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闻百科,有趣实用的生活常识!

手机版

有趣实用的生活常识!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百科

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是什么意思

时间:2023-01-03人气:作者: 佚名

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是什么意思

  意思:凭借聪明才智足以得到它,但仁德不能保持它,即使得到,也一定会丧失。该句出自《论语·卫灵公》,本篇内容涉及到孔子的“君子小人”观的若干方面、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政治思想,以及孔子在其他方面的言行。

  “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原文

  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原文翻译

  孔子说:“凭借聪明才智足以得到它,但仁德不能保持它,即使得到,也一定会丧失。凭借聪明才智足以得到它,仁德可以保持它,不用严肃态度来治理百姓,那么百姓就会不敬。聪明才智足以得到它,仁德可以保持它,能用严肃态度来治理百姓,但动员百姓时不照礼的要求,那也是不完善的。”

  “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原文注释

  1、知及之:知,同“智”。之,一说是指百姓,一说是指国家。此处我们认为指禄位和国家天下。

  2、莅:音lì,临,到的意思。

3、必:一定。

“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原文赏析

  阐述了治理国家的四个要件,也是为政者必须具备的四种素质。

  一是“知及之”,强调要有治国所需要的才能和智慧;

  二是“仁能守之”,强调为政以仁为本,有仁心,行仁政,才能保住禄位;

  三是“庄以涖之”,对待百姓要庄重的态度,以得到百姓的敬服;

  四是“动之以礼”,强调动员、组织、役使百姓要以礼而行,“使民以时”。

  这四个要件,包括了才智、品德、仁爱和尊礼,全部具备了,做到了,才是做到化民为善,达到理想的善政。

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是什么意思

  《论语》创作背景

  《论语》是孔门弟子集体智慧的结晶。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论语》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

  《论语》作者介绍

  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邑县),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

标签: 得之  失之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