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闻百科,有趣实用的生活常识!

手机版

有趣实用的生活常识!

当前位置:首页 > 星座解梦

藏族文化中一朵瑰丽的花:藏族民歌(藏族之花)

时间:2023-05-04人气:作者: 未知

藏族文化中一朵瑰丽的花:藏族民歌(藏族之花)

文章目录:

1、藏族文化中一朵瑰丽的花:藏族民歌

2、瑶族新年,瑶族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3、蒙古舞蹈文化的又一朵“奇葩”-安代舞

4、佛山艺术文化上的一朵“奇葩”——粤剧

5、久负盛名的藏族民歌文化

6、猜你喜欢:

1、藏族文化中一朵瑰丽的花:藏族民歌

藏族民歌是藏族文化中一朵瑰丽的花,反映出了西藏的历史变迁和风土人情,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那么,藏族民歌是什么样的呢?一起随小编来看看吧!

西藏素有“歌舞海洋”之称。藏族人民能歌善舞,每逢节假日,不论你走到什么地方,都可以看到青年男女、老人小孩,拉起手、踢起腿、翩翩起舞。每逢秋收打场时节,农民们一边劳动,一边唱歌,一边围圈起舞。在牧区,经常举行有趣的簧火晚会,人们通宵达旦,跳呀唱呀,没有个完。在城镇,只要天气稍为暖和,人们便举家而出,到

2、瑶族新年,瑶族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你的新年是怎么过的?想知道瑶族文化中的新年是怎样的吗?其实瑶族和汉族一样,也过春节,但瑶族独特的过年方式和汉族还是有很大的差距的。

新年对于瑶族人民来说,非常的重要,新年的活动也是丰富多彩,别有一番风味。下面,小编就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瑶族的新年。

瑶家和汉人一样,也过除夕和春节,他们统称为过新年,属年中大节。

每年农历12月15日以后,瑶家就让孩子们吹牛角,敲铜锣,表示迎接新年的到来。每天黄昏到深夜,瑶排就在呜呜、哨8当声中热闹起来。同时,各家准备过年的用品,添置新衣、鞋袜。杀猪宰牛自然是必不可少的,有的一家自宰一头猪,有的几家人合宰一头猪或一头牛,把肉类串吊于火炉塘上熏烤加工;酿酒也掀起了高潮。

到了除夕那天,家家户户都杀鸡、磨豆腐、炸三角糍粑,并敬祖先,贴红、黄、绿色春联,过去没文化就贴红纸,放鞭炮。这一晚,铜锣响彻山岗,全排各家皆以吃喝和唱歌作庆,一直延续到天亮。年初二后,除了自己家里办菜,也走访亲戚,或父母兄弟之间互请吃喝,嫁出去的女儿回家拜年。

小孩子是以敲铜锣、吹牛角、放鞭炮取乐。男女青年上山入林,过“喜花贵”(即男女自由相交)。有些大排如南岗、三排、油岭的青年,则组织牛角队、铜锣队、长鼓队等,金坑瑶排的金狮队和麒麟队等还下山到汉区墟镇去作“迎春”娱乐。汉人也友好地包“利市”,备黄酒接待,谓“迎春接福”。过了年初六,喜气洋洋的新年活动才算正式结束。

瑶族新年在农历初一这一天,姑娘们穿上漂亮的花衣服花裙子,戴上精美的银饰。小伙子也穿着节日盛装,赶来聚会。集会一开始,首先由三个青年演出“耕作戏”,一个扮牛,一个扮扶犁农夫,一个扮荷锄农夫,三人载歌载舞,以示预祝丰收和庆贺新年。人们互相拜贺新春,还举行射击比赛等体育活动。

青年男女则聚在村寨四周草坪上,吹芦笙,弹月琴,唱山歌,寻找意中人。其实,瑶人过年准备的比较早,“二十一打主意,二十二买蛋去,二十三送灶王,二十四过小年,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杀肉猪,二十七杀现鸡,二十八杀水鸭,二十九种种有,三十夜晚团圆酒。”这一民谣是对瑶人准备过年的形象描述。

您可能还会喜欢:

布依族丰富多样的布依族酒歌

神奇、精美的白族木雕文化

历史悠久的布依族丧葬文化

达斡尔族的特色服饰文化

3、蒙古舞蹈文化的又一朵“奇葩”-安代舞

我们常常说,蒙古族是一个多才多艺的民族,安代舞是一种原生态的草原舞蹈,也是蒙古族民间流传的一种舞种。安代舞在古时候也是人们用来祈求神明庇护的一种舞蹈形式。那么,大家对于安代舞是否了解呢?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从蒙古族文化的角度一起来学习了解一下吧!

安代舞的简介

安代舞是一种在明末清初发祥于科尔沁草原南端的库伦旗的一种用来医病的萨满教舞蹈,含有祈求神灵庇护、祛魔消灾的意思,后来才慢慢演变成为表达欢乐情绪的民族民间舞蹈。

传统的安代舞,有准备、发起、高潮、收场几个程序,都由“博”来主持。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兴安地区带有迷信色彩的安代舞已不复存在,而是把它作为一种民间歌舞传承下来。在科尔沁地区,在逢年过节时、在庆祝丰收的日子里、在喜丧婚嫁和迎宾的宴会上,人们都要跳安代舞。

安代舞通常在节庆或闲暇时进行,一人领唱众人应和,成百上千的男女老少载歌载舞。安代舞有强烈的自娱性、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轻松愉快,简单易学,唱词随编随唱,富于感染力。男女老少皆可入场欢跳,没有时间、地点的限制。只要依其音乐的节奏甩巾踏步,与领唱歌手相应和即可。

安代舞的内容

相传安代舞是一种用舞蹈来治病的神秘民间舞蹈,至今已有400多年的传承历史。现在成为一种蒙古族的健身舞蹈。

传统的安代舞中常以歌相伴,歌唱是安代舞的主要特征。从艺术角度来看,安代舞是一种以唱为主,以舞为辅的一种民间歌舞形式。其音乐曲调风格独特,有强烈的感染力,便于歌手根据不同情景表达不同的情感。

安代舞的唱词除开场和收场部分因仪式需要基本确定不变之外,其他皆不固定。这样就可以让那些才思敏捷、善于辞令的歌手可以尽情地用诙谐幽默的唱词抒发情感,或赞美,或嘲讽,或嘻笑怒骂,不拘一格。

安代舞的舞蹈动作舒缓,和节奏融为一体,跳到高潮时使人们的朝气蓬勃、产生雄伟的姿态。“踏步”、“跺脚”、“甩巾”及自定围圈是安代舞通常使用的基本步伐。在安代舞的发展过程中蒙古族人加入了大量的民歌、好来宝、祝赞词。舞与歌,舞蹈与说唱有机的结合为一体,逐步形成了几十种曲目。

安代舞的特点

安代舞由最初的一种具有迷信色彩的萨满教舞蹈发展成为现在的一种民间的舞蹈。在逢年过年,喜丧婚嫁和迎宾的宴会上,人们都要跳安代舞。

安代舞的舞蹈动作简单,节奏鲜明,常见的动作有原地踏脚摆绸或向旁轻移;前倾身甩绸立起后向前“小踢步”迈动;边绕圈奔跑边甩绸;连续做“吸腿跳”步并用力向两旁甩绸等。

安代舞的一个突出的特点是手部的动作,在每年的秋收季节,人们能从傍晚跳到天亮。连续七天,甚至二十一天,最长达四十九天。舞者数目不定,最少十几个人,多达几百个人。传统的安代舞是没有伴奏的,病人们只是跟着那些歌手和擅长安代舞的男人跳,后来参加安代舞的人多了,唱词、曲调也丰富起来,出现对歌,还加入了大量的民歌。

现在的安代舞音乐风格独特,具有极强的感染力,歌词内容不确定,全凭歌手随着当时的情景,当时的心情来表达不同的情感。

随着安代舞的发展,它逐渐成为蒙古族宗教仪礼和“那达慕”盛会上最受欢迎的狂欢之舞,同时成为蒙古族文化的标志。

您可能也喜欢:

颇具土家族特色的“八宝铜铃舞”

源远流长的彝族少女“成人礼”

用喉咙唱歌的蒙古族艺术:呼麦

异彩纷呈的彝族姑娘特色礼服

4、佛山艺术文化上的一朵“奇葩”——粤剧

粤剧源自南戏,旧称“广府大戏”,又称“大戏”或者“广东大戏”,发源于佛山。它继承了古代代歌舞、百戏、元明南戏、明清传奇等优秀传统艺术,经过数百年兼收并蓄,已成为流传五大洲的一大剧种,是佛山文化的重要一部分。

早在汉代,佛山已有歌舞表演。明代正统年间,佛山人以演戏助威,阻止了黄箫养对佛山的进攻。据明代《霍氏族谱》记载,当时戏剧在佛山已相当流行。明万历年间,佛山出现了粤剧第一个行业组织琼花会馆。本地班常乘专用船只赴乡村演出,称为红船班。清咸丰年间,粤剧艺人李文茂在佛山率领粤剧艺人起义反清,在广西建立大成国。起义失败后粤剧一度被禁,经邝新华等人努力,粤剧得以重生,并组成了粤剧同仁的新组织八和会馆。

辛亥革命前,黄鲁逸等建立了志士班,对粤剧进行了种种改革,培养粤剧人才,粤剧艺人李文甫等还参加了黄花岗起义。二十年代,省港班的崛起及“薛(觉先)马(师曾)争雄”,促进了粤剧的改革和兴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粤剧得到繁荣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粤剧在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和对外文化交流中发挥只益重要的作用。

行当分类

戏剧内的角色,在粤剧及中国戏曲中被称为行当。粤剧的行当原为一末(老生须生坐车)、二净(花面)、三正生(中年男角)、四正旦(青衣)、五正丑(男女导角)、六员外(大花面反派)、七小(小生,小武)、八贴(二帮花旦)、九夫(老旦)、十杂(手下、龙套之类),合称十大行当。

后来被精简为六柱制,即文武生、小生、正印花旦、二帮花旦、丑生、武生。这都是根据角色的年纪、性别、性格、外型等特征来分类的。“末”代表年老角色。“生”代表男性角色。“旦”代表女性角色。“净”就是性格刚强暴躁的男性角色。“丑”就是滑稽角色。

唱做念打

粤剧演员的表演工艺分为四大基本类别——唱、做、念、打。

唱是指唱功,配合不同的角色有各自不同演唱的方式,包括平喉及子喉。平喉是平常说话的声调,一般男性角色小生就是采用平喉演出。子喉是比平喉调子高了八度,常常以假音来扮演女性角色。除了以音阶来分类,也会以声音特色来分类。大喉是使用粗犷声音。同时,粤剧也会吸收不同的地方的独特唱腔,例如来自福建的广东南音、木鱼、广东的本地民谣粤讴及板眼。

做是指做功,又称身段,即身体表演。当中包括手势、台步、走位、关目、做手、身段、水袖、翎子功、须功、水发、抽象表演和传统功架。念是指念白,即念出台词。用说话交代情节、人物的思想感情。打是指武打,例如:舞水袖、水发、玩扇子、武刀弄枪、耍棍挥棒,舞动旗帜等等。

粤剧唱腔

17世纪初(清朝初期),外江班把戈阳腔及昆山腔传入广东。到了太平天国创出粤剧独特唱腔“马腔”的马师曾时期,本地班逐渐出现,但唱腔仍以梆子为主。后来随着昆曲衰落及受徽班影响,转为以西皮二黄为基础唱调。

公元1911年——1912年初(辛亥革命时期),志士班的改良从演唱语言入手,在将官话变为广州方言,又称为新腔。

抗战时期,不断有著名老倌冒起,各自钻研粤剧并发展自己的唱腔。例如:薛觉先的“薛腔”,潇洒典雅,韵味醇浓。马师曾的“马腔”,半唱半白,生鬼通俗。小明星的“星腔”,感情细腻,低回宛转,荡气回肠。罗家宝的“虾腔”则真假嗓结合,清新悦耳,还有以甜、脆、圆、润、娇为特色红线女的“红腔”、新马师曾的“新马腔”、何非凡的“凡腔”、芳艳芬的“芳腔”、陈笑风的“风腔”等等。

表演身段

演员透过象征性的姿态及动作,演绎出剧中人物的性格和感情、时空的改变及剧情的发展。基本身段包括:站相、台步、七星步、指掌、云掌、亮相、跑圆台、开门、拉山(云手)、上马及背供。

小生的台步是丁字步,要表现气宇轩昂。花旦的台步是撇步,要表现轻盈。为了作犹豫不决、考虑如何应对等心理状态或搜索对象、觅路等情节时,演员便会运用“水波浪”程序来表达。

例如武行的跳大架(南派)、马荡子、起霸(北派)和各种拳剑刀枪等。跳大架是由一连串的身段动作组成,包括演员上场、拉山(云手)、挂单脚、亮相、七星步、撮步(错步)、俏步、云步、小跳、踢腿、踢甲(踢袍甲)、车身、洗面、顺风旗、走圆台等一连串的动作。其中须功是武生行当的一项专科,早期的须功表演样式繁多,有用手指抛、弹、拨、搅、拈、挣、捧、揉、吹、震等十种手法,来表达悠闲、高兴、深思、意外、惊讶、震怒等表情。

5、久负盛名的藏族民歌文化

藏族民歌是藏族文化当中的代表作,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也渐渐地淡忘这些藏族民歌。但是,藏族民歌发展的轨迹其实也是记录了藏族人民的生活习俗等等。那么,大家对于藏族的民歌文化到底了解不了解呢?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从民族文化的角度一起来寻找答案吧!

藏族民歌的种类

从结构和表达形式上来看,西藏民歌可分为“鲁”和“谐”两大类。“鲁体”民歌具有又分为“拉鲁”(即山歌)和“卓鲁”(即牧歌)两大类。“鲁体”民歌一般句数不等,有三、五、六句,每句音节相等,段与段、句与句之间相互对应形成稳定的程式。谐体的民歌种类则较多,从地区划分,有主要流行于雅鲁藏布江上游地区的“堆谐”,流行于昌都以东的藏区的“康谐”还有“巴谐”(又称巴塘弦子)。从内容与形式来分,有专在仪式典礼上唱的颂歌“谐青”、关于劳动的歌“勒谐”、还有圆圈舞“果谐”、箭歌“达谐”等等。“谐体”一般每首四句,有时六句,但均偶句。每句六个音节,分三顿,每顿二音节。

藏族民歌的特点

藏族的人民以能歌善舞着称,尤其是每逢盛大节日,藏族便成为了一片歌舞的海洋。藏族民歌音域宽广,曲调悠长动人,内容丰富多样,主要分为劳动民歌和生活民歌两种。劳动民歌主要是赞颂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以及丰硕的劳动成果,提醒人们不忘辛勤耕耘。生活民歌则主要在于歌颂爱情、友情等人们之间美好的感情。与地域特点及生活习俗相关,藏族民歌感情充沛,使人听来如置身于广阔的草原,使人心胸开阔,有心旷神怡之感。

藏族民歌的发展

早在西藏文字出现以前,民歌便作为一种口头形式在藏族人民之间广为流传。藏文产生后,更对民歌的进步与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人们逐渐为民歌配上优美的歌词,并以书面形式记录下来,使民歌能够代代传承下去。此后经历了一九五一年西藏解放等诸多变革后,民歌也产生了一种新颖、热烈的反映新时代的内容和风格,这就是通称的西藏新民歌,以区别西藏传统民歌。新民歌以颂歌为主,用生动的语言赞颂着西藏人民翻天覆地的新生活,给人以积极向上的鼓舞力量。

西藏民歌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展示了西藏的别样风情。

西藏民歌代表之作

西藏民歌发展至今,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如才旦卓玛的《北京的金山上》、藏族民歌《神奇的九寨》等等。

还有一些汉族和歌手模仿藏族民歌的特点创作了一些歌曲,如《逛新城》、《青藏高原》等等。藏族的民歌逐渐融入了其他民族的流行元素,以更快的速度突破民族的界限向全国发展。

您可能也喜欢:

民族文化:东乡族的起源

朝鲜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最盛名的“土家族交响乐”-打溜子

拥有民族特色的维吾尔族花帽

6、猜你喜欢:

标签: 藏族  民歌  文化  瑰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