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闻百科,有趣实用的生活常识!

手机版

有趣实用的生活常识!

当前位置:首页 > 星座解梦

内涵丰富的壮族布洛陀文化 内涵丰富的壮族布洛陀文化是什么

时间:2023-05-23人气:作者: 佚名

内涵丰富的壮族布洛陀文化 内涵丰富的壮族布洛陀文化是什么

文章目录:

1、内涵丰富的壮族布洛陀文化

2、内涵丰富的海口饮食文化

3、内涵丰富的文化之闽南订婚习俗介绍

4、壮族文化:壮族民歌的特点

5、唐山抗震文化的丰富内涵

6、猜你喜欢:

1、内涵丰富的壮族布洛陀文化

每个文化都有着属于自己的神话传说,拥有悠久历史的壮族文化也不例外。壮族先民流传下来的口头文学中,布洛陀是创世神,始祖神和道德神,那是壮族开创天地,创造万物,安排秩序和制定伦理的神,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有关布洛陀的文化。

传说布洛陀是壮民族开天辟地的创世始祖,每年农历二月十九是布洛陀生日,历史上壮族群众从这一天开始到农历三月初九,都会自发前往壮族圣山--广西田阳县敢壮山祭奉始祖布洛陀,并形成广西最为古老、盛大的歌圩。

2006年6月,国务院把布洛陀文化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根据史料记载,田阳敢壮山歌圩形成于隋唐之前。现在绝大多数壮学研究者都已认同敢壮山是壮族布洛陀文化的主要发源地之一,田阳敢壮山成了壮民族的“圣山”和精神家园。

关于布洛陀的文化情结,云南的壮族、文山壮族,也广为传播布洛陀的故事,还有《布洛陀经诗》口授心记、口耳相传。文山州境内壮族民众自上而下,至今,年年都举行祭祀布洛陀仪式,尽管各村寨祭祀的时间不尽相同,但目的相同,即祈求来年风调雨顺,稻谷丰收,人丁兴旺,村寨平安。

马关、西畴、富宁等壮族,民间至今还流传有不少布洛陀经书和祭祀活动。马关县仁和镇阿峨新寨,每年五月的最后一天,都要祭祀“布洛陀”,诵《布洛陀经书》。该寨东南面有座山名为“布洛陀”,山上有四棵古栗树,其中一棵栗树被称为“美洛陀”,即“布洛陀神树”,当地村民每年都要到山上举行祭祀神树的活动。

布洛陀,有的地方译为“布伯”,实际上就是“布洛陀”的神话传说。云南人民出版社的《壮族民间故事》一书中就有记载:“布洛陀是我们壮家的造物主(创世主)”,他是一个无所不能,开天辟地,创造万物的伟大天神。

布洛陀崇拜是原生态的原始宗教。富宁县有座“菠箩山”,据考证应为“布洛沱”山。该山并不盛产“菠箩”,所以,应是“布洛陀”山名的“同名异读”。这一切,就是“布洛沱文化”在文山壮乡的反映。

那么,何为“布洛陀文化”?我认为:布洛陀文化主要表现为以稻作农耕为主要内容的物质文化和以创造为主要内容的精神文化,是珠江流域原始民族共同体即西瓯骆越民族文化的核心标志,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她丰富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宝库。

壮学专家认为:布洛陀文化,是壮族及其先民崇奉布洛陀为创世神、始祖神、宗教神和道德神,并遵从旨意调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性的观念体系。

总结“布洛陀文化精神”为“开天辟地,创造万物,安排有序,排忧解难”。布洛佗文化博大精深,自成体系。它的核心是“创造精神”与“和谐精神”。正是这种伟大精神的哺育支撑,才能使壮族繁衍至今,成为人口与澳大利亚差不多的中国第二大民族。

2、内涵丰富的海口饮食文化

“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在填饱肚子的前提下还能够吃到美美的食物,那一定是十分美好的事情,海口饮食是十分丰富的文化,拥有五花八门的特色。本期小编带你去海口文化了解一下海口的美味饮食。

海口的饮食文化,虽不象广州那么名声在外,但海口借助海南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也出现了许多具有民族当地特色的饮食结构和饮食文化瑰宝,且以海阔纳百川的宽广胸怀吸引了众多来自大江南北美食汇集于此,同时有富有国际化的风味餐饮也遍地开花,汲取了各地精华菜肴的海口,越来越五味杂陈,既延承本土化特色又增添了多元之态。同时伴随经济发展和开放的潮流,海口市民对饮食的要求提高了,饮食方式不断与时俱进。

海口饮食的传统性和继承性,不管是简陋的街头的传统小吃,还是装修别雅的高档餐厅里的大餐都曾领略过。海口饮食的特色之处,值得一提的是备受普罗大众追捧的散发着古韵典朴气息的老街里的传统美食。

老海口皆知,市内几条老街是传统地道小吃和菜肴的聚集地,在解放路,博爱路,新华路抑或得胜沙一带的老街的巷隅旮旯内,你总会找到历史悠长的最地道海南小吃和菜肴,小吃诸如猪血,猪杂,炒螺,鸡屎藤,红塘汤圆,各式泡菜应有尽有;海南粉,抱罗粉,后安粉,猪脚饭,牛腩饭遍布于此;海南四大名菜东山羊,和乐蟹,文昌鸡,加积鸭也一应俱全。

虽然老街小吃用餐环境普遍简朴和陈旧,但因闻名,地道,实惠,因此没有阻挡许多暮名而来的市民和游客搜罗海口传统美食,畅享地道美食的热情。嘴谗的时候,偷得浮生半日闲,不妨逛逛老街,一定能令你既感受到老街的古韵情调又能大饱口福的!

海口的小吃兼具了海南小吃的地方特色,海南小吃有海南各地方的小吃组成,每个市县一般都会有自己地方代表小吃,这些地方小吃统称为海南小吃;其中以海口,文昌、万宁、三亚、五指山、琼海、陵水地方小吃为主要代表,它们体现了海南小吃的主要特色。各地方的小吃都是海南小吃一个部分,体现了海南小吃一些特点,而这些,作为海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海口,你都能品尝到。这充分体现了海口饮食的民族本土化元素明显,是海南传统饮食的一个集散地和汇聚地。

海口很好地将海南的本土风味饮食完好地继承下来,这都全靠饮食从业者对海南饮食的热爱,最可贵的是他们将这种地域特色的饮食不断推向前,保留下来的本土饮食也成了展示海南的一个窗口。

海口饮食另一特色是融合性,因为早期的海南隶属广东辖区管理,海南的生活和广东自然而然在根源上产生融合,海南的地方饮食文化也受到广东文化的影响明显,特别从海南撤区设省以来,伴随经济的发展,海口市民不再囊中羞涩,外出吃饭,聚餐娱乐成了越来越市民的家常便饭。

海口的茶文化充分体现了海口人的生活水平和生活品位也随着经济发展和时代变迁水涨船高了。喝茶的市民大多是结伴而来,有的携老带幼,有的呼邻唤友,来此聊天品茶,叙旧谈情,其乐融融。有人说海口人是最幸福的,您看海口的老爸茶店常常人声鼎沸,市民点上一壶茶,阅一份报,聊彩票论世情,就这么坐上一整天的生活情调,俨然成了海口既显眼又特色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这些生活常态与广东的茶楼文化有异曲同工指出,其实讲究的是品位和休闲,这一点对海口的影响极其深远,两地文化的融合性在此也有所体现。

海口饮食的多元和包容性也是文化的一大亮点所在,也值得一谈,由于海口是个外来人员比较集中的地区,加上海口人民的海纳百川的广阔胸怀和兼收并蓄的热情,吸引了外来饮食文化在此生根发展,各式餐饮场所如雨后春笋般相继涌现,市民的用餐选择越来越多,遥远的美食,在海口,却近在咫尺,随处可享。

3、内涵丰富的文化之闽南订婚习俗介绍

闽南地区的订婚习俗是能完完全全体现闽南风俗文化。闽南地区的婚俗文化在中国传统婚俗文化中占有一定地位的。那么内容丰富的闽南订婚习俗是什么样的呢?接下来就跟着小编一起去看看吧!

闽南订婚习俗有哪些

闽南订婚习俗——定亲

又称“过定”、“食定”、“下定”、“文定”或“送定”。男家女性长辈由媒人陪同,在择定的吉日将商定的礼品送到女家作为定聘。礼品一般为布料、香烛、冰糖、线面、橘饼、槟榔、荖叶、莲子、猪肉、礼饼、花生糖、烟酒以及戒指首饰,常凑成12色。

女家应以冰糖茶和糖糯米粥招待男方客人,待嫁女要上厅堂奉甜茶。客人接受甜茶时应送红包为“压茶瓯”礼。女方家长将男方送来的戒指戴到待嫁女的手指上,就完成“食定”的仪式。

男方客人离开时,女方应回赠联巾(两条连在一起的面巾)等礼品。同时,男女双方都要向亲友四邻分送礼饼、糖果等,表示婚事已经确定。

闽南订婚习俗——行聘

又称“提聘”或“送大定”。男家在择定的吉日将商定的彩礼送到女家。彩礼强调成双,包括送彩礼人也要偶数,挑彩礼的笼担和扁担都要贴上红纸,男家的长辈挑一担走在最前面。

彩礼包括婚书、金帛牲醴、聘金、首饰、布料、衣裙、礼饼、全猪、酒、鸡鸭、摃糖、红圆子和其他糕点等。其中礼饼、摃糖和糕点的数量由女方确定,以保证足够分发女方的亲友和乡邻。此外,每户要赠送一碗红圆子。有些地方行聘时只送婚书和金帛牲醴等物,衣裙及其他议定的礼物由男方另送一次,称为“送袄”。

男方送礼时应开具聘帖,罗列礼物名数。如:婚书一对、聘金若干、金钗一支、鸡鸭各两只。应写上“婚书成通,聘金全封,金钗全副,德禽成双,家凫四翼”等字。彩礼送到时,女家鸣炮欢迎,以礼品奉敬祖先,并依礼接待来人。女方不能将礼物全部收下,要割下排骨和猪脚让男方客人带回,称为“压篮底”或“回程”。女方也可能回赠另外的礼物,如定亲新郎的衣服鞋袜、未来舅姑的鞋袜等。

女方收到彩礼后就要准备嫁妆。富家的嫁妆叫“全厅面”,包括女儿终身使用的物品,小至马桶、针线,大至田契、房契,甚至还有棺材和寿衣,称为“生死不求人”。旧时,富家嫁女还将“随嫁(音干)”(媵婢)作为嫁妆。贫户嫁女只备“半厅面”:几套衣服、花粉、镜奁、剪、尺、被、帐及一些日常用品。嫁妆一般包括马桶,寓意早得贵子。另外还要准备一对“带路鸡”作陪嫁,带路鸡要选刚打鸣的公鸡和即将下蛋的母鸡。迎娶之日用红头绳或红绸缎一条,两端各捆一只鸡的脚,使公鸡母鸡并排而蹲,装进新饭篮里,由新娘伴(女傧相)提到新郎家。

闽南订婚习俗——送日

男方择定吉日迎亲并经女方同意后,便书写红帖正式通知女方迎娶日期和落轿时应避属相冲克的人,然后依礼行事。因而有俗话说:“隔壁做亲情,礼数着照行。”

(1)添妆与添丁

行聘以后,男女双方都要向亲友四邻分送礼饼和喜糖。送日以后,女方的亲友要送红包或礼物到女家,谓之“添妆”;男方的亲友也要送红包或礼物,为男方“添丁”。贺喜的财礼必须在迎娶日前送到,否则不吉利,婚家不接受。

4、壮族文化:壮族民歌的特点

每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民歌,而壮族的民歌特别发达,不论男女都会在很小的时候学习山歌,父母也会将山歌交给自己的子女。

那么,在壮族文化中,壮族民歌有什么特点呢?一起随小编来看看吧!

一、壮歌具有令人回味无穷、叹为观止的比喻、比兴美。壮族人的性格特点之一,是在表达自己思想感情时比较委婉、含蓄,与西方人那种赤裸裸的表达有明显的不同,这或许是比喻比兴手法在壮歌中得以普遍运用的原因。

二、壮歌具有一挥而就、出口成章的特点。古人虽以“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得来一个字,拧断几根须”等句以及“推敲”的典故来说明诗歌创作的艰辛,但同样有曹植七步作成名诗的“快手”敏才。所以壮族歌手们普遍具有出口成章、对答如流,对唱几天几夜而不重复的令人叫绝唱功同样不足为奇。快思敏捷上更是曹植“七步成诗”的速度望尘莫及。壮人的嘴巴几乎就是山歌的源泉!

二、壮歌具有整齐严谨、琅琅上口的辞藻美和押韵美。壮歌最擅长于譬喻和生动的描写,能给予唱者和听者极大的感动。故清代闵叙说:“壮人生于深山……其歌,字皆土音,韵则天籁,译而通其意,殆亦工于词者。”

您可能也喜欢:

壮族文化:莫一大王节的传说

壮族文化:壮族霜降节的由来及简介

布依族传统节日:三月三

布依族最隆重的节日:六月六

5、唐山抗震文化的丰富内涵

现在的自然灾害已经是越来越多见了。特别是地震,有唐山大地震,还有汶川大地震,玉树大地震等等。已经让人们都对地震产生了恐惧感。那么本文就带你了解唐山文化,据说在地震后唐山人的防震文化就成全国首屈一指的了。快来一起学习吧!

唐山市之所以闻名于世,是因为1976年7月28日那场举世罕见的大地震,有人以为这座城市在地球上被抹掉了。又是因为十年复建,十年振兴,十年快速发展,一个新唐山让世人惊叹。30年的建设,使新唐山成为世界上一座十分独特的抗震城市。

这座城市对地震高度设防,防震级别在全国最高,防震减灾水平在国内首屈一指,并且已经形成一种抗震房屋文化。这种文化蕴涵着增强人们自信和激发创造奇迹的力量。这种独特的文化消除了唐山人对地震的恐惧,唐山人在这种文化氛围中安居乐业。唐山抗震房屋文化需要确认和保护。

唐山人对震后房屋能否防震十分敏感。地震时,我住的那栋楼房有110多人,只活下来20多个。我从3楼砸下来后,嘴里、鼻孔里、眼睛里、耳朵眼里都是沙灰面儿,虽说是新建不到一年,楼房结构不防震,在7.8级大地震中像散沙一样。

全市倒塌的房屋砸死、闷死24万多人,重伤16万多人。所有幸存下来的人,从倒塌的房屋里爬出来或被扒出来,都被称为“出土文物”。所以震后人们住了4-5年的砖头压油毡的简易房,迟迟不肯搬进新建的抗震楼房,那是真的让地震吓怕了。

地震以前的唐山是一座没有设防的城市。我国的房屋抗震专家说:“唐山在地震前的建设中,建筑防震考虑太不周全了。国家地震部门以前给唐山定的建筑防震标准是抗6度烈度,显然,对于9度烈度,甚至是10度、11度的强烈度地震,那样的房子就像纸糊的一样。”大地震给唐山带来巨大灾难,给人类带来深刻教训。

30年前的地震几乎将唐山夷为平地。但在后来的清理现场中发现,当时的唐山市第一面粉厂几乎没受到任何损失,后来的调查表明,该厂在建造房屋时,运用的是外地的设计图纸,达到了抗震ⅷ度设防的要求。

那时候,唐山重建的工地上经常有老百姓在周围观察,非要亲眼看一看房子究竟怎么盖,楼房怎么建,到底结实不结实。当时的建设场面是何等壮观,全国各地的50多个援建单位的10多万建设大军齐聚唐山,都是精兵强将,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绝不仅仅是口号,而是对震后幸存的唐山人负责的一片真心。

十年复建的第一批住宅楼,开住宅结构抗震之先河,主要采用“内浇外挂”、“内浇外砌”、“砖混加构造柱”结构型式。“内浇外挂”,又称“一模三板”,内墙用大模板以混凝土浇筑,墙体内配钢筋网架;外墙挂预制混凝土复合墙板,配以构造柱和圈梁。

“内浇外砌”,又称“一模两板”,内墙与“内浇外挂”同,外墙用砖砌筑,加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和圈梁,楼板甩出的“胡子筋”与墙体钢筋相连,并用混凝土浇注成为一体。“砖混加构造柱”,在砖墙身中加钢筋混凝土现浇构造柱,每层设计封闭混凝土圈梁,与构造柱连成一体。

建成的楼房像铜浇铁铸一样,绝大多数被评为优质工程。老百姓看了以后议论:“这房子再赶上大地震肯定倒不了,就是赶上比唐山这次还大的地震,房子即使歪斜了,也绝对砸不死人”。唐山老百姓熟悉的火柴盒式楼房,整齐划一,就是那个特殊时代下的特殊建筑物。

至唐山地震10周年时,已经有100多个这样的居民小区出现在昔日的废墟之上。我亲眼目睹了开滦唐山矿俱乐部的建设施工,完全是钢梁铁柱,人称“铁树林”,密密麻麻就像北京为奥运会建设的“鸟巢”一样,而且这个俱乐部的屋顶是活的,由许多很大很大圆的钢球托着,钢球是放在轨道上的。

据说是为了防震特别设计的,因为这里可容纳一千多人,怕万一赶上地震,不管怎么摇晃也不会倒塌,摇晃到头儿,超过设计的倾斜度时,这个屋顶可以整体滑到一侧去,绝对保证人的生命安全。当然这只是唐山老百姓直观地认识,恰恰是人们看到新建的房屋真结实、真能抗震,所有的地震幸存者才感觉像吃了一颗定心丸。

事实上,国家对唐山重建房屋的设防标准是8度。从震后重建开始,唐山的房子一律按照抗震ⅷ度来设计,这样的房子可以抵抗相当于7级强震。在承重结构上,可以保证至少50年没事。即使这样,唐山人看着一片片楼房竖起来,还是犹豫着,谁也不想当第一个住进新楼房的人。

唐山抗震救灾指挥部的市领导带头搬进一座居民楼去办公,接着就开始做动员工作,搬迁倒面。从此人们的胆子才一点点大起来,先住进楼房的对住简易房的现身说法,“没事的,不用怕,快点搬吧,还是新楼住着舒服”。

就这样互相影响着,搬迁倒面工作才走上正常。那时候可是按人口分配,原则上是分得开、住得下,把房子送到居民手里,还要说好话催着你搬家。哪里像现在,花4000元一平方米的房子还要争着抢着去买。时代在变,人们的观念也在变。

到1986年底,唐山建设抗震性能较好的3至8层住宅楼5972栋及部分平房,建筑面积达1218万平方米,人均面积达9.3平方米。1990年11月,联合国向唐山市颁发了“人居荣誉奖”,这是国内城市第一次获此殊荣。

唐山市十年重建的第一批住宅和公用建筑,是一个人间奇迹,是感动世界的“凝固的音乐”,充满人类战胜自然灾害的智慧,绽放着一种独特的唐山抗震房屋文化之光,虽说房屋都是四、五层高,看上去有点像巴黎古老的城市建筑的普遍高度,虽然不如巴黎雍容华丽,却有着朴实大方的特色。

据说巴黎有人想拆掉一些较低的建筑,要建摩天大楼,但在老城区只建了一座大楼后,就立刻感到与整座城市的明显的不协调,从此不再有这个打算,而是选郊区新址建起了最现代的新城区。今天,应该重视唐山这个城市重建后的第一批建筑群,进一步完善它,使她更加完美,更能展现这里的抗震房屋文化。

6、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