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闻百科,有趣实用的生活常识!

手机版

有趣实用的生活常识!

当前位置:首页 > 星座解梦

中华文化之神笔马良的故事 中华文化之神笔马良的故事简介

时间:2023-09-18人气:作者: 未知

中华文化之神笔马良的故事 中华文化之神笔马良的故事简介

文章目录:

1、中华文化之神笔马良的故事

2、中华文化故事:入木三分的典故

3、中华文化故事:问鼎中原的典故

4、中华文化之管中窥豹的故事

5、中华文化典故之程门立雪的故事

6、猜你喜欢:

1、中华文化之神笔马良的故事

“神笔马良”是由我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理论家洪汛涛于20世纪50年代创作,并被译成多国语言,享誉世界。它也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中国影响最大的儿童文学作品,马良已经成为中国儿童智慧、勇敢和正义的化身。一起来看看这个民间故事。

一年一年地过去,马良学画从没有一天间断过。他的窑洞四壁,画上叠画,麻麻花花全是画了。当然,进步也很快,真是画起的鸟就差不会叫了,画起的鱼就差不会游了。一回,他在村口画了只小母鸡,村口的上空就成天有老鹰打转。一回,他在山后画了只黑毛狼,吓得牛羊不敢在山后吃草。但是马良还没有一支笔啊!他想,自己能有一支笔该多么好呢!

有一个晚上,马良躺在窑洞里,因为他整天地干活、学画,已经很疲倦,一躺下来,就迷迷糊糊地睡着了。

不知道什么时候,窑洞里亮起了一阵五彩的光芒,来了个白胡子的老人,把一支笔送给他:“这是一支神笔,要好好用它!”马良接过来一看,那笔金光灿灿的;拿在手上,沉甸甸的。他喜得蹦起来:“谢谢你,老爷爷,……”马良的话没有说完,白胡子老人已经不见了。

马良一惊,就醒过来,揉揉眼睛,原来是个梦呢!可又不是梦啊!那支笔不是很好地在自己的手里吗!

他十分高兴,就奔了出来,挨家挨户去敲门,把伙伴都叫醒,告诉他们:“我有支笔啦!”这时才半夜哩!他用笔画了一只鸟,鸟扑扑翅膀,飞到天上去,对他喊喊喳喳地唱起歌来。他用笔画了一条鱼,鱼弯弯尾巴,游进水里去,对他一摇一摆地跳起舞来。

他乐极了,说:“这神笔,多好呀!”马良有了这支神笔,天天替村里的穷人画画:谁家没有犁耙,他就给他画犁耙;谁家没有耕牛,他就给他画耕牛;谁家没有水车,他就给他画水车;谁家没有石磨,他就给他画石磨……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消息很快地传进了邻近村里一个大财主的耳朵。这财主,就派两个家了来把他抓去,逼他画画。

马良年纪虽小,却生来是个硬性子。他看透有钱人的坏心肠,任凭财主怎样哄他、吓他,要他画个金元宝,他就是不肯画。财主就把他关在一间马厩里,也不给他饭吃。

傍晚,雪纷纷扬扬地落着,地上已经积起了厚厚一层。财主想,马良这一下不是饿死,也准冻死了。他走过马厩门口,只见门缝里透出红红的亮光,还闻到一股香喷喷的味道。他觉得奇怪,凑近眼去,往门缝里一张,啊!马良不但没有死,而且还烧起了一个大火炉,一面烤着火,一面正吃着热烘烘的饼子呢!

财主知道,这火炉和饼子,一定是马良用神笔画的,就气呼呼地去叫家丁来,要他们把马良杀死,夺下那支神笔。十多个凶猛的家丁,冲进了马厩,却不见马良,只见东面墙壁上,靠着一架梯子。马良趁着天黑,攀上这梯子,翻墙走了。财主急忙攀上梯子去追,没爬上三步,就摔下来了。原来,这梯是马良用神笔画的。

马良出了财主的家,他知道在村里是不能住了,他向自己的村庄挥了挥手,默默地说了一句:

“伙伴们,再见啦!”马良用神笔画了一匹大骏马,跳上马背,向大路上奔去。没有走出多少路,只听见后面一阵喧哗,回头一看,火把照得通明,财主骑着匹快马,手执一把明晃晃的钢刀,带着一二十个家丁,追上来了。

眼看就要追着了,马良不慌不忙,用神笔画了一张弓,一支箭。箭一上弦,“飕”的一声,正射中财主的咽喉,财主翻身跌下马去了。马良拍拍大骏马,大骏马像飞一样地向前驰去了。

马良连日带夜地在路上跑了几天,到了一个市镇里,看看离家乡已经很远,就在这儿住下来。他画了许多画,拿到街坊去卖。因为他怕别人知道,便不让画活起来,画成的东西,不是少嘴便是断腿的。

一天,他画了一只没有眼睛的白鹤。一不小心,在它脸上溅上一滴墨水,白鹤便眼睛一睁,扇扇翅膀飞上天去了。

这一来,整个市镇都轰动了。当地的官员,马上把这件事奏给了皇帝。皇帝就下了一道圣旨,派人来召他到京都去。马良不肯去,他们把他拉去了。

马良听见过许多皇帝欺侮穷人的事,心里恨透了,哪肯给皇帝画画呢!皇帝叫他画一条龙,他却画了一只大壁虎;皇帝叫他画一只凤,他却画了一只大乌鸦。大壁虎和大乌鸦十分难看,在金銮殿里乱爬乱叫,还打起架来,弄得宫殿里乌七八糟。皇帝大为发怒,就命卫士们抢下他的神笔,把他打人了天牢。

皇帝拿到神笔,就自己来画了。他先画了一座金山。贪心不足的皇帝,画了一座又一座,画了一座又一座,重重叠叠地画了许多。画好一看,哪是金山!却是一堆堆的大石头;上面压得太多,就塌下来,差一点把皇帝的脚也打伤。

皇帝还不死心。他心里想,画金山不成,就换金砖。他画了一块嫌小,画了一块嫌小,最后画了长长的一大条。画好一看,哪是金砖!却是一条长长的大蟒蛇,张开血盆似的大口,向他扑来。幸亏卫士们救得快,不然,皇帝早被大蟒蛇吃掉了。

皇帝没有办法,只得把马良放出来,又假惺惺地对他说了一些好话,说什么要给他许多许多金银,还说什么要把公主嫁给他,招他做驸马。

马良一心想夺回神笔,他装作答应下来。皇帝见马良答应了,十分高兴,就把神笔还给了马良,要马良给他画画。皇帝想,画金山、金砖都不成,那末画株摇钱树吧!摇钱树上,长的都是钱,轻轻一摇,就能掉下许多钱来,这有多好啊!他就叫马良画摇钱树了。

马良心里打定了主意,不说什么话,提起神笔一挥,一个无边的大海,出现在眼前了。蓝蓝的海水,没有一丝波纹,亮闪闪的像一面大玉镜。皇帝看了很不高兴,脸一板,骂道:“叫你画摇钱树,谁叫你画海!”

马良在大海中央画了块小岛,岛上画了株又高又大的树,说:“这不是摇钱树吗?”皇帝看见那株树,发着耀眼的金色光芒,喉咙里咽了几口唾水,就嘻嘻地笑了起来,急巴巴地对马良说:“赶快画只船吧!我要到海中央去摇钱!”马良画了一只很大很大的木船,皇帝就带了娘娘、太子、公主和许多大臣、将军,都上船去了。

马良又画了几笔风,海水掀起密密的波纹,大木船就开动了。

皇帝心里痒滋滋的,嫌船走得太慢,在船头上叫:“风大些!风大些!……”马良就加了几笔粗粗的风。海动荡起来了,白帆鼓得满满的,木船急速地向海中央驶去。

马良又加上几笔大风。大海不安地吼叫起来,卷起滚滚的浪涛,大木船摇摇晃晃了。

皇帝心里害怕,向马良摇手,大声地喊道:“风够了!风够了!……”马良装作没有听见,不歇手地画着风。海水发怒了,浪涛扑上船去了。船倾斜了,船上乱起来了。

皇帝被海水打得浑身湿漉漉的,抱着船的桅杆,不住地叫喊:“风太大了!船要翻了!不要再画了!……”马良不去睬他,还是不住手地画风。风更大了,吹来了许多厚厚的乌云,又鸣,又闪电,还下起暴雨来。浪更猛了,海水像一堵堵倒坍的高墙,接连不断地往船上压去。船翻了,船碎了,皇帝他们都沉到海底去了。

皇帝死了以后,《神笔马良》的故事就传开了。但是,马良后来到什么地方去了呢,大家都不清楚。有的说:他回到自己的家乡,和那些种地的伙伴在一起。有的说:他到处流浪,专门给许多穷苦的人们画画。

2、中华文化故事:入木三分的典故

中华上下五千年其民族文化底蕴如陈年的好酒承载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知名度!大大小小故事更是数不胜数,其中故事的含义更是精华相信大惊经常能听到“入木三分”这一成语那你有知道其中的典故吗?随小编一起去民间故事集看看吧!

相传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木工刻时,发现字迹透入木板三分深。形容书法极有笔力。现多比喻分析问题很深刻。

王羲之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书法家,在历史上享有很高的评价,被后人称为“书圣”。他写的字既秀丽,又很苍劲,这是非常不容易的;想想看,一般秀丽的字会显得柔软,而苍劲的字则显得粗硬,但是他竟能脱尘出俗,二者兼善,可见得他书法的功力之深,这恐怕不是天生具备,而是靠后天勤学苦练而得来的。

有一天,他把字写在木板上,拿给刻字的人照着雕刻。这个人先用刀削木板,却发现笔迹竟然透进木板里有三分深度,这件事情可是轰动了整个京城,“入木三分”也就成了人人皆知的成语了。用毛笔写字在木板上,而笔迹还能透进三分的深度,除了身怀绝技的人还有谁会有这种能力呢?但是,我们也可以想见这位“书圣”所写的字,笔力非常雄厚,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于是,后来的人便根据这段故事的情节,直接把“入木三分”,用来形容人们写文章,或者是说话的内容非常深刻。以后只要说故事的人,把故事的情节说得生动逼真,我们也可以夸赞他说故事说得“入木三分”。

3、中华文化故事:问鼎中原的典故

鼎,相信大家都知道这是个什么东西在现代它是我们了解古代华夏的一把钥匙。在上古时期亦是刑具也是烹饪食物的器物,更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在很多成语中就能看到他的身影,如一言九鼎、九鼎大吕、五鼎万钟、问鼎中原等等。在民间故事中问鼎中原还有着一个有意思的典故大家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问鼎中原,春秋时期一个标志性的行动。首先,先来说说这个鼎是怎么回事:在春秋时候开始,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可以使用青铜来冶炼了,所以,当时也制造出了鼎。而当时的鼎,并不是我们现在用来摆设的鼎,春秋时候的鼎,可是一个用来煮饭吃的鼎,也可以这么理解,谁的鼎越多,谁就控制的人口越多,那就力量越强大。毫无疑问,这是只有周天子才有这样的资格,配得上当时最高荣誉的九鼎。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问鼎中原”这个经典典故。

自从赵盾处理完晋国的内乱之后,将晋文公最小的儿子为君主,国家的内乱总算平定了一下子。晋国又重新回来了,晋国之前一直感觉略输给楚国,所以,晋国需要报仇。赵盾也醒目,你之前不就是将我郑国收入囊中吗?好,我也来。于是,赵盾召集大军,攻打郑国。郑国也太不中用了,墙头草,两边倒,所以,聪明的郑军,背叛楚国,又私自与晋国谈判和好,表示愿意归顺晋国。所以,晋国马上在战场上找回了点脸面。

一方打完,另一方有不爽了,当然,这个就是我们的楚庄王。楚庄王听说郑国又被打趴了,自己亲自出马,也学习赵盾一样,不攻打晋国,也攻打晋国的小弟——陆浑之戎。陆浑之戎,一败再败,而楚庄王也不依不饶,继续进攻他。越过郑国,一直打到周天子的地盘,洛河边,然后,就在这里停了下来。

这就需要解释了,为什么楚庄王停了下来。只有一种可能:楚庄王要示威。区区一个小国,只得楚庄王这么费力,亲自攻打?而且一直只是攻打到周天子的领地。所以,楚庄王是想要向周天子示威。这回,轮到不是赵盾害怕了,而是周天子害怕了。这个楚庄王,跑到自己的地盘,带着这么多的军队,分分钟攻打自己怎么办?自己可是刚上任没多久的,这可让我们的周天子怎么办?他可是不知所措。不行,需要派一个人过去安抚一下才行。而这个人,就是我们之前可以预测楚国的孟明视失败的人,王孙满。

王孙满一来到,楚庄王就问了一个问题:“寡人知道从前大禹铸有九鼎,三代相传,以传世之宝,现在就存放在你们的洛邑中,敢问,这到底有多重?”

王孙满吃惊了,糟糕,楚庄王是要打自己的主意了,这九鼎,是周天子的代表,你问鼎的重量,不是摆明不把周天子放在眼中?不一会儿,身为出色的外交官,马上就有了回答:“统治国家,在于德不再于宝鼎。当年大禹将这九鼎铸就出来,并不是要显示自己的威猛,而且,这九鼎,分别刻着不同的精灵鬼怪,所以,九鼎,是以避就吉。这鼎固然很重,但是,如果一个君主不道德的话,再重的鼎也容易被移动;就像纣王一样。如果一个君主道德的话,鼎再重也不太容易被移动,就像周武王。我们也占卜过,可以传世三十代,立国七百年,这是上天的旨意。如今周王室虽然衰微,但是,上天的旨意还是难改变的。这鼎,是问不得。”

楚庄王也无言以对了,既然问了也不回答,那么,问的不够你来,那就来武的。楚庄王拉上王孙满,一起阅兵。这一轮下来,竟然也让王孙满了解到楚国的威猛。

此时的楚庄王才28岁,已经问鼎中原,可以说基本上是称霸了。问鼎中原,就是楚庄王企图称霸的意思。问鼎中原,不仅将说明了楚庄王称霸的决心,更重要的是,经过这一件事,周朝的威信,又下了一步。

您可能也喜欢:宗教文化:什么是佛教文化中国饮食文化的意义,你知道吗?《西游记》中的灵吉菩萨,到底是谁摇钱树的来历,你听说过吗

4、中华文化之管中窥豹的故事

我们一般会把“管中窥豹”跟“可见一斑”连用,意思是从管中看豹子只能看到一块斑纹,比喻只能看见十五的一小部分。跟“见微知著”具有相似的意思。至于与这个词相关的民间故事,小编就列举几个给大家看看。

成语典出: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王子敬(王献之)数岁时,尝看诸门生樗蒱,见有胜负,因曰:‘南风不竞’门生毕轻其小儿,乃曰:‘此郎亦管中窥豹,时见一斑。’”

《世说新语》是中国南朝宋时期(420-581年)产生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是由南朝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403-444年)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梁代刘峻作注。全书原八卷,刘峻注本分为十卷,今传本皆作三卷全书共一千多则,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遗闻轶事,成语典故:

东晋着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后他也成为了一位着名的书法家,与父亲并称“二王”。但对樗(chū)蒲(pú)(古代的一种游戏)却不精通。

一次,他看到几个人正在玩樗蒲,就在一旁指手画脚地说:“你要输了。”那个人不高兴地看了他一眼说:“这个小孩就像从管子里看豹,只看见豹身上的一块花斑,看不到全豹。”王献之看到他们这样说自己,不禁大愤,说道:“远惭荀奉倩,近愧刘真长。”就甩开袖子走。

成语故事:

晋朝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从小开始学习写字、绘画,聪明过人,深得父亲的喜爱。一次父亲的朋友及门生在玩骰子时,王献之在旁观看,说了一句“南风不竞!”门生听了笑道:“小孩子是管中窥豹,只看到一个斑点。”

5、中华文化典故之程门立雪的故事

雪要下一尺,那得有多大,那得有多久?如果你为了见一个人。你会为他站一尺雪吗?本期民间故事为你讲诉程门立雪的故事,程门立雪旧指学生恭敬受教。现比喻尊敬师长。比喻求学心切和对有学问长者的尊敬。

成语出自《宋史·杨时传》:“至是,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音zuò)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故事:

杨时字叫中立,是剑南将乐地方的人。

小的时候就很聪颖显得与众不同,善写文章。年纪稍大一点既潜心学习经史,宋熙宁九年进士及第,当时,河南人程颢和弟弟程颐在熙宁、元丰年间讲授孔子和孟子的学术精要(即理学),河南洛阳这些地方的学者都去拜他们为师,杨时被调去做官他都没有去,在颍昌以学生礼节拜程颢为师,师生相处得很好。

杨时回家的时候,程颢目送他说:“吾的学说将向南方传播了。

又过了四年程颢去世了,杨时听说以后,在卧室设了程颢的灵位哭祭,又用书信讣告同学的人。

程颢死以后,又到洛阳拜见程颐,这时杨时已四十岁了。

一天拜见程颐,程颐正闭着眼睛坐着,杨时与同学游酢(音zuò)就侍立在门外没有离开,程颐已经察觉的时候,那门外的雪已经一尺多深了。

6、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