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闻百科,有趣实用的生活常识!

手机版

有趣实用的生活常识!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热点

社评:中俄加强战略磋商不会看华盛顿脸色

时间:2023-09-19人气:作者: 未知

社评:中俄加强战略磋商不会看华盛顿脸色


王毅会见拉夫罗夫

应俄罗斯联邦安全会议秘书帕特鲁舍夫邀请,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办主任王毅于9月18日至21日赴俄举行中俄第十八轮战略安全磋商。中俄战略安全磋商机制自2005年在中俄两国元首的倡议下建立以来,原则上每年举行一次,不过日期安排得比较灵活。这是中俄高层沟通机制中的一个例子,类似的机制还有很多。

中俄这次会谈什么?这个问题在当前异常复杂的国际环境下受到很多关注。这些背景包括:久拖未决的乌克兰危机、美日韩三国在东北亚地区的异动、新兴经济体的群体性崛起呼唤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等等。在很多议题中,中俄作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两个大国,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某种意义上,中俄关系从根本上影响着地区乃至整个国际社会的和平与稳定。

这次磋商紧挨着王毅16日至17日在马耳他与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举行的多轮会晤,引起了美西方媒体的更多注目,也有各种各样的解读。但不得不说,其中很多解读都是歪的、偏的。比如,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刚刚结束对俄罗斯的访问,王毅就赴俄参加战略安全磋商,这样的日程巧合被一些美西方媒体当成炒作“中俄朝轴心”的最新素材。这是典型的新冷战叙事,有必要对此进行正本清源。

中俄关系被美西方严重污名化了,这甚至成为美西方国家日益显现、清晰的舆论战略或者说认知战,把中俄再加上朝鲜等受到美西方遏制打压的国家,塑造成威胁所谓“自由世界”的“轴心力量”。在这种舆论框架之下,中俄、中朝、俄朝及相关国家的每一次互动都被打上在建立并加强“轴心”的烙印,好像一互动就是要密谋对付美国。只能说,这是一种心理疾病,病根在于华盛顿试图将新冷战引入东北亚地区,由此产生心虚和欲盖弥彰,它完全把自己在这里的所作所为复刻到别人身上,得出的结论自然也错得离谱。

国际视听有可能被杂音和噪音一时混淆,但一个并不隐晦难见的事实是,我们显然是“被轴心”“被集团化”“被结盟”了,这样的定义与真实的中俄或中朝等关系存在本质区别。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对外交往强调“结伴不结盟”,而且是全方位外交,希望与世界上所有国家和平共处、合作共赢。无论对待俄罗斯还是对待美国,中国的态度都是一贯和稳定的,那就是我们始终抱着最大的善意和合作的诚意与他国交往。现在是美国和几个西方国家小兄弟强化集团政治,搞阵营对抗,为了使这个在国际社会不得人心的行为获得更大的合理性和正当性,它们试图制造出来一个对立集团,舆论作为先锋部队已经出动了。

中国外交既坚决反对这种污名化和妖魔化,同时也坚定不移地推动与任何对华友好国家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中俄关系,不会因为外界别有用心的论调而自缚手脚。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有着强大的内生动力,国际形势与格局的复杂变化是中俄加强战略协作和务实合作的外部环境,稳定可期、不断向前发展的中俄关系对两国乃至世界都很重要。

中国外交愿意把更多的精力和资源用来加强、巩固以及进一步发展具有确定性的双边关系上,比如中俄关系。中俄都是具有很强战略自主性的大国,双方的互动光明正大,决不会看华盛顿的脸色来搞外交。奉劝那些忙着对中俄正常互动进行各种“脑补”的美西方舆论,与其揣测中俄搞“秘密交易”,不如花点时间看一看大国相处究竟应该是什么样子。

延伸阅读

媒体:王毅一周里连会美俄两强 统筹兼顾、区别对待


王毅同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举行会晤 图源:外交部网

这是举世瞩目的一周——9月16至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办主任王毅在六天之间,先到马耳他与美国总统国安助理沙利文举行多轮会晤,随后又马上前往俄罗斯举行战略安全磋商。面对国际复杂纷乱变局,中国大国外交呈现从容主动、纵横捭阖的态势。

近来,朝俄高层互动,以军事合作态势对抗美日韩准同盟大军演、“北约东亚化”等,东北亚局势陡然紧张,中国面对复杂多边变局,处乱不惊,首先抓住“中美相处之道”这个“纲”,通过王毅沙利文“中美战略沟通渠道”这个在5月被双方认可为“应该继续用好”的模式,围绕“稳定和改善中美关系进行了坦诚、实质性、建设性的战略沟通”。双方不仅谈及落实两国元首巴厘岛重要共识,而且具体敲定“中美亚太事务磋商、海洋事务磋商、外交政策磋商”等事项。与5月会见有所不同的是,双方在讨论了亚太、乌克兰局势之外,还特别讨论了“朝鲜半岛”等问题。美方还放风说“中美元首会晤呼之欲出,但未必在APEC”,估计后续还会有消息发布。

王毅与沙利文作为中美外交最高操盘手,两人之间这个“战略沟通渠道”非常重要且有特色:一是“地点好”,上次维也纳,这次马耳他,都是选在地理、政治位置都“居中”的第三地,安静少干扰,安全易保密,便于进行“内紧外松”的战略沟通;二是“时间长”,上次8小时,这次12小时,已经有专家在逐时逐点估算,各个话题可能会占用多长时间,以此推测中美高层的运筹布局;三是“频率高”,在三、四个月中就要进行一次这样高层级长时间会晤,而且是在中美部级官员不断互访的背景下,还要进行这样高频率的整体外交汇总性战略沟通,这在外交史上是罕见的。首先说明中美两国面对的内外变局之错综复杂、瞬息万变和急剧紧迫,确实需要双方这种高频率“热线”沟通;其次表明中美两国都对于双边关系中的“战略沟通”极为重视。也就是所谓“和为贵、忍为高、谈为上、信为先”中的“谈为上”已经成为了双方的共识和行动。加上双方发布的“坦诚性、实质性、建设性”等氛围描述,使人们对于这个“战略沟通渠道”的解读更为全面了。


王毅与沙利文握手

另外,这次会晤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现实性,或者叫现实迫切性。因为最近朝俄高层互访并加大军事合作力度,使得朝鲜半岛紧张事态一触即发。而这种矛盾的形成,根源在于美日韩准同盟的急速成形,并以大规模军演对朝施加压力,同时还操作所谓“北约东亚化”等,希望以此在半岛形成美日韩分别挤压俄朝的所谓“冷战加热战”局面,企图将欧洲危机“祸水东引”,破坏东亚的和平安宁。对此,俄朝做出了必要的自卫性反应,其力度之大又使美国感受到了压力。美国这种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的自相矛盾,在俄乌开战后表现为“投机闪躲”;在最近的朝俄互动中,则表现为“想吃怕烫”,处于一种尴尬的窘境之中。

而中国面对乌克兰危机有“12点原则立场声明”,针对朝鲜半岛局势有“三个坚持”等一系列成熟的政策,并在实践中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中国明确表态:对朝俄互动有关事态还不了解,不予评论。但是中国“绝不会允许在自己家门口生战生乱”。在来自美国等“祸水东引”的操作和来自朝俄的回击反应之间,中国从容主动,纵横捭阖,首先抓住主要矛盾——“美国因素”,因为所有问题的始作俑者是美国,假借国际社会名义置俄朝于不义的是美国,从中挑拨离间但又投机闪躲的还是美国,而且美国嘴上说的是俄朝,心里其实惦记的是中国。因此,不解决美国问题,或者说不从“构筑中美正确相处之道”的角度,缓解矛盾,降解冲突,其他问题也很难解决。这再一次印证了习主席所说的“今后五十年世界上最重要的就是要构筑中美正确相处之道”。

而且,中国在高度重视中美互动的同时,还特别将中美俄三国之间的互动有机结合起来。中美关系摆在首位,将构建中美相处之道与构建中俄相处之道两者相互契合,“三套锣鼓一起敲”,并且把构建通畅的“战略沟通渠道”作为构建相处之道的重要前提和组成部分。这次王毅主任在一周里,连续与美俄两国举行战略沟通,力陈利害,对症下药,统筹兼顾,区别对待,相互促进,各得其所。

中美俄三者关系错综复杂,处理不好时似乎都是“零和”的对立关系,其实中美俄相处之道有一个最大的公约数,就是俄乌开战以来,三国都意识到了“战争没有赢家”,“对抗没有出路”,“风险高度共有”,最终,大家还是不得不回到“和为贵,忍为高,谈为上,信为先”的共识上来。这不仅是今天中国国家的利益最大化,也符合地区稳定和所有大国的共同利益。

应该说,这次中美、中俄的战略互动,就是发生在这样一个复杂的微妙变局之中,中国主导的这种以战略沟通取代“刀枪相见”的模式至关重要。在大国博弈中,中国这种以时代精神和求同存异为引领的主导性、主动性和塑造性,将不断地展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