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闻百科,有趣实用的生活常识!

手机版

有趣实用的生活常识!

当前位置:首页 > 旅游攻略

厦门鼓浪屿历史文化景点推荐 厦门鼓浪屿旅游必去十大景点

时间:2022-09-12人气:作者: 佚名

厦门鼓浪屿历史文化景点推荐 厦门鼓浪屿旅游必去十大景点

  美国领事馆旧址

  除第一次鸦片战争当事国英国外,美国是最早派驻厦门领事的国家。1844年,美国人在鼓浪屿洋人球埔边设立办事处,代行领事职权。1859年美国领事海雅(Hyatt,T.H.)在鼓浪屿建造了领事公馆。1871年美国领事李让礼(General LeCendre)通过与清朝当局协商,得到三秋田码头附近这个地块,先提供给外商办“海上医院”(Marine Hospital),1891年该医院倒闭,又一度成为“德建洋行”的药库。1893年美国政府根据合同收回,建造其驻厦领事馆,那是一座紧邻海滨建造的殖民地外廊式的二层建筑。

  现存美国领事馆旧址(现在的三明路26号)为1930年翻建,院落占地面积63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超过1000平方米。新馆由美国建筑师设计,从原先靠海的位置向高处后退一些,通过大台阶上攀爬而上,高两层,楼下为办公室,楼上为领事公馆。该建筑平面呈“H”形,朝海的东侧凹入处设置外廊,采用六根科林斯柱式的巨柱,红砖实墙砌筑建筑两翼,两翼朝东突出部分的立面上部设相互对称的三角山墙。南翼朝南另设入口,设有四根科林斯巨柱支撑三角山墙的突出门廊。该建筑立面横竖三段式的应用及三角形山花、科林斯柱式,严谨的荷兰式砌法(Flemish Bond),整体呈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流行的古典复兴建筑风格。

  私立鼓浪屿医院旧址

  鼓新路与三明路交叉路口的西侧院落内有两座建筑。一座是处于路口的今天的鼓新路46号,依交叉路口夹角空地形状及两条道路坡度,因形就势进行平面布局及竖向设计,建筑高三层,狭窄的平面靠路口设计为圆弧状以适应用地条件,建筑基座由花岗岩条石砌筑,清水红砖墙面与浅色的壁柱相间,是20世纪20、30年代鼓浪屿华侨洋楼常见的风格;另一座建筑是今天的鼓新路44号,在院内靠西侧,是两层的殖民地外廊式建筑,平面为“凸”字形,靠院内的正立面的两层都设有饱满的圆拱券外廊,券廊下栏杆的宝瓶装饰与东侧建筑相同。

  今天的鼓新路44号建筑,最初是美国海员公会的产业,后来成为美国归正教会医生锡鸿恩(EdwardJ.Strick)的住所。锡鸿恩曾在鼓浪屿救世医院供职,1924年成为美国领事馆的主治医官,1925年在自己的住处开设“锡鸿恩诊所”。后来由于诊所融入了“美国公共卫生署”的资金捐助,并增加了黄大闢、黄宜甫、林遵行等中国籍医生参与共事、共同经营,诊所遂更名为“宏宁医院”。

  今天的鼓新路46号兴建稍晚,当时也成为该医院用房。1927年,锡鸿恩离开鼓浪屿后,宏宁医院业绩下滑,1933年并入救世医院。由“宏宁医院”培养出来的一批本土医生,由林遵行医师提议,于1931年10月联合商人黄钦书、杨忠懿、许经权、陈荣芳等资方代表,共同筹组了一所由鼓浪屿华人所开办的医院,取名为“私立鼓浪屿医院”,借宏宁医院原址开业。第二年,医院院长一职由林文庆博士担任。1938年厦门沦陷后,大批难民避难鼓浪屿,这里也一度成为收容难民的地方。战后,宏宁医院还是行政院善后救济署在鼓浪屿指定的惟一一家进行善后医疗救济的医院。

  厦门海关理船厅公所旧址

  1862年3月30日,根据《天津条约》的附约《通商章程善后条约》,在厦门设立海关税务司,同年,设立厦门理船厅。理船厅公所是厦门海关税务司下属专门管理海务的办事机构。

  现存的理船厅公所(鼓新路60号)为厦门海关1883年购入的产业,1914年扩展形成现在的格局,是当时厦门海关理船厅公馆与办公建筑。分主楼和副楼,副楼紧贴于主楼北侧,稍晚建成,有通道与主楼相通。主楼建筑为设计上略有创新的殖民地外廊式,一楼环绕平梁砖柱外廊,在二楼以及防潮层(地面层)均环绕半圆拱券外廊。建筑以红白两色对比为主调,形成轻巧、秀丽的整体风貌。

  救世医院和护士学校旧址

  1898年,归正教会牧师郁约翰将平和小溪美国教会所属救世医院总院迁到鼓浪屿燕尾山河仔下新址,郁约翰本人募集资金,亲自设计,并参与医院的建设。医院开业后,郁约翰本人任院长,并根据日益增加的病患压力,增设了医院女部,男女二部合称为“鼓浪屿救世与威赫明娜医院”(Hope & Wilhelmina Hospital),这也是鼓浪屿第一座综合性医院。

  初建时该医院有两座楼房,呈“L”形,为北翼和临海的东翼,男、女患者各住一幢,收住女患者的那幢也称作妇女部。医院建筑紧邻河仔下海边,还设有专属码头。两座建筑整体呈现殖民地外廊风格,主体均为两层,各自中轴对称,中央局部三层,受到美国国内古典复兴建筑潮流的影响,正中三层部分的顶部都设有三角形的山墙,增强了建筑的纪念性。

  在1910年郁约翰去世前,男女分部两座建筑只有二层高的部分都扩建至三层,并在建筑两翼围合的部分建设了小礼拜堂。后来,在建筑群的西侧进一步扩建了西翼建筑,与原有的东翼相对称。当时该医院设有内科、外科、产科、眼耳鼻科,手术室两间,实验室、X光室、药房各1间。问诊室6间。特别病房30间,可容纳30人;普通病房9间,可容纳95人。每日门诊平均接待30人。

  1926年,医院开办了护士学校,兼办助产学校,总共招生22届,毕业生160人。这座学校也是闽南地区最早开设的护士学校。护士学校校舍建于救世医院东北侧山坡上,是一座砖混结构的三层楼房。现在的救世医院和护士学校旧址(今天的鼓新路68、80号)基本保留了历史上形成的格局,局部于2010年修复。

标签: 鼓浪屿  医院  建筑  美国  厦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