汉语称“关门节”,每年六月到九月四个月间,正值农闲时期,在一般情况下,信徒们都到各村寨的佛寺中静坐参佛,听经说法,过佛寺生活,此间还不能进行结婚嫁娶。

出洼

汉语称“开门节”,进洼三个月期满,一年一度的佛寺生活宣告结束,恢复正常的生活。出洼要举行盛大的集会。

烧白柴

农历十二月举行。为使佛像暖和,各佛寺所属群众,晚上在佛寺附近,将木质成白色的木柴堆成“井”字形,燃起熊熊大火,和佛像一起烤火取暖,求佛保佑。

换黄单

农历十月,各佛寺所属群众,将做好的黄单,给佛像换上,并将旧黄单取下,以示虔诚。

泼水节

阿昌族的泼水节与傣族的泼水节日期相同,但过法不一样。每年清明节后的第七天,是阿昌族泼水节的开端。这天上午,男女老幼穿上节日盛装,采来鲜花,女的插在头上,男的别在胸前。下午四时左右,全寨的中青年男子汇集在一起,前面一人舞着户撒刀,后面几个人跳着象脚鼓舞,浩浩荡荡,一路鸣枪,向山里进发。上山后,放完鞭炮就采花(桑剑花、杜鹃花之类)。大家手拿鲜花,在山上尽情欢跳。大家跳够了,又敲着象脚鼓回村。村里的妇女早已准备好苏子粑粑。当听到采花队伍鸣铜炮枪报信时,立刻挑选十来个姑娘端着苏子粑粑往村外迎接。采花的男子向姑娘们献花,姑娘们请他们吃粑粑,然后同歌同舞回村。回到村里,他们把采来的鲜花扎成花塔、花轿,围着花塔和花轿歌舞到深夜。

第二、三天是浇花水。男子敲着象脚鼓、芦锣、钹镲,扛着彩旗在前面开路,姑娘们在后面排成一条龙到河里挑水浇花塔和花轿。并用清水喷洒花轿里的“佛”。第四天青年男女敲着象脚鼓到井边互相泼水祝福。泼水非常讲究文明礼貌:男:“今天浇花水?”女:“浇给点。”男:“你的衣服象鲜花,怕给浇脏了?”女:“你一浇,我的烂衣服就更好了。”

共同协商好后,男的先在女的肩上或后衣领上浇一点清水,女的照样浇一点还礼。从不勉强,更不互相追逐,随心所欲的乱泼。泼水节是男女青年的社交活动。他们互相泼过水后,就邀约到山坡上对唱。歌词内容丰富,天上地下,花鸟虫鱼,无所不及。如《十二属扮花名》男:“二月里来什么开?花中绣出什么来?什么得吃碎米子,天亮寅时报更来?”女:“十月里来茶花开,花中绣出酉鸡来。小鸡得吃碎米子,天亮寅时报更来。”……大家你一句我一句,一起对到夕阳西下才回家。

若是小伙子看中哪个姑娘,到了深夜十二点,又到她家门口吹葫芦萧,姑娘若对小伙子也有好感,就把门打开,让小伙子进屋坐在火塘的上方,跟姑娘对歌:男:“草地相连水相交,今晚相逢非陌生。”女:“郎是细雨从天降,妹是清风就地生。”男:“结交要学长流水,莫学露珠一早晨。”女:“你我如同板栗树,风吹雨打不运根。”

第四天晚上,小伙子相约去串村。他们刚进这个村,就被这个村汇集在一起的姑娘们请到一姑娘家去安睡。姑娘们则到另一姑娘家去,照着来的小伙子的人数,一个杀一支鸡,然后,煎、炒、煮、炖……做成八样菜,以她们高超的烹调技术,引起小伙子们的爱慕。

到了夜里两点,一个碗装一个鸡头,一个碗盛满米酒,一双筷子,一人一套摆上圆桌,姑娘才去请小伙子进餐:“来串的小伙子啊,我们做了点饭菜,请去尝一尝。”小伙子原本是去“串”的,一来就请去睡觉,岂能睡得着!躺在床上睁着眼睛,竖着耳朵,静候发落!这下可好了,但又不敢冒失,于是装着不好意思不开腔,姑娘们见没动静,再请一遍,小伙子人才齐声说:“我们厚脸皮去吃吧!”大家起来跟着姑娘们走。

入席后,互相说些客套话,又是男一句,女一句对歌到天亮。小伙子要回村了,临走前,把事先凑好的鸡钱藏在墙缝里或是压在碗下,留给姑娘们去找。然后,各人拿着自己碗里的鸡头告别姑娘……他们通过这一活动,播下了爱情的种子。

耍白象

耍白象是阿昌族传统节日-一会街的一项主要内容。阿昌族信小乘佛教,耍白象迎接他们最信奉的“个打马”菩萨的灵魂回到人间。解放后,阿昌族人民自己改革了全街,把会街集中到国庆节期间的三天中来过。盛大的封建宗教集会,变成了要白象欢庆佳节的活动。白象用木料做架,纸糊身,布做鼻,一人藏在白象肚里,双手来回拉动连着象鼻、带有滑轮的绳子,众人绕着白象跳象脚鼓舞。

3、阿昌族人民的传统节日:阿露窝罗节

阿昌族文化包罗万象,在中国民族文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原始古朴的阿昌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就是阿露窝罗节,阿露窝罗节神秘奇特,不仅是大型的娱乐活动,也是一种独特的文学。那么,大家就随小编一起去了解一下阿昌族人民的传统节日:阿露窝罗节吧。

阿昌族民族传统节日,叫“阿露窝罗节”。它由窝罗节和阿露节,合并而来。“窝罗节”是阿昌族的重要节日,同时盛行于云南省德宏州梁河县、潞西市和保山市腾冲县、龙陵县及大理州云龙县阿昌族大部分地区。

“窝罗节”源于阿昌族的蹬窝罗习俗。“窝罗”

4、传统节日:阿昌族的风俗习惯

阿昌族是当今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中国云南省和贵州省,根据人口调查,阿昌族人口总数为三万九千余人。那么,每个民族有每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和民俗文化。那么,阿昌族有着什么样的风俗习惯呢?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民族文化

阿昌族的歌谣、故事、传说等口头文学十分丰富。民间流传着不少优美的传说,如长篇叙事史诗《遮帕麻和遮咪麻》;长篇叙事诗《曹扎》、《铁匠战龙王》;风俗故事《谷稷》、《亲堂姊妹》、《胯骨》;动物故事《麂子和豹子换工》、《老熊撕脸皮

5、技艺介绍,阿昌族工艺品传统

云南少数民族中的阿昌族是“刀的民族”。阿昌族生活在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县的户撒坎。阿昌族有着世代相传的精湛铸刀技艺,更有善于制作银器的能工巧匠。本期的阿昌族文化就要带大家一起去了解的就是阿昌族的工艺品传统。

阿昌族铸造的刀具,工艺独特,式样美观,有“柔可绕指,削铁如泥”之誉。在省内外久享盛名,阿昌族工匠们铸造的长刀,铁色锃亮,寒光闪闪,刚柔兼务,可柔韧弯曲藏于腰间,如银带环腰,使用时则笔直挺立,可削铁击石。阿昌族擅长铸刀,也十分爱刀,对于铸造的每一把刀都要进行精心的装饰,使刀刃、刀柄、刀鞘溶合为一体,成为一件十分精美的艺术品。刀柄、刀鞘上,常镌刻着:“龙飞凤舞”、“猛虎长啸”、“飞燕迎春”、“东山日出”等图案,有的粗旷,有的细腻,观之赏心悦目,握之不忍释手。

阿昌族号称“能工巧匠”,善于制作银器,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有的全家是银匠,有的三代同炉打制银佩饰。

陇川县户撒乡阿昌族农民制作的银佩饰加工程序复杂,最基本的有两种。

板件工序。把银子化成银条,然后碾压成片,再按需要分割成块,逐块焊接成各种式样。然后用软金属把它们垫衬起来雕刻花纹。最后取出垫衬,把各种部件焊拢,才算完成。

拉丝工序。把化出的银子碾压成圆条,在不同的丝母上拉出各种规格的银丝。除做扭丝手镯要在银丝上刻罗纹外,其余都是搓丝。如做银链子,则把拉好的银丝剪制成各种规格的小圆圈,再把小圆圈接到需要长度时焊口,然后用钳子把小圆圈扭成扁形,并用酸木瓜水清洗。至此,一串亮似明星的银链子才算做成了。最难做的是银耳环。因为配件细小,拉丝要拉四十多次。拉好以后还要碾压、钳扭。为了使耳环富丽堂皇,还要在耳环底部拼焊二龙抢宝和灯笼须。

银佩饰的焊接方法也很别致。临焊时点燃煤油灯,把各部件放在一块木板上,滴上焊药,拼成要焊的花样,然后嘴含细金属管,把煤油灯的火苗吹射到银部件上。吹火时要目标明确,力气均匀。土法化银技术性很强,温度要保持在960℃-1000℃之间,而且火力要均匀,所以炭要加得多,风箱要拉得平稳。

户撒乡阿昌族农民加工的各种银佩饰,制作精细,式样美观,历来深受各少数民族的欢迎。

6、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