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闻百科,有趣实用的生活常识!

手机版

有趣实用的生活常识!

当前位置:首页 > 星座解梦

苗族的饮食文化及风俗习惯 苗族的饮食风俗是什么

时间:2023-05-25人气:作者: 未知

苗族的饮食文化及风俗习惯 苗族的饮食风俗是什么

文章目录:

1、苗族的饮食文化及风俗习惯

2、无法抵挡的苗族的饮食文化

3、独具特色的苗族饮食文化

4、中国春节饮食文化有哪些饮食风俗?

5、藏族传统饮食文化及风俗习惯

6、猜你喜欢:

1、苗族的饮食文化及风俗习惯

苗族是一个分布非常广泛的民族,这也使得苗族的饮食习惯因为地区不同而不同,其中苗族分布最多的西南地区饮食习俗最具代表性。

那么,从中国饮食文化来说,苗族的饮食文化及风俗习惯是什么样的呢?一起随小编来看看吧!

日常饮食

苗族的日常主食有大米、玉米、高粱、小米、荞麦等。副食则为西南山区常见的瓜果蔬菜。黔南、湘西和广西的苗族因为地势原因,多产水稻,因此主食以大米为主,而黔北、黔西的苗族则是靠山吃山,日常主食多以玉米、荞麦、高粱等适宜于山地生长的杂粮为主。

饮食偏好

苗族人嗜酸,这是苗族饮食习惯中最大特色之一。这种习俗的形成与自然地理环境相关,西南苗人身处大山之中,交通的不便利,以及四季分明的气候,使得他们发明出储存食物的方法便是腌制,吃不完的时令蔬菜和肉类,苗人会用坛子腌制起来,通常可以存储三五月甚至好几年。

在苗族农家中,每家每户都有坛子菜和酸汤。坛子菜的种类各式各样,从蔬菜瓜果到鸡鸭鱼肉,基本上都能做成坛子酸菜。苗族人喜酸,酸辣子、酸鱼是苗人的大爱,在烹制新鲜蔬菜时,也常常喜欢拌以酸汤及酸菜沫,以调味。这种饮食习惯的形成与山中缺少食盐有关。

离不开酒的民族

苗族人嗜酒,在过去,几乎家家户户都会酿酒。有烧酒、甜酒、泡酒等多种,其中烧酒最为普遍。逢年过节,招待宾客,酒是苗家的必备。黔东南的“拦路酒”习俗更是具有特色,进入苗寨的宾客,在寨子门口,要饮下苗族同胞用牛角装着的酒,方才能进入寨子中。“拦路酒”是苗族人表达好客热情的方式。

您可能也喜欢:

中国饮食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盘点中国饮食文化有什么特点?

中国传统食品:粥的文化

粽子由来的民间传说

2、无法抵挡的苗族的饮食文化

人的生活基础无非都是在“衣食住行”上面,同时以上四点也是一个地方特色文化的基本组成部分。饮食作为日常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项在苗族文化里也是有其独到之处。在饮食习惯上面也是与其他民族不尽相同。

苗族多以大米为主食,玉米、红薯、小麦等为辅,杂以养麦、大麦、燕麦、高粱等。嗜酸辣咸,好烟酒茶。饲养家禽家畜,种植各种蔬菜。苗族是一个以水稻为主粮的民族,用水酒接待贵客,以鸡、鸭为招待客人的佳肴,而鸡心和鸭心又被看成是最贵重的部分。

云南地区苗人多吃菜饭,即将玉米面拌水反复蒸制,拌入青菜再蒸,香且软。养面多蒸粑粑、烤粑粑,做疙瘩面汤、凉粉。邱北苗人多吃米面饭,将大米与养面混合蒸饭吃。也吃燕麦(大麦)炒面、糯高梁粑粑。贵州苗民大米是主食,杂粮比重不大,但黔西北地区多食玉米、养麦、燕麦、马铃薯。

湘、黔、桂一带的人好吃乌米饭(用南浊的茎叶捣烂债计,拌到糯米中蒸制,饭粒乌亮)、粽子。黔东一带人好用野生植物的花、叶染成五颜六色的糯米蒸成饭,称“姐妹饭”,在过“姐妹节”时吃。湘西苗家早餐和午餐称做“吃茶”,平日以素食为主。

苗族喜爱用盐和茶油。贵州一带苗民多吃酸辣汤菜。烹调方法多为煮或烤。因历史上受缺盐之苦,好腿酸菜。坛腿酸菜就有20多种,例如盐酸、糟辣、酸辣等。酸场煮鱼是苗家风味名菜,就是用酸汤煮制鲜鲤鱼。贵州南人善将鱼或肉腊制或掩制。喜欢做酸鱼或酸肉。

香茅草烤鱼也很有名,将巴掌大的鲜鱼剖洗净,用葱、姜、蒜、辣椒、花椒、油、盐等调成酱状物,塞入鱼腹,外裹香茅草,文火烘烤而成,皮黄骨酥,别有风味。湖南苗家年节吃肉食品多分部位烹任,例如头、爪做一碗,肝、舌、肥肉、瘦肉各做一碗等等。

苗家还擅于制做豆鼓、豆腐、灌肠、面酱等。好吃火锅,每有佳品,必架起小锅,放进蔬菜、肉、豆腐等,边涮边蘸辣椒盐水吃。采集野生植物也是副食品的重要来源。例如野汉菜、野辣椒、牛百头菜、马蹄菜、毕蛇菜、野三七、多根、野墓头、养菜、鸡窝菜等或煮或炒,可单吃也可与肉一起煮制。或饮酸菜汤泡井水。爱饮酒,一般家庭能自制酒曲。

茶是苗族人待客的饮料,茶的种类也很多。湘西苗家多用油茶待客。湖南绥宁县一带苗家多请客人喝“万花茶”。一家之客也是全寨之客,各家争相宴请。用牛角盛酒敬客,是隆重的待客方式。客人进家门时要饮“进门酒”,入席时要饮“转转酒”、“劝杯酒”、“双杯酒”等,还要唱助酒歌。

苗族饮食中最具特色的菜是“盐粘捞”。此外,油炸蜂蛹、苗族酸汤鱼、苗族腌鱼等也别具风味。苗族是一个善于狩猎的民族,对山神等自然神祗的崇拜尤盛。因此,民族饮食文化中祭祀的饭菜,则多以鸡、蛋为主,并且在祭祖,特别是上山打猎或出远门均要占卜,吉则行,凶则止。

3、独具特色的苗族饮食文化

苗族是我们中国一个历史发展比较悠久的少数民族,也是我们当今中国一个比较大的少数民族,一个历史比较悠久的民族。其实,我们都知道,每个民族都有每个民族的饮食文化,那么,大家对于苗族的美食文化是否了解呢?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从饮食文化的角度一起来寻找答案吧!

在苗族的分布地区中,大部分的都是一日三餐,均以大米为主食。多先把稻谷晒干(或炕干)倒入碓中舂去米糠,现舂现吃,每次舂3-5斤。现在不少地方已用电力、水力碾米了。苗族做饭常把淘过的米加入6-7倍的水煮,半熟后社滗去米汤,放入木甑中蒸熟即成。

4、中国春节饮食文化有哪些饮食风俗?

春节作为一年中最为重要的一个节日,具有特殊的意义。千百年的文化传承和发展中,在这一天已经形成了一些固定的风俗习惯,其中就包括所以中国人心中都非常重要的中国饮食文化在里边。那么都有哪些呢,一起来看看。

农历正月初一,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家家户户都要进行贺年活动,饮食是其中的重要内容。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年货,举凡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江南风俗,年节前要预先做好新年米饭,盛放在竹箩中,上面放红橘、乌菱、荸荠等果品及元宝糕,插上松柏枝,叫做“年饭”。

除夕和元旦的食俗,南方和北方已有明显的差别。北方除夕夜多包饺子吃,以谐音取“更岁交子”的意思。有的在饺子中放糖,祈求来年生活更甜美;有的则在个别饺子中包一枚钱币,谁吃到了谁就会在新的一年里发财。

南方除夕一般是吃元宵和年糕。元宵又叫“汤圆”、“团子”、“圆子”,中间包糖为多,取全家团圆美满甜蜜之意。年糕由糯米做成,以谐音取“年年高”之意。直到今天,北方过年包饺子、南方过年做汤圆的习俗仍然极为普遍。

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年糕的口味因地而异。北方的年糕以甜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干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则甜咸兼具,

立春吃春饼是中国一种古老风俗。晋代已有“五芋盘”即“春盘”,是将春饼与菜同置一盘之内。春饼发展到今天,形制随地而异,食用时间也因地而别。有烙制、也有蒸制;或大如团扇,或小如荷甲。

春节吃年饭时,家家都要有一道菜即全鱼,取年年有余之意。在我国的南方,鱼是整个宴席的最后一道菜,大家并不是真正的去吃这一道菜,只是端上来摆摆样子,象征意义更足,留到明年表示日子有富余。

5、藏族传统饮食文化及风俗习惯

中国饮食文化分很多类,不同的民族就有所不同,因为地域文化差异比较大。就比如说藏族文化,他们的生活习俗都是从古象雄时代流传下来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过西藏早期文化是源于印度佛教的传入。好了,下面随小编一起走进藏族传统饮食文化及风俗习惯看看吧。

藏族风俗习惯的源头

作为印度佛教传入西藏以前的先期文化,古象雄文化的痕迹贯穿于西藏的方方面面。从生产到生活,从民俗到信仰,处处都有象雄文化的影子。比如祭山神、转山等宗教活动仪式,都源自象雄文化。

我们现代藏族同胞许许多多的习俗和生活方式,也都是古象雄时代所留传下来的。比如藏族同胞的婚丧嫁娶、天文历算、医学文学、歌舞绘画、出行选宅、则选吉日、驱灾除邪、卜算占卦等等。在某种程度上也仍沿袭雍仲本教的传统。藏族同胞还有许多独特的祈福方式:比如转神山、拜神湖、撒风马旗、悬挂五彩经幡、刻石头经文、放置玛尼堆(本教传统是刻有光明八字真言:“嗡嘛智牟耶萨林德”的石堆)、打卦、供奉朵玛盘、酥油花甚至使用转经筒等等,这些都是雍仲本教的遗俗。

婚丧习俗

西藏人死后有五种葬法,最隆重的是塔葬。然而只有活佛和一些领主死后,才能享受火葬。小孩死了,或因其它病疾死亡的人,则把尸体丢进河里喂鱼,这叫水葬。生前作过坏事的人,即用土葬。藏族认为,被埋的人是永远不会转世的。天葬寄托于一种升上“天堂”的幻想。天葬仪式一般都是在清晨举行的:死者家属在天亮前,要把尸体送到拉萨北郊的天葬台,太阳徐徐升起,天葬仪式开始。不经允许一般是不欢迎人们去观看的,因为这不太好。

您可能还会喜欢:

中国八大菜系之一的重庆菜

鲁菜是八大菜系之首吗,为什么?

鲁菜的主要菜派是什么?

鲁菜的内涵及鲁菜文化的形成

6、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