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闻百科,有趣实用的生活常识!

手机版

有趣实用的生活常识!

当前位置:首页 > 星座解梦

极具特色的山东戏曲艺术(极具特色的山东戏曲艺术是什么)

时间:2023-06-15人气:作者: 未知

极具特色的山东戏曲艺术(极具特色的山东戏曲艺术是什么)

文章目录:

1、极具特色的山东戏曲艺术

2、山东落子戏,充满当地特色的民间艺术

3、极具特色的湖南民间传统艺术文化:白仓高跷

4、齐鲁之地的艺术展现,山东地方戏曲大全

5、极具艺术特色的青岛茂腔文化

6、猜你喜欢:

1、极具特色的山东戏曲艺术

山东是中国的戏曲大省,山东的戏曲也是丰富多彩,历史悠久。而戏曲文化在山东省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山东戏曲也在不断进化中,山东人民通过当地的文化传统,将山东戏曲不断的继承与创新。对于山东戏曲你了解多少呢?本期的山东文化为你带来更多山东戏曲的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山东地方戏曲在文化进程中,山东人民创造了许多独特的富有“山东味”的艺术形式。人们从当地的文化传统中吸取营养,并根据时代的风尚不断继承与创新,生产出各种戏剧、说唱、音乐、舞蹈等艺术。人民在艺术活动中娱乐、接受教育、了解历史,

2、山东落子戏,充满当地特色的民间艺术

要了解一个地方的文化就必须要了解当地的民族艺术。所以,要了解山东就必须了解充满当地特色的民间艺术。山东落子是我国民间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综合性的艺术。本期的戏剧文化,就带你了解充满当地特色的民间艺术山东落子。

山东落子是一种流传于山东省境内的汉族戏曲艺术形式,它演变自古代的“莲花落”。落子乐器主要是大钹(俗曰光光)、竹板、节子,而不用弦乐。

2008年6月7日,山东落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源流

山东落子亦名“莲花落”、“莲花乐”,俗称“光光书”。因原曲衬词“落莲花,莲花落”而得名。翟灏《通俗编》引宋代僧人普济《五灯会元》云:“俞道婆常随众参琅琊,一日闻丐者唱莲花落,大悟”。可见早年本为僧家警世歌曲。山东落子于北宋时期就已在汉族民间流传,元明流行甚广。

山东落子也称“莲花落”、“莲花乐”,以其早期曲调衬词而得名,简称“落子”。初为僧家募化所唱警世歌曲,宋代已在山东流行。但目前艺人推算仅能上溯十代,约至清中叶。流行于山东地域的落子,统称“山东落子”。因其主要伴奏乐器为大钹、竹板,也叫“咣咣书”,或“荷叶吊板”。以其流行地域方言、曲调的不同,形成了三种“口”:一为“南口”,流行于鲁中南、鲁西南,风格最为粗犷。60年前所唱老口,节奏缓慢多花腔讲究迂回曲折,大起大落。

唱腔

山东落子的唱腔曲调单纯,半说半唱。一般多采用“一串铃”式的垛句,按词意将段子化分成若干段落,多则十几句,少则两名即拉一个长腔,打一个简单的钹点作为过门。唱词多为上下句结构的七字句或十字句。因落子的唱腔过于单调,艺常吸取当地姊妹艺术的曲调,来丰富自已的演唱。落子的演唱各具特色,其明快有力的风格非常鲜明地表现了鲁西南人民直率强悍的性格特点。

传承意义

山东曲艺在我国曲艺发展史中占有重要位置。山东落子的艺术价值不容忽视,它是我国民间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集文学、音乐、表演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它由民间艺人最初为了维持生计所从事的一种表演形式发展为如今一种舞台上的表演艺术。其题材内容、音乐结构、表演形式都是由专人创作、专人表演的,并与民间音乐、地方方言密切结合,具有一人多角的特点。几千年来,劳动人民的辛勤耕耘不仅创造了辉煌的物质文明,也创造了具有鲜明特点的文化艺术。山东曲艺在我国曲艺发展史中占有重要位置,也是我国传统音乐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

3、极具特色的湖南民间传统艺术文化:白仓高跷

踩高跷的艺术在很久以前就有,它是一种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汉族传统娱乐项目。白仓高跷也被称为踩高跷,它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在舞蹈者脚上绑上长长的木跷进行表演。还想更加了解白仓高跷吗?下面的湖南文化带你更加深入的了解白仓高跷,一起来看看吧。

踩高跷俗称“踩高脚”,又称“耍高跷”。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末期,魏晋时期已相当成熟,明清时,流传大江南北。在白仓,有这样一批人,他们把踩2米多高的高跷当成一种传统,一种艺术,流传至今。关于白仓高跷的起源,己无从考究,但文字记载己有203年的历史。据《邵阳县志》载,咸丰十一年(公元1806年)六月十九日,白仓赛神会、踩高跷、扎故事,复衍百戏。“白仓高跷”的突出特色是高、奇、险。

“高”是指白仓高跷的高度,一般离地五六尺,最高可达一丈二。表演艺人踩在这样异乎寻常的高跷上,以奇险的动作表演谐趣的情节,远远超出了现实生活中的形象,成为人民心中的神灵巨人。“奇”是指白仓高跷的造型奇特。人物角色多来自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以戏剧人物造型为主,化妆用色夸张古拙,形象力求生动有趣。高跷艺人们动用他们扎实的技巧,在高跷上把表演者的真脚”扎”起来,假腿动起来,真臀坐起来,假臀跷起来,以栩栩如生的奇巧技艺给人以艺术享受。

“险”是指白仓高跷的表演难度大。高跷艺人必须具有扎实的腿脚功力和武术基础,要经过无数次的摔爬跌倒,才能练成灵巧的表演技艺和团结协作的精神,才能在高跷上表演出耍龙舞狮、前翻后滚、腾跃盘旋等高难特技而腿不软、心不乱、队伍不散。才能让观众惊心动魄,耳目一新。白仓高跷有文、武之分。文高跷以表演戏剧角色为主,扮相滑稽,表演风趣。武高跷以展示特技和功力为主,动作惊险,表演激烈。清代乡土诗人高雄有诗赞曰:“高跷秧歌夸捷足,群儿联臂欲升天”。

白仓高跷内容丰富,场面宏大,每次表演犹如一条无形的纽带,将十里八乡的乡亲父老吸聚到白仓,形成“红男绿女,填街塞巷”的场景,呈现出一派节日欢乐景象。

2007年,“白仓高跷”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4、齐鲁之地的艺术展现,山东地方戏曲大全

齐鲁文化在山东大地上盛开,是山东文化的名片之一。今天,要介绍的是关于山东的地方戏曲,看看在这齐鲁之地,都有哪些戏曲文化,又都有什么样的艺术特色。接下来,就和小编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吕剧

吕剧又称化装扬琴、琴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八大戏曲剧种之一,山东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流行于山东大部和江苏、安徽、东北三省的部分地区,起源于山东以北黄河三角洲,由山东琴书演变而来。其音乐属于板腔体,兼唱曲牌,主要伴奏乐器是坠琴、扬琴、三弦、琵琶,称“吕剧四大件”。它以淳朴

5、极具艺术特色的青岛茂腔文化

戏曲是中国特色的舞台表演形式,广泛流传在全国各地,因为各地方文化的不同,形成不同的曲艺腔调形式。青岛茂腔就是流传胶东半岛的一种地方戏曲,也是最能展现山东地区特点的剧种,有着“胶东之花”的赞誉,贴近青岛文化的大众生活的小戏。

胶州茂腔概述

茂腔是流行于潍坊、青岛、日照等地的地方小戏,传说因有一周姓尼姑演唱而得名“周姑调”,它最初是民间哼唱的小调,又有民间艺人肘悬小鼓拍击节奏而演唱得名“肘鼓子”。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茂腔大约在清道光年间已广泛流传于山东半岛一带。因其上下句结尾处“噢嗬罕”三字耍腔,形成特点,所以,又称“噢嗬罕”或“老拐调”。

青岛地区的胶州茂腔是山东茂腔的典型代表,茂腔原名肘子鼓、肘股子,始为城乡民间流传的口语化、唱腔简单的剧种。因发展过程中有旦角唱腔下句尾音翻高八度的唱法即“打冒”而得名,一般是用来表现妇女的哀怨以及社会伦理道德。

历史溯源

茂腔的起源可以认为是来自于明、清的民间小调,并带有说唱性质,初始为乡间流传的、口语化的、唱腔简单的地方小调。后来,在民间说唱形式“肘鼓子”的基础上,吸收花鼓秧歌的表演形式及剧目,逐步形成为“肘鼓子”声腔系统。

艺术特点

就中国戏曲来说,无论是广为人知的大剧种,还是生存在乡下农的地方小戏,其艺术特点都作为支撑一个剧种赖以生存的力量。然而,民间小戏与大剧种在程式性的程度上尚存在差异。

声腔特点

第一,艺术内涵兼容并蓄。胶州茂腔在向外流传衍化时,尽管是从一个比较统一的曲调(姑娘腔)开始的,但其唱腔系统还很不完善。一般来说,一个声腔系统封闭性和约束性也就越强,说明它的系统越是成熟和完善。在胶州茂腔的主奏乐器上就有最明显的体现。

第二,表演形式通俗易懂。胶州茂腔属于地方小戏,与在同一地区流行的皮黄、梆子、弦索等声腔中的地方大戏剧种有着明显的区别。在演出形式上,胶州茂腔是由开始的一人演唱发展到现在的到多人演唱,所以他们的演出都比较贴近人民大众的生活。

第三,唱腔风格简单纯朴。胶州茂腔具有的民间性,所以在某种意义上决定了其唱腔风格。从胶州茂腔各剧种的现状来看,唱腔基本都比较朴实,接近群众。尽管各剧种的板眼形式有所不同,但在句式结构的基本原则和唱字的安排却具有相似的特点,各剧种在演唱方法上没有全假声演唱的,让人听来十分亲切。

第四,剧目应用亲切质朴。肘鼓子自其产生之初,就深深扎根于民间,是在民间花鼓秧歌的基础上衍变形成的,与群众的生产生活紧密融为一体。唱词词格的变化直接反映了肘鼓子的群众化过程,说明它更为通俗。后来肘鼓子分化为柳琴、柳腔、灯腔、五音戏等多个地方剧种。

6、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