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闻百科,有趣实用的生活常识!

手机版

有趣实用的生活常识!

当前位置:首页 > 星座解梦

古老汉族喜剧:武安傩戏(武安傩文化)

时间:2023-11-11人气:作者: 佚名

古老汉族喜剧:武安傩戏(武安傩文化)

文章目录:

1、古老汉族喜剧:武安傩戏

2、最大的古老民族:汉族过七月半的习俗

3、古老、优美的汉族说唱艺术:评弹是什么

4、传统地方古老戏剧:池州傩戏

5、傩戏代表分支:河北武安傩戏简介

6、猜你喜欢:

1、古老汉族喜剧:武安傩戏

戏剧在中国已有数千年历史了,戏剧是民族文化的象征。由于各民族文化的差异,因而戏剧带有不一样的韵味。武安傩戏距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了,那么这个古老的戏剧是怎样的呢?不妨来民族文化里看看。

傩戏,也称为傩舞,是中国古老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约在元明时由古代傩仪发展而成。初是以歌舞形象在傩仪中出现,傩戏才应运而生。钟馗打鬼的故事始见于唐人传奇志怪小说集《逸史》,戏曲里的钟馗形象即从小说移植而来,演钟馗3次进京应试,因权相杨国忠作梗,不中,愤而身亡。

玉皇大帝悯其刚正不阿,敕封判官,统领天下鬼怪;青黄赤白黑五鬼不服,大闹,被钟馗降服。傩戏流行于四川、贵州、安徽贵池、青阳一带以及湖北西部山区。戴柳木面具的演员扮演传说中的驱除瘟疫的神──傩神,用反复的、大幅度的程序舞蹈动作表演,多在固定的节日演出。极具原始舞蹈风格。

据老者回忆,固义的傩艺表演可追溯到明代中叶,但它那古老的形式和内容,则可以推进到历史的更深处。早期社会,人们无法抭拒自然界的各种灾害,认为有一种超自然的力量存在,这就产生了鬼神的概念。于是人们把这种想象的鬼神也分为善恶,通过祭祀和表演,扬善惩恶,满足人们征服自然的主观愿望。

傩中的“黄鬼”就是一种邪恶的象征。洪水泛滥时的滔滔浊浪,瘟疫、痨病使人面黄肌瘦,他们认为这都是“黄鬼”在作祟。固义乡民所说的“黄鬼”还指那些虐待父母的忤逆不孝者。这反映出明朝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正统儒家学说的浸透,而使“黄鬼”的所指由自然灾害转向人本身的邪恶。

傩戏又称傩堂戏、端公戏,是在汉族民间祭祀仪式基础上吸取民间戏曲而形成的一种戏曲形式,广泛流行于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陕西、河北等省。傩戏源于远古时代,早在先秦时期就有既娱神又娱人的巫歌傩舞。

明末清初,各种地方戏曲蓬勃兴起,傩舞吸取戏曲形式,发展成为傩堂戏、端公戏。傩戏于康熙年间在湘西形成后,由沅水进入长江,向各地迅速发展,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艺术风格。湖南、湖北的傩堂戏吸收了花鼓戏的表演艺术,四川、贵州的傩戏吸收了花灯的艺术成分,江西、安徽的傩戏则吸收了徽剧和目连戏的养料。

2、最大的古老民族:汉族过七月半的习俗

中元节是我国民间最大的祭祀节日之一,不仅仅是过“鬼节”,也是我们对已逝亲人的怀念。汉族是世界人口最多的民族,也是我国的主体民族,过中元节会有什么样的习俗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可能也感兴趣》》中元节的各地习俗

中元节又称盂兰盆节,有放河灯拯孤照冥的习俗。民间普遍开展祭祖活动。无论贫富都要备下酒菜、纸钱祭奠亡人,以示对死去的先人的怀念。亡人节一般是七天,又有新亡人和老亡人之分。三年内死的称新亡人,三年前死的称老亡人。迷信说新老亡人这段时间要回家看看,还说新老亡人回来的时间并不相同,新亡人先回,老亡人后回。因此要分别祭奠。烧纸钱的时间选晚上夜深人静,先用石灰在院子里洒几个圈儿,说是把纸钱烧在圈儿里孤魂野鬼不敢来抢,然后一堆一堆地烧,烧时嘴里还要不住地念叨:“某某来领钱。”最后还要在圈外烧一堆,说是烧给孤魂野鬼的。亡人们回去的这一天,无论贫富都要做一餐好饭菜敬亡人,又叫“送亡人”。

中元节起源于亡灵信仰和祖先崇拜。“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祭天祀祖成为古代宗教生活的两大要务。对于庶民百姓来说,祖先与自己血肉相连,情感相通,祀祖尤为有意义。中元节就是在上古秋祭习俗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上古社会,人们最初只有春秋的概念,一年分春秋两季。由于农业科技水平低下,人们常寄希望于神灵,逐渐形成了春祁秋报的习惯。虽然后来有春夏秋冬四祭,但是最重要的仍是春秋祭祀。起初祭日并不固定,后来逐渐固定于七月十五前后。因为该日是下半年第一个望日,一般也是立秋后第一个月圆之夜,值此秋气新来阴气渐盛的日子,祭祀亡灵是极佳的选择。

南北朝时期佛教日盛,“目连救母”的故事广为流传,最后演变为盂兰盆会。道教亦有“三官三元”之说,将五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定为上中下三元,分别为天官、地官、水官的诞辰,成为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的三元节。结果中元节成了僧、道、俗三家的共同节日。

3、古老、优美的汉族说唱艺术:评弹是什么

评弹又称苏州评弹、说书或南词,是苏州评话和弹词的总称。是一门古老、优美的汉族说唱艺术。评话通常一人登台开讲,那么呀评弹的是什么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经过历代艺人的创造发展的评弹要为我们讲述的是什么内容吧。

评弹有说有唱,大体可分三种演出方式,即一人的单档,两人的双档,三人的三个档。演员均自弹自唱,伴奏乐器为小三弦和琵琶。唱腔音乐为板式变化体,主要曲调为能演唱不同风格内容的〔书调〕,同时也吸收许多曲牌及民歌小调,如〔费伽调〕、〔乱鸡啼〕等。〔书调〕是各种流派唱腔发展的基础,它通过不同艺人演唱,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流派唱腔。

苏州弹词又称“小书”,是一种散韵文体结合,以叙事为主,代言为辅,苏州方言的汉族说唱艺术。发源并流行于以苏州为中心的江苏东南部、浙江北部和上海等吴语方言区,大约形成于明末清初。由于和苏州评话同属说书行业,曾经拥有共同的行会组织,民间即习惯性地将其与苏州评话合称之为“苏州评弹”。

苏州弹词的表演通常以说为主,说中夹唱。唱时多用三弦或琵琶伴奏,说时也有采用醒木作为道具击节拢神的情形。演唱采用的音乐曲调为板腔体的说书调,即所谓“书调”。因流传中形成了诸多的音乐流派,故“书调”又被称之为“基本调”。早期演出多为一个男艺人弹拨三弦“单档”说唱,后来出现了两个人搭档的“双档”和三人搭档的“三个档”表演。

苏州弹词的汉族艺术传统非常深厚,技艺十分发达。讲究“说噱弹唱”。“说”指叙说。“噱”指“放噱”即逗人发笑。“弹”指使用三弦或琵琶进行伴奏,既可自弹自唱,又可相互伴奏和烘托。“唱”指演唱。其中“说”的手段非常丰富,有叙述,有代言,也有说明与议论。

艺人在长期的说唱表演中形成了诸如官白、私白、咕白、表白、衬白、托白等等功能各不相同的说表手法与技巧,既可表现人物的思想活动、内心独白和相互间的对话,又可以说书人的口吻进行叙述、解释和评议。艺人还借鉴昆曲和京剧等的科白手法,运用嗓音变化和形体动作及面部表情等来“说法中现身”,表情达意并塑造人物。

在审美追求上,苏州弹词讲求“理、味、趣、细、技”。“理者,贯通也。味者,耐思也。趣者,解颐也。细者,典雅也。技者,工夫也”。苏州弹词的节目以长篇为主,传统的代表性节目有《三笑》、《倭袍传》、《描金凤》、《白蛇传》、《玉蜻蜓》、《珍珠塔》等几十部。

早期的着名艺人有清代的王周士、陈遇乾、毛菖佩、俞秀山、陆瑞廷、姚豫章、马如飞、赵湘舟和王石泉等。清末民初出现了大批女演员。20世纪30年代以来,随着广播电台的兴起,苏州弹词进入鼎盛期,节目丰富,流派纷呈,以演唱的音乐风格区分,就有“沈(俭安)调”、“薛(筱卿)调”、“魏(钰卿)调”、“夏(荷生)调”、“周(玉泉)调”、“徐(云志)调”、“蒋(月泉)调”等十多种。

苏州弹词的书目十分丰富,有目可稽的传统长篇有65部,新编历史题材172部,还有一些现代题材的新长篇。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记录了大量的演出本,并作录音、录像,整理出版了周玉泉的《玉蜻蜓》和《中篇弹词选》。

【结束语】有关历史艺术资料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工作也次第展开,出版了《苏州弹词旧闻钞》、《评弹艺人谈艺录》。然20世纪末期以来,苏州弹词听众锐减,书场萎缩,艺人大量流失,生存发展面临危机,亟待抢救和扶持。

您可能也喜欢:中国饮食文化的优点是什么?莲花落戏曲名伶:胡兆海个人资料说唱兼有的汉族曲艺:莲花落是什么意思名篇名剧:山东梆子任心才唱段赏析

4、传统地方古老戏剧:池州傩戏

戏剧的起源已经无法考察,中国戏剧的种类繁多,历史悠久,是中国民族文化的瑰宝。戏剧通过舞蹈、音乐、语言等形式,在舞台上叙述一段事件。你可曾知道古老戏剧池州傩戏?一起来了解下吧。

池州傩戏,被誉为“戏曲活化石”,池州傩,属《论语》中所载“乡人傩”。它起于明代、盛于清朝,主要流布在九华山麓方圆百里的贵池、青阳、石台等地,尤其集中于贵池区梅街、棠溪、墩上等山乡的姚、刘、章、唐、姜、杜、汪等数十个大姓家族,当地素有“无傩不成村”之说。

据池州市文化馆馆长李大成介绍,池州傩

5、傩戏代表分支:河北武安傩戏简介

武安傩戏,是傩戏在河北省的分支,有着非常久远的历史,是民间戏曲、艺术等领域极其难得的活资料。武安傩戏内容丰富,娱神娱人节目多样,傩戏面具角色原始古朴。下面,就跟小编一起到傩戏文化中具体了解吧。

武安市地处河北省南部,东距邯郸市30华里。武安傩戏历史久远。从武安傩戏的规模、阵容和角色来看,有宋代宫廷大傩的遗风。武安傩戏内容丰富,娱神娱人节目多样,有队戏、赛戏、竹马等。傩戏面具角色原始古朴。

武安市固义村有一种古老的傩戏“捉黄鬼”,丰富的内容,恢弘的气势,演出的同时还赛戏,以及花车、旱船、龙灯、狮子舞、武术、霸王鞭、秧歌等民间艺术形式。直接参加演出的600多人,连同辅助人员,总数不下千人。整个演出期间还有迎神、祭祀虫蝻王和冰雨龙王、送神等仪式。

“捉黄鬼”是一出沿街演出的哑剧,其角色有阎罗王、判官、大鬼、二鬼、跳鬼和被捉拿的黄鬼。黄鬼既是洪涝、虫害、疫病等灾害的人格形象,又是人间邪恶势力的代表。

主要表现村民驱除鬼祟,祈盼村落平安、人畜两旺的愿望,是原始火崇拜的遗续。“捉黄鬼”中的各种人物角色,大都以脸谱和面具为扮相。他们身着古装和各种佩饰,面目或计策或狰狞。这些角色大都是世袭的,辈辈相传,不派不选,使其久演不衰。

武安的社火表演丰富多彩。傩戏均由锣鼓伴奏,剧目主要是三国及汉代以前的内容,剧情较为简单质朴。在《岑彭马武夺状元》、《吊黑虎》、《吊勒马》、《点鬼兵》和《打十棒鼓》等出戏中,都出现了“掌竹”角色。他的说唱半吟半唱,声腔古朴浑厚,念词多为七字句,大都押韵,处于由吟诵向唱腔发展的过渡阶段。

武安傩戏起源于夏商时期,与“磁山文化”一脉相承,是古老的、质朴而富有神秘色彩的民间艺术形式和研究人类学、民俗学、民间文艺学、民间戏曲等领域极其难得的活资料。

武安傩戏的存在为研究中国仪式戏剧的发生和发展,提供了实证资料,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武安傩戏演出中的特殊角色——掌竹,是我国宋金杂剧引戏人“竹竿子”在当今的遗存。武安傩戏完整地再现了中国仪式戏剧发展衍变中的四种形态。

6、猜你喜欢:

标签: 武安  文化  汉族  古老  喜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