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当红薯苗长至20cm时,一般亩施氮磷钾复合肥25kg,为促使红薯高产还应施基肥,一般亩施15公斤生物有机肥。红薯是日照作物,喜光,喜温,虽然耐旱但是怕冷且不耐寒,因此每天的光照时间应保持在8-10小时之间,温度22-30℃适合生长,土壤持水量宜控制在60-70%。
一、红薯用什么复合肥高产
1、复合肥种类
为促进红薯高产,应先亩施15公斤生物有机肥作基肥,待红薯苗长至20cm时,亩施氮磷钾复合肥25kg,同时需施强薯肥,一般亩施氯化钾15kg,氮磷钾复肥25kg。
2、红薯生长的条件
(1)温度
红薯喜温怕冷且不耐寒,适宜的生长温度为22-30℃,当温度低于15℃时会停止生长。
(2)光照
红薯喜光,是短日照作物,在植株生长过程中,每天日照时间以在8-10小时为宜。
(3)水分
红薯耐旱,适应性强,土壤持水量宜控制在60-70%。
(4)土壤
红薯对土壤环境适应性强,耐酸碱性好,适宜种植在土层深厚、土壤疏松、土质良好、灌排能力强且PH值在4.2-8.8的土地中。
二、红薯的种植方法与时间
1、种植方法
(1)选种
选择体型较大、无缺陷、无虫子和老鼠撕咬、生长力旺盛、芽点较多的红薯作种薯。
(2)播种
①播种前需将种薯放在多灵菌溶液中浸泡10分钟左右,可有效的防治疾病。
②播种时斜放种薯,随后依次盖一层枯草腐木和薄土掩盖,也可覆盖薄膜保温。
③待红薯苗长至30-40cm时,将其剪下来,以三片叶子为1节剪成小节据,随后扦插,扦插时每株的间隔一般为30cm左右。
(3)施肥
①定植后需进行第一次施肥,一般亩施人粪尿水,促进扦插的红薯苗长出新根系。
②当红薯成活后,为了使苗长势一致,一般使用尿素。
③第三次施苗肥,可施尿素+复合肥。
④第四次施壮果肥,一般使用钾肥和硼肥。
(4)顺苗
把田间的红薯藤往一个方向理清,使其往一个方向长,同时摘除多余的枝叶,方便采收以及避免使多余的枝叶消耗养分。
(5)防害
卷叶虫、蛴螬和蚜虫一般可用敌百虫溶液进行喷杀,田鼠则进行诱杀。
(6)采收
采收一般在9-10月进行,首先将红薯苗割除后再挖出红薯,随后可将其放在地窖储存。
2、种植时间
红薯一般可在每年春天的4-5月播种,以在5月中旬播种为宜,因为此时的温度基本稳定在15-20℃之间,能加快红薯发芽的速度。
蚧壳虫怎样才能彻底消灭,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消灭蚧壳虫要在植株发病初期的时候,及时使用专用的杀虫药剂(比如蚧必治)对植株进行喷洒治疗,一般每隔5-7天连续喷洒两次就能彻底消灭。定期为植物剪枝,植株的通风透光性会增强,能减少病虫害的发生率。定期为(0)人阅读时间:2023-03-21聚谷氨酸对根系的作用,对植物有什么作用
聚谷氨酸对植物的根系具有一定能力的保护作用。聚谷氨酸是自然界中微生物发酵产生的水溶性多聚氨基酸,其结构是谷氨酸单元通过α-氨基和γ-羧基形成肽键的高分子聚合物。聚谷氨酸还可以提高农作物对于盐碱地的抵抗(0)人阅读时间:2023-03-21打白飞虱最有效的方法,打白飞虱最佳时间
打白飞虱可以用烯啶虫胺、噻虫嗪、呋虫胺、吡蚜酮噻虫啉等药剂,或者使用混合联苯菊酯。使用时要注意噻嗪酮只能杀卵,不能杀成虫,它必须混合其它农药一起使用。白飞虱其实就是白粉虱,养殖花卉时经常可以在植株上看(0)人阅读时间:2023-03-21红壤的改良措施,红壤的形成原因 在红壤形成过程中,主要特点是
一般增施氮磷钾等矿质肥料能有效的改良红壤,施用石灰能降低红壤酸性,从而达到改良红壤的目的。种植稻米、茶、丝、甘蔗和柑橘等作物以及施用绿肥能够提高红壤的有机质含量和氮素肥力,改善红壤。同时合理的耕作方式(0)人阅读时间:2023-03-21蚧壳虫怎样才能彻底消灭,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消灭蚧壳虫要在植株发病初期的时候,及时使用专用的杀虫药剂(比如蚧必治)对植株进行喷洒治疗,一般每隔5-7天连续喷洒两次就能彻底消灭。定期为植物剪枝,植株的通风透光性会增强,能减少病虫害的发生率。定期为..2023-03-21聚谷氨酸对根系的作用,对植物有什么作用
聚谷氨酸对植物的根系具有一定能力的保护作用。聚谷氨酸是自然界中微生物发酵产生的水溶性多聚氨基酸,其结构是谷氨酸单元通过α-氨基和γ-羧基形成肽键的高分子聚合物。聚谷氨酸还可以提高农作物对于盐碱地的抵抗..2023-03-21打白飞虱最有效的方法,打白飞虱最佳时间
打白飞虱可以用烯啶虫胺、噻虫嗪、呋虫胺、吡蚜酮噻虫啉等药剂,或者使用混合联苯菊酯。使用时要注意噻嗪酮只能杀卵,不能杀成虫,它必须混合其它农药一起使用。白飞虱其实就是白粉虱,养殖花卉时经常可以在植株上看..2023-03-21红壤的改良措施,红壤的形成原因 在红壤形成过程中,主要特点是
一般增施氮磷钾等矿质肥料能有效的改良红壤,施用石灰能降低红壤酸性,从而达到改良红壤的目的。种植稻米、茶、丝、甘蔗和柑橘等作物以及施用绿肥能够提高红壤的有机质含量和氮素肥力,改善红壤。同时合理的耕作方式..2023-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